摘要:“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一曲《四郎探母》声音哀婉凄绝,压抑中有愧疚,愧疚中饱含深深的无奈。台上的我演得栩栩如生,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幕闭,掌声雷动,顿时一路上的不易都化为满心的惊喜,即使今天回想起来也令我面颊烧红……(倒叙:文化实践3+文化再认知:“
传统文化类作文·戏曲
京剧1:
真的不容易
“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一曲《四郎探母》声音哀婉凄绝,压抑中有愧疚,愧疚中饱含深深的无奈。台上的我演得栩栩如生,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幕闭,掌声雷动,顿时一路上的不易都化为满心的惊喜,即使今天回想起来也令我面颊烧红……(倒叙:文化实践3+文化再认知:“满心惊喜”、“面颊烧红”)
时光回流到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让我参加京剧兴趣小组。一开始我充满了好奇,可时间一长,原本看似趣味横生的戏曲训练原来同体育训练一样,枯燥乏味。唱、念、做、打,一次又一次;劈腿压腿,一遍又一遍;挥刀耍棒,一轮又一轮……不知道流了多少汗,也记不得摔了多少回。“真的不容易!”我时常感叹。(文化相遇+文化初认知:“枯燥乏味”)
兴趣小组成员走马灯似疆换,但我和搭档小叶坚持了下来。当我们克服各种不易,自信满满地站在老师面前,准备为接下来的晚会表演,却没想到老师眉头一皱,凝重地道:“尚可,但动作神情没有神韵。”这可谓是给我们来了当头一棒。什么?我们那么勤奋,吃了那么多苦,那么的不容易,难道都化为东流水了吗?神韵,何为神韵?我们陷入了死胡同。(文化实践1+文化再认知:由“自信满满”而“陷入了死胡同”)
老师见状,给我们一人一个剧本,让我们细细揣摩,说道:“京剧需要惟妙惟肖的动作神情来表达戏中人的神韵。”然后带我们仔细分析动作、神态和语言,并交流这样分解的理由。在分解动作的过程中,我蓦然发现我与伙伴只是为了演好而演,并未入戏,并未深入了解戏中人的纠结:面对家国大义、儿女情长、忠孝两难全,始终以旁观者的心态又怎能演出神韵?原来学京剧不易,学好京剧更不容易!(文化实践2+文化再认知:“原来学京剧不易,学好京剧更不容易!”)
终于,晚会那天,我与伙伴换上戏服,用心,用神,用韵迎来别样的绽放。我演思母心切的杨四郎。“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被困沙滩,我好比弹打雁失群飞散……”几句唱词出口,心中满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四郎,这个异乡于儿女,已是故乡,于他却少了份滋养,因为少了母亲的温度。我想若让我远离母亲,我也会如失根的浮萍、失群的雁,也会在夜深人静之时潸然泪下,湿了青衫。想到这,我唱得更加深情,完全穿越到势不两立的宋金,情感完全禁锢在忠孝两难全的无限尴尬之中……(文化实践3+文化再认知:“情感完全禁锢在忠孝两难全的无限尴尬之中”)
一曲终了,眼眶湿润,走下舞台,一位老教师走向我说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啊!没想到流行文化充斥的当下,还有同学愿意坚持京剧,真不容易!”
老师说得欣慰,我听得沉重。是啊!京剧不易,但我愿用我的唱腔、挚爱、坚持来扛起坚守国粹这面大旗。生活也真的不容易,但我坚信我能用坚强克服所有不易,继续扬帆远航!
(文化传承:“京剧不易,但我愿用我的唱腔、挚爱、坚持来扛起坚守国粹这面大旗。”+文化思辨:由京剧启发自我人生,“能用坚强克服所有不易,继续扬帆远航!”)
京剧2:
戏梦
有梦便追,何惧?
戏·滥觞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一袭红帔,一双彩鞋,那“点翠头面”
熠熠生光,几支凤挑更是随着程派《锁麟囊》的声线而光彩流动。幼时的我当然还不知道这繁复的行头具体叫什么名字,但那演员的一颦一笑却已深深地镌刻进了孩提时代。
可我偏偏是男生——从专业上看,男生唱京剧没有任何问题——但在现代校园中,着实是一件不新鲜的“新鲜事”。会不会被嘲笑不够男子汉?那年杪秋,幽阒的小道中,淡淡的秋光下,彳亍着一个热爱京剧却又胆怯的少年。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脑海中回忆起那红帔,那凤挑。是啊,既然喜欢,既然选择,又何必退缩,何必迟疑?
戏·亦难
学戏,很难。一有不慎,台步就会走乱;一不小心,声音就会唱破;一不留神,身段就会走样。
大拇指轻轻贴于中指边缘,其余三指微微弯曲上翘。为了兰花指的“钩”与“柔”,我常常对着镜子独自练习。慢慢地,僵直、呆滞的手指有了些许灵性。目光聚焦,眼皮抬起,或跟着绢帕左右移动,或长时间不错眼地盯着墙上的“定睛物”。
为让眼神变得更“明”、更“实”,我忍受着眼睛的酸涩、对抗着眼皮的打架,只想在学戏的路上再迈出一小步。当老师夸我的眼神更加明朗清爽时,我是那样自豪。
京剧程派的“脑后音”常常让我这样的初学者摸不着头脑,既不能闷着唱,又不能过于明亮,这就对气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除了唱戏,体育锻炼也便成了我的“必修课”。每完成一句小小的唱词,我都觉得自己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戏·酣畅
“这才是人生难预料,不想团圆在今朝。”京胡一响,聚光灯下,我便融进了时空远处的那个女子,演着她,体味着她。不想,台下竟然是从未有过的掌声与喝彩。
那一刻,我终于释然。
有梦便追,何惧!
粤剧:
戏缘
缘来,情起。
幼时爱戏,爱的是戏台戏装的旖旎。锣鼓声响起,帷幕拉开,舞台上的布景亦真亦幻、时而小桥流水,时而曲径通幽,一扬旗便是千军万马,一挥鞭就是山迢路远。演员登台,我更是目不转睛:粉色的颊,黛色的眉,翻转的水袖,流水般的台步,一颦一笑都带着独有的风韵;更别提武生那威武的靠甲,直挺的靠旗,更有头顶英武的翎毛,幻化成了童年美好的梦。我常常想象着,自己也能成为那舞台上的一个戏子,在时空的光影里穿梭演绎。
慢慢长大,爱的是戏词戏调的优雅。“倩影镜花前,未曾走远;谁的眼波,醉了水中莲。”那是粤剧《白蛇传》的一段唱词;“菩提树檐葡花千枝掩映,白鹦鹉与仙鸟在灵岩神岘上下飞翔。”这是京剧《天女散花》的一段戏韵。古色古香的词,悠远绵长的韵,把整个舞台都熏染得更加如烟般痴醉。我也曾,悄悄地学唱那些戏韵,我也曾,偷偷地学写那些戏词。“戏曲也太老土了吧!”“戏曲有意思吗?”耳边也常常有不解和嘲笑,但那又怎样,我有我自己的选择和追逐的远方。
缘起,情深。
现在啊,真正痴迷的是戏中的一份中国精神。当看完《穆桂英挂帅》的时候,我热血沸腾,因为在那里我看到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当欣赏《红鬃烈马》的时候,我潸然泪下,因为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人们对爱情的那份坚贞和执着;当回顾《四郎探母》的时候,我眼眶泛酸,那是三千年来刻在中国人心中的一份感恩和孝心有时,我为自己不能有机会真正学戏而遗憾,但有时我也不遗憾,因为只要我心存热爱,心存对戏的一份向往,它永远都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缘深,情痴。
因为爱戏而爱上了中国文化,因为爱中国文化而更加爱戏。在戏中,我们能怀历史和文化,在戏外我们能照见现实与自我。我会珍惜这份美好,珍藏这份灵珍存这份爱戏的少年心。
黄梅戏1:
青春最美的印象
这,是对它最初的印象——
画面定格。面前是位憨厚的男子——董永,她是七仙女,听完他的一番诉苦不无怜悯地唱道:“你好比杨柳遭霜打,但等春来又发青。”那是个黑白电影,那时的画面并不精致,那时的音效并不完美,但一颗年幼的心,就这样被黄梅戏塞满。
终于,机会来临。一次国学夏令营,我与黄梅戏的缘分,再起。本来安排学习京剧文化的课程,因为京剧老师临时有义演,换成了黄梅戏课程,这下可乐坏我了。
而当老师说要教我们学唱《天仙配·路遇》的时候,我激动得差点跳了起来。
可是,抱着一腔热情的我却整整一天学不下一句唱词。每每到达关键的转音,我的嗓子就不听使唤,一再走音。我感觉自己就好像唱词里的杨柳,遭遇霜打风吹却等不到发青的日子。尽管老师多次安慰:戏曲本来不好学,能唱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可是,深爱黄梅戏的我怎能就这样轻易放过自己?
那一夜,无眠。我悄悄地戴上耳机,翻遍了各种名家版本,严凤英、吴琼、韩再芬……每个名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每句唱词都完美演绎。月光越过树梢,闯进宿舍,洒在床沿。我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起床,找个偏僻之处,自己单独练习。
这样想着,便再也睡不着了。悄悄地,我溜出宿舍,找了个僻静之处,轻轻哼唱起:
“大哥休要泪淋淋,我有一言奉劝君。”夜晚的风,微凉,可我的心却流注着一股热气。唱,思,练,悟,那晚,一轮明月,一段唱词,氤氲成了最美好的回忆。
“没想到过了一晚上,进步了这么多!”老师惊诧,“这次的结营晚会上,就由这位同学来给咱们表演黄梅戏吧!”那一刻,我的心就好像遭霜打的杨柳,绽出了青葱的绿。
画面定格。面前是憨厚的“董永”,我是七仙女。那是个简单的舞台,我的妆容并不精致,我的唱功并不完美,“你好比杨柳遭霜打,但等春来又发青”,但一位少年的心,就这样被幸福塞满。
这,许是青春最美的印象吧—
黄梅戏2:
传承一份戏韵
“吐字有力,但欠缺换气之间的自然。黄梅戏不难,但黄梅戏也很难!”
戏曲老师的话音未落,失望与落寞便涌上了心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练习已久的曲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至今却还是不够完美。我什么时候才能唱出《天仙配》中严凤英老师的一丝神韵呢?
熟悉的乐谱前—
“诘屈聱牙”的音阶在昏暗的灯光下让人心生倦意。“为什么我要每天练习呢?”
无奈地合上乐谱,当时多么想把乐谱狠狠地摔在地上,那就是放下个很重的包袱……“爱戏,就要受得了苦,这不仅仅是个爱好,更是一份传承!”老师的话回响在耳边。是啊,年轻人都觉得戏曲老土,有多少人还愿意为戏曲的传承出一份力呢?我收了收烦躁的心,看见谱架上那发黄的戏谱,再次打开……晴朗的午后
来咪来哆,哆啦索……戏韵再次响起,老师在我身旁,细心地指导我的每一句唱词,纠正我的每一个发音。“转音还是缺乏几分自然,能够再放松一些就很不错了。”我沉下心,把每一句唱词的节奏都记在心里,把每一个起伏的音律都反复练习。阳光洒进小窗,也洒在了乐谱上,在那里我似乎找到了那个曾经丢失的自己,在那里我似乎重新感受到了来自内心深处的澎湃力量。
每日清晨,我用婉转的戏曲迎接新的一天,每日傍晚,我用优美的音韵送走夕阳。反复听着经典的唱段,反复研究着戏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我本住在蓬莱村,千里迢迢来投亲”,一段《路遇》有喜有悲;“为救李郎离家远,谁料皇榜中状元”,一段《女驸马》有情有义。渐渐地,黄梅戏成了我青春最亮的风景。
写给追梦人——
突然发现,爱上戏不是因为它的声音婉转,也不是因为它的扮相唯美,而是在学习戏的过程中那些难忘的点点滴滴,那对戏的执着,那一份对文化的传承才是我终身受益的瑰宝。
昆曲:
圆梦之路
忆,美好而纯粹,漾进时光的泉,荡出旖旎的梦。
惊梦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笛声悠扬,缠绕着清淡的水磨腔,头上的珠翠光彩流动。灯光下,白色的丝绸翻卷,隐现衣上绣的花。这样的场景,在我的梦里已不知出现过多少次。
寻梦
“学戏?能吃得了苦吗?”“学戏?都什么年代啦!”“学戏?听说很难……”那年九岁,质疑声、嘲笑声、叹息声,声声人耳,差点击碎那颗爱戏的少年心。幸好,我心底的声音一直坚定:有梦便追,何惧!那日,天际的白光慢慢褪成浅绛,然后泛出酡红。
后来的辛苦一如所料,后来的幸福却如所不料。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听着耳边的戏韵,轻轻闭上双眼,脑海中回忆着杜丽娘在牡丹亭中的一颦一笑。到底是怎样的春景,搅动了闺阁中的那颗春心,到底是怎样的一根绿柳,牵引出一段旖旎的佳话。低头,品味着【懒画眉】的婉转优柔,体会着【玉交枝】的绮错婉媚,身上的戏服被汗水浸湿,手中的泥金折扇跳动着金影。抬手,一袭水袖再次翻出杜丽娘的内心波澜…多少刻,在细腻的妆容下,我不再是我,我是杜丽娘,那个六百年前的西蜀杜丽娘。我惊着她的梦,寻着她的缘。
与昆曲相伴的日子漫长而辛苦,执着又幸福。那些日子,汗水与晨光相伴,却浸染出梦的味道;那些日子,疲惫与暮色相随,却勾勒出梦的轮廓;那些日子,初心与拼搏相依,渲染出青春的底色。
终于——
圆梦
“梦短梦长俱是梦,年来年去是何年。”笛声悠扬,缠绕着清淡的水磨腔,头上的珠光彩流动。灯光下,白色的丝绸翻卷,隐现衣上绣的花。
不再是梦,真的不再是梦,这是如今舞台上的自己!
越剧:
越剧
“路遇大姐得音讯,九里桑园访兰英。”越剧声起,我的心也便跟着飘出去了。
最初接触越剧,还是童年。那时候,过年回老家,我惊异于如此美妙的声音竟然从一个破旧的小戏台上娓娓而来。
竟然报了越剧兴趣班!这是后来的事情了,是我苦苦央求妈妈,甚至以“绝食”
为威胁才得来的机会。自然地,我十分珍惜。可第一次上课就让我心灰意冷,老师没有教我如何唱越剧,只是不停地教我如何呼吸和吐气。
“我不想学了……”我嗫嚅着。妈妈没有说话,等到下次课,她照常把我送到越剧老师的手中。“这个孩子犟,老师您多担待!”妈妈看了我一眼。那一眼,我没有办法忘记。以后的日子,她只管把我送去、接回,不再过问我学习越剧的情况。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当时的退缩是多么幼稚。原来声靠气动,没有气息的支持,声音就失去了依托。回到家中,我常常一个人对着墙壁,双手掐腰,练习“吐纳之功”。我想,每练习一次,我就离我的戏梦又近了一步。为了多练戏,我更认真地听讲文化课,更高效地完成学校作业,因为我知道,我只能如此。
也有过不解和嘲笑。同学们对于戏曲不感兴趣,每当我课间练习的时候总会传来小小的嘲笑声。更何况,我还是个男生。我知道,他们的眼光里有不解、有嘲讽,可不也带着一丝好奇和羡慕吗?越剧的美,终有一天,我会展示给他们。
可以学唱腔啦!这是开始学习越剧的半年以后。那天,我激动得整夜无眠。尹派?尹派!好,就从尹派开始!最难的莫过于尹派的小腔,这对于变声期的我来说莫过于晴天霹雳。只要一到转音处,我就失声。懊恼,失落,迷茫,一齐袭向心头。
“先别过分关注小腔,先打好其他基础,你的声音条件很好。”老师的话给了我些许安慰。嗯,尽力而为,我告诉自己……
这一次,我不再想放弃,不再想退缩,我坚信,我的汗水一定能铸就属于我的那一刻。晨光里,是我努力的样子;夕阳中,是我拼搏的背影。时光荏苒,我在越剧的路上走走停停,却从未想过放弃。
终于
“路遇大姐得音讯,九里桑园访兰英。”越剧声起,聚光灯下,是我。场下一片漆黑,不过我能感觉到,那里有一双双好奇而羡慕的眼睛。
皮影戏:
请欣赏自己的成长
“一口述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穿越历史的长堤,伴随岁月的风浪,根植在我心底。为了让它再次绽放出夺目的光芒,我重新拾起了这逐渐被人遗忘的传统民俗。
我排练的是经典皮影剧目《樊梨花》。幕布后,我双手交错扭动,一手脖签,一手手签,操纵着皮影。双手酸痛,有些紧张,各种失误层出不穷,我的心有些慌乱,竹签穿着五彩的线,牵动着皮影,也牵动着我的心.....最终我还是坚持完成了我的表演。
日复一日的练习,使我与皮影的配合更加默契。我熟练操纵着皮影,一个扭动,薛金莲一个下跪,誓要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一个上提,樊梨花大度挥手,宽容感化,真情原谅薛金莲。失误在一次次排练中逐渐消失。从不断坚持、反复的练习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一个学期匆匆走过,一转眼到了结业演出的时间。要上台表演了,烦躁、焦急一起涌上心来,我不停地盯着那慢慢移动的秒针,等待的每一秒,都是煎熬。当一个个皮影“走”上舞台,灯光洒在我手上时,紧张、激动交织在一起。我轻闭上眼调整情绪,只听见自己的心跳声。耳边的“魏家靓女展芳容,俊相妙韵翡翠声,巾帼英雄樊梨花中州梨园负盛名”渐渐响起。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负重,却深明大义,顾全大局。她的倔强、自尊和自强使我的紧张、烦躁、焦急一扫而光,我沉浸其中,从容地控制着皮影。悠扬的戏腔,如鱼跃出水面,激起万丈波澜......
突然,耳边响起锣鼓之声,我也仿佛身临战场,手腕的酸痛早已被我遗忘。在紧张焦躁到从容应对的转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
结束时,听着台下的掌声,望着观众们赞许的目光。那一声声“真不错”的赞叹,让练习的苦、表演的累都烟消云散。
成长之路本就坎坷,在传承经典的道路上,从不懈的坚持中,从紧张到从容的改变中,我看到了自己的成长欣赏自己的成长,让紧张变为从容,让坎坷变为坦途,让传承经典的决心,永远在路上!
秦腔:
外婆的秦腔
那年,我才两三岁,外婆已五十多岁,她最爱的是那黑灰色的城墙角下骤然响起的秦腔。
外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北方黄土地上孕育出的勤劳子孙,秦腔是她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外婆常说:“俺们种地的,都粗惯了,哪有那么细腻。”
外婆有一摞很厚的手抄戏词谱,那布满老茧的手写出的却是隽秀飘逸的好字。她虽然已近花甲之年,满脸沟壑,却偏偏喜欢唱二八佳人的喜怒哀乐。当婉转缠绵的小旦腔从外婆的口中流出时,她哪有半点苍老之态?
当时,我最喜欢外婆那一铁盒子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旦角头饰。我总是抓起一把,笨笨地往头上乱七八糟地插,自得其乐。外婆与那些热爱秦腔的乡邻们组织了一个音乐班,吹拉弹唱样样都有,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农闲时,他们便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于是,那墙根下的西瓜虫,斑驳的青石砖,砖缝间翠色欲滴的苔藓和顽强的小蘑菇都是我的玩伴。而那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悠扬清脆,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撕心裂肺的秦腔便成了我玩耍时的背景音乐。
锣鼓快板震耳欲聋,每每散场时,外婆浓浓的笑意与满面的红光便久久留在那被岁月侵蚀过的沟壑分明的脸上。每每想起,不由得让我嘴角上扬。
后来,随着学业的加重,我与外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她依旧天天与戏友们聚在一起唱秦腔。有时,我们会通个电话,报个平安。她除了叮嘱我好好学习,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有时想让她开心点,就有一搭没一搭地哼两句秦腔给她听。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阻隔,终使我们祖孙俩的关系渐渐疏远。
外婆最稀罕的就是那台老收音机,她用它听戏、听新闻,走到哪里就带到哪里。有一次,她在我吃饭时用收音机放戏给我听,还说:“这是当年的名丑,只可惜走得太早,人啊……”我拿手机播放流行歌曲给她听,问:“好听吗?”她摇摇头说:“听不懂。”我便关掉手机,陪她听戏。
“你还记得吗?”
“记得什么?”
“我给你讲的那些戏呀!唉呀,可有意思啦,怎么都忘了!”
亲爱的外婆,我怎么会不记得那并排躺在土炕上听戏的祖孙俩啊?我常会问戏里讲的是什么,外婆便耐心地讲给我听。她是爱我的,只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和我说些什么;我也是爱她的,可不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高兴,所以我常会借着戏文和她搭讪。
有一天,她回来跟我说:“城墙底下也有唱戏的自乐班,我去唱了一次,人家还老叫我呢……”说话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知道,外婆终于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了属于她的精神家园,就犹如“撑一把青竹伞,赴一场旧时约”。
来源:也聊教育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