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给你讲清语文的各种“写作手法”

B站影视 2024-12-13 04:51 2

摘要: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同学甚至有很多老师分不清“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在语文学习中,许多同学甚至有很多老师分不清“写作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等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先来说一个大概念——写作手法。写作手法,即在用书面形式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的文本创造过程中所使用的策略、方式与技巧。有些认为,在文学作品中,写作手法与表现手法所指相当,有些也称“写作技巧”“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等。

戎燕波在《文本:初中作文教学的范本》中将写作手法分为:谋篇布局、语言表达、写作技巧,这里的写作手法是从文章整体去把握的,侧重于文章的立意和布局。麻岚在《语文阅读中几种“手法”的归纳》中提到: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及先抑后扬、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结合各家之说,小编将写作手法理解为巧妙地运用写作知识来写成文章的一切原则、规律、策略、技巧和方法,是在写作过程中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来表现文章内容的基本形式,也可以叫“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具体分析以麻岚的分类为基础,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谋篇布局)四个方面来研究写作手法。

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简记为:记议说抒描);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8种修辞手法,简记为:比拟夸排对反设反)等;表现手法(也可以叫“写作方法”)有对比、象征、借景抒情等;结构手法(谋篇布局)有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

注意:表达方式是就文章的写作内容而言,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是就文学作品写作的具体技法而言,而修辞手法是就语言修辞效果而言。因为角度不同,说法也就有一定差异,对此,应注意区分。

下面具体来说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手法(谋篇布局)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也可理解为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表达方式有记叙(叙述)、议论、说明、抒情、描写(简记为:记议说抒描)。一般来说,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抒情。

(一)记叙:记叙(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记叙除了用于常见文体外,也可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1.记叙的6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时地人因经果)

或: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 when 何地 where 何人 who 何因 why 何过 how 何果 what

2.记叙的4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顺倒插补)

(1)顺叙: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使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顺叙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事情,这就跟事情发生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所以易于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

(2)倒叙:特点: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内容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之一,只是位置移到了前面。(倒叙是一条线索,只有一个故事)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③引出下文;使结构更加紧凑。

注意: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而是除了把某个部分提前外,其他仍是顺叙的方法。而采用倒叙的情况一般有三种: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点。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特别要注意,不要无目的地颠来倒去,反反复复,使文章眉目不清。

(3)插叙:特点:是在顺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入有关的另一事情的叙述,叙述完接着顺叙中心事件。插叙的内容只是一个片段,它不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插叙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有两个故事)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突出人物性格(形象);⑥突出文章主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注意:对全文来说,插叙仅是一个片断,插叙完后,文章仍回到原来的事件叙述上来。这种插叙不是叙述的主体部分,一般不发生在主流的时间范围内。若把这种插叙删去,虽会削弱主体的深刻性,但不明显影响主要情节的完整性。插叙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有时是为了帮助读者了解故事情节的追叙;有时是对出场人物的情节作注释、说明。使用插叙一定要服从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做到不节外生枝,不喧宾夺主。在插入叙述的时候,还要注意文章的过渡、照应和衔接,不能有断裂的痕迹。

(4)补叙:特点:叙述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①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行文更加严密;②使人物形象更丰富,中心更突出。

补叙主要用于对上文的叙述补充说明,一般是片断性的、简要的,不具备完整的事件,也可以把解释或说明的文字放在前面,以引起下文。补叙的作用,一般不发展情节、事件,只对原来的叙述起丰富、补充作用,也就是说,补序主要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有些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3.叙事线索

(1)以物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

(2)以人为线索

以人为线索叙事,要注意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人物性格的统一,还要注意人物年龄特征、外貌、动作、地方和民族特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统一。否则,容易造成混乱。

(3)以思想变化为线索

这种写法,思想发展的主线要分明。思想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要自然,对照要清楚。

(4)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主要事件记叙突出,次要事件交代清楚,主次搭配合理,叙述井然有序。这种写法,事件再复杂,也可繁而不乱。

4.记叙文文体简介: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为主要内容,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小说和部分散文都可算作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线索、顺序等见上)

记叙文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作用:①使文章更具有真实性;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你”“你们”)。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它”“他”“他们”)。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形式比较灵活自由。

5.小说文体简介(小说一般以“记叙”为主,某种程度上可以归为“记叙文”,在此简单一提):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谓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论,与现在咱们说的小说不同。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1)定义: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四大文学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简记为:诗散小戏)

(2)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简记为“环人情”)

(3)环境: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作用答题模板:(凡是问环境描写的作用就从以下方面回答,有几条写几条,如果分不清有几条就都写上)

社会环境作用:

1交代了……社会背景(时代背景),为情节发展奠定基础。

2交代了人物生存环境和社会关系,揭示了人物性格。

3为后文做了铺垫。

3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自然环境作用:

1渲染了……的气氛。

2烘托了……的人物形象。

3衬托了人物……的心情。

4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5暗示了……的社会环境。

6为后文做了铺垫。

7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8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人物描写:正面(外语动心神等)、侧面(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等)

(5)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也有序幕和尾声)

(6)分类: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科幻、公案、传奇、武侠、言情、同人、官宦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等。不同分类标准不同类型,不过多赘述。

(7)特点:价值性、容量性、情节性、环境性、发展性、纯粹性等。

(二)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或者说议论就是作者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看法和主张。它的作用在于使观点鲜明、主旨深刻,使文章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性。古诗词中,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1.议论文体的一般写法:

(1)先叙后议法

先叙后议是先叙事后议论,因此议论要起总结上文,点明中心的作用。议论时,要对事件的主要内容,或事件的主要人物,或主要事物进行议论。这样才能做到叙事和议论的统一。议论的方法,可以通过文章的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议论,也可以以第三者的身份进行议论。

(2)先议后叙法

采用先议后叙的方法,首先开门见山地提出记叙的要点和中心,并以此统全文,使全文所记事件的意义,通过议论之后,显得清楚明白。在叙事的时候,要根据议论的中心,抓住重点进行写作。

(3)夹叙夹议法

夹叙夹议的特点是叙事和议论穿插进行,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要注意叙事的连贯性,议论插入要自然。

(1)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是一种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体。作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等方法,来确定其观点正确或错误,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议论文应该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而言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又可分为三部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论题是有待于证明的命题。▷ 提出问题(什么) →分析问题(为什么)→解答问题(怎么办)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 、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型、论点型、寓意型。论题型为作者观点但以简洁为主,所以中心论点一般不能直接抄论题;论点型,论点型一般没有观点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与论题论点并存且不能直接作为中心论点要还原本意。

(2)语言特点:①准确、严密;②概括性和简洁性;③使用修辞,体现其用词鲜明、生动和感情色彩。

(3)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A论点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①全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但可以有多个分论点。②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

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

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注意,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B论据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a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b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使用论据的要求:

①确凿性。我们必须选择那些确凿的、典型的事实。引用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材料作为论据时,必须注意所引理论本身的精确涵义。

②典型性。引用的事例应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点和一般性质。

③论据与论点的统一。论据是为了证明论点的,因此,两者联系应该紧密一致。

C论证

论证(怎样来证明)是用严密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论证的目的在于揭示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a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论证方法。

表明自己的态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①这些看法和主张必须是经过认真的思考或者一定的实践,确实是自己所独有的正确的认识和见解,或者是切实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张。要使读者感到有新意,增长知识,提高对事物的认识。

②必须围绕所论述的问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篇要归结到这一问题。在论证过程中,不能离题万里,任意发挥,或者任意变换论题。如果有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要与中心论点有关联,要从属于中心论点。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了解分论点和中心论点。议论文的逻辑性很强,论证必须紧扣中心,首尾一致。

③“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到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效果。一篇驳论文可以几种反驳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定得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立论和驳论都是一种证明,无非一个是从正面证明其正确,而另一个是从反面证明其错误。它们可以使用基本相同的论证方法。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三段论式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结构:a、总分式结构 b、对照式结构 c、层进式结构 d、并列式结构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引用论证: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和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作用: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增强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全面地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5.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6.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7.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8.类比论证: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

9.因果论证:它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4)议论文结构分类

如果从文章内容的逻辑关系来分析,议论文具体的结构形式可分两大类:

A纵式 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循序渐进的去论证,把道理逐渐展开,最后归纳总结。

例2.“正反论证”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B横式 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5)议论文分类

A立论文

a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

b要求: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看法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B驳论文

a定义:论辩是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b方式: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点

c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加以论证。

【实在抱歉,议论文篇幅稍多,我们继续回到“表达方式”】

(三) 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说明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

1. 说明文文体相关知识

(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2)特点: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2.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多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建造及产品生产过程,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即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应以时间为序。运用时间顺序,使内容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2)空间顺序:按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运用空间顺序,要选好观察角度,注意观察的顺序,一般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事物的特征,或者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事物。

(3)逻辑顺序: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说明事物与事物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通常包括从整体到局部、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特征到用途、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等。

3.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等。

(1)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事例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特征或事理。

(3)打比方: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5)摹状貌: 通过具体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

(6)引用:引用一些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在此暂时先提这些,剩下的下个专题。

4.说明结构:总分式、递进式和并列式等。

(四)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1.情感表达的一般方法:

(1)直接抒情法

直接抒情可以使感情表达得朴实真切,震撼人心,坚定不移。直接抒情一般适用于抒发强烈而紧张的感情。直接抒情的特点是叙述时感情强烈,节奏时快、紧张,情感直露,容易把握。

(2)间接抒情法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律,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也可以称之为表现手法。

(五)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一般议论文、说明文有时也会运用。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描写手法在写作中起到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表现力的作用。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 五种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神)。作用: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等。具体回答的时候要说明白是什么性格、什么心理等。人物描写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形,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

① 外貌描写

特点:对人物的容貌、体态、身材、服饰等穿着打扮进行描写。

作用: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身份、社会地位等。

②语言描写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进行描写。

作用:言为心声,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动作描写

特点:对人物个性化的举止动作的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

特点: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反映人物的性格,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交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基础和行动的内在依据,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⑤神态描写

特点: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作用: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2.两种环境描写:

(1)自然环境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等。

(2)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3.描写人物角度:

(1)正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特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外语动心神)

作用:①写出(或表现出)人物的特点(如:性格、心理、情感等);②表现文章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特点: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使其鲜明突出。

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含蓄。举例:《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的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4.描写景物的角度(五感/五觉法):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听嗅味触)

5.细节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作用: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等。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特点: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予读者深刻形象的描写才称为细节描写。

作用:①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烘托人物心情;②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③深化作品主题。

6.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由上到下(或由下到上)等。

二、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辞格、辞式。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有人统计,大概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内容博杂。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叠字,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列锦,夸张,双关,通感(移觉、移就),用典,衬托(反衬、陪衬),倒装,引用,谐音,歇后,象征,回文,飞白,呼告等。202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提到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简记为:比拟夸排对反设反)等。

1. 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诚信如一枝玫瑰,百花丛中她最美,美得无瑕,美得高贵。送人一枝玫瑰,给世间一缕馨香。诚信,维系世间温情的纽带,有了你,人们不再感到冬日的严寒,有了你,人们时刻感到春天的温暖。诚信,人类精神的缔造者,有了你,世间少一些尔虞我诈,少一些世态炎凉。”“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②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窄窄的木板,是一支飞鸣的利箭。小小的三角帆,是一支彩色的大翅膀。”“今夏的女生是红桃绿柳,灿烂夺目,点缀了校园,可爱非凡。”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包袱—问题、负担,机器—脑筋、智慧。“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在这个句子中,“翡翠”借喻作比“海浪”。“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这个句子中,“乱红”借喻落花。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注意: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答题规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的情景(特点),抒发(或烘托)了人物••••••的心情(作用),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2.比拟(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比拟的特点和作用: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它使被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作品更富表现力。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 ,事实上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用写人的词语来描绘事物。如:河边的柳树在梳着头发。

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如:a. …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把宏儿写成会飞的小鸟,属于拟物。b.“面子”几块钱一斤?把“面子”写成商品,属于拟物。

(2)比拟与比喻的主要区别是:比拟意在“拟此为彼”,彼此交融,常常体现在动词上,而拟体始终不出现;比喻意在“以此喻彼”,彼此是两个不同的事物,常常体现在名词和名词短语上,喻体必不可少。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答题规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形象生动地描写了••••••的情景(或特点),抒发了••••••的情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引起读者共鸣。

3.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例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规范;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的特点,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共鸣。

4.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其特点作用在于句式整齐,富有美感,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便于抒情,感染力强。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词语排比。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b.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答题规范: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美感,加强语势,有力地表达了/强烈地写出了••••••的感情/特点。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对偶就是“对对子”,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其作用有: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答题规范: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形式优美,突出表现了••••••的感情。

注意:对偶和对仗的区别:对仗要求更高,对仗还要求平仄相对,一般而言,律诗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6.反复

(1)反复的特点和作用: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手法。反复可以增强语气或语势,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的作用。

(2)反复的类型

a.连续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自己对段祺瑞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b.间隔反复(诗歌中起分段分层作用)

如:欧震《月光下的中国》:

我一直想为月光下的中国写一首诗……

我想为月光下的中国写一首诗……

我一直想为月光下的中国写一首诗……

如:契诃夫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先后让别里科夫四次说出“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这种口头禅式的反复重复,突出了别里科夫顽固与保守的性格,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沙俄爪牙与帮凶形象。

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一大段,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同时也反映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注意:排比需要三个(短语或句子)以上,反复两个即可且中间可以隔着很多内容。

答题规范: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语气和语势,使人对••••••印象深刻,更有力地表现了••••••的心情/情感。

7.设问

(1)设问的特点

设问就是“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例如: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答题规范: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8. 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 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 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答题规范: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注意:设问与反问共同点:不论是设问还是反问,均为明知故问。不同点:设问是一问一答,先问后答,自问自答,作用是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问是问中有答,寓答于问,两者合二为一,作用是态度鲜明,语气更加强烈,使读者印象深刻,增强表达效果,表达强烈的情感。如:① 是谁创造了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设问)② 池水涟漪,莺荏乱飞,谁能说它不美呢?(反问)③ 中国劳动人民还有过去那一副奴隶相么?没有了, 他们做了主人了。(设问)④ 如今,早就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忘怀呢?

9.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例如:延安还是西安?要划清这种界限。

其他修辞手法等下一个专题再讲。

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包括: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欲扬先抑、衬托、烘托、联想、想象、夸张、讽刺、借景抒情、对比、象征、设置悬念、托物起兴、寓情于景、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反衬、烘云托月、乐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类比、铺陈描写、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合一、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先声夺人、以小见大等等。表现手法主要通过相应的方法巧妙恰当地反映揭示主旨,为中心服务。换言之,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1.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一般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一般有:首尾照应、画龙点睛、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3)议论文写作手法一般有:引经据典、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4)小说的表现手法一般有:描写手法、衬托(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5)诗歌的表现手法一般有:赋比兴、用典、衬托、渲染、象征、对比、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6)说明文表现手法有:分类说明、顺序说明、总分变换、递进因果、等。

2.常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联想: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2)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增添艺术感染力。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特点: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和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感情和深刻寓意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将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使之形象化)。作用: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含蓄、深刻,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像《白杨礼赞》一文借赞美白杨树挺拔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来赞美北方的农民,采用的是象征的写作方法。

(4)对比(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作用是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特点:在文章的主体结构或主要内容中,将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放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作用:①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②衬托、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更明显。

(5)衬托: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更加鲜明,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作用:将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作用:①特点鲜明,矛盾突出,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③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特点:“扬”指褒扬、抬高。“抑”指向下压、贬低。作者想要褒扬(贬抑)某个人物,却从不褒扬(贬抑)处落笔,而是从相反的贬抑(褒扬)处落笔。

作用:①显示出一种变化的节奏美,使文章情节曲折动人,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为表情达意蓄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感表达更加充沛;③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④起卒章显志的作用。

(7)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8)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 起表达同样的情感。作用是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突出主旨。

(9)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如古人长借梅兰竹菊等来言自己的志向。

(10)直抒胸臆: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1)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特点: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坏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的感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用:有极强的感染力,给读者留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感受,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12)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3)烘托/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4)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以静衬动:突出了事物的动态(热闹、灵活、敏捷等)特征;以动衬静:突出环境静谧、安静、寂静的特点。

(15)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委婉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16)白描:不用华丽的辞藻,用最经济、最俭省的笔墨勾勒鲜明生动的形象。寥寥几笔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韵的效果。

(17)开门见山:文章开头直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18)点面结合: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个特殊情节或细节是点,二者结合能反映出事物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达事件的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

(19)以小见大: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20)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引人入胜。特点:先将疑问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以达到更好地表达主题的目的。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意:A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

(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2)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因而,在解题时若问及表现手法时,也可以包括修辞手法范畴下的一些修辞和结构方面的有些术语。

B.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

写作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区别在于,写作手法更侧重于整体文章的构建和表达,而表现手法则更注重于具体细节的描写和处理。写作手法旨在使作品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表现手法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四、结构手法(谋篇布局):

在此,吴总把结构方面的手法单独拿出说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也可以归为“表现手法”。包括承上启下、设置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点题等;也包括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也包括文章结构:分总、总分、总分总等。

1.悬念:在作品开头提出尖锐的矛盾或设置疑团,不立即给予解答,而是到一定阶段或文章结尾才解开矛盾或疑团,引起读者的兴趣,增强感染力。

2.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作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实际给予呼应,以收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特点: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内容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3.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它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特点:①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②铺垫是“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有合理性。

4.照应:文章的前面提出问题,后面做了解答,后文出现的情节,前文有所交代。特点:使开头和结尾的内容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是对同一情况作出的解释、说明和交代。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使文章中心突出,主题得到深化等。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5.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它以事实的重要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把最重要的写在前面,然后将各个事实按其重要程度依次写下去,一段只写一个事实,全文陈述事实,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多用于事件性新闻。运用这种结构写新闻,便于快速写作、快速阅读,符合新闻“快”的特点。

6. 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7.卒章显志: 特点: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揭示主题。作用:结尾自然、有力,揭示文章主题。

8.承上启下:一般位于文章中间部分的句子或段落,起承接上文、引起下文的过渡作用。

注意: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铺垫意指对主要内容的衬托与辅助,而伏笔则指在前文中为后文情节发展埋设的线索。二者均服务于文本的连贯性和情节的展开,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预期的情感过渡和情节转折。伏笔实质上是一种转折技巧,强调情节发展的逻辑性;铺垫则是一种递进技巧,关注人物情感的自然过渡。所谓伏笔,通常指作者在故事的开端不经意地布置的情节预设或微妙提示,其作用在于为后续情节的逆转提供前提条件。而铺垫,则涉及在情节推进过程中,作者有意识地铺陈一系列事实或细节,以使人物或读者的情感转变更为自然。

来源:胜利之光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