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听说过在南极种菜吗?不是在科幻小说里,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科考队的医生硬是在这片冰天雪地里种出了新鲜蔬菜,引得俄罗斯队员们隔三岔五就“蹭饭”。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听说过在南极种菜吗?不是在科幻小说里,而是在现实生活中,中国科考队的医生硬是在这片冰天雪地里种出了新鲜蔬菜,引得俄罗斯队员们隔三岔五就“蹭饭”。
但是要知道南极是平均气温零下20多度的极寒之地,还能种菜?
可事实就是这么神奇,中国医生愣是把这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那么中国医生到底是怎么在南极创造这个“种菜奇迹”的呢?
2013年NASA宣布2015年要在月球上种菜,计划一出,可以说全球的科技领域都开始关注了。
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想看看植物在月球的低重力和强辐射环境下能不能活下来,如果能,那就离人类在月球上长期居住更近一步了。
他们选了三种植物:罗勒、萝卜和拟南芥,为什么选这三种呢?
这是因为罗勒和萝卜是常见的食用植物,拟南芥则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模式植物,在植物学研究中经常用到,生长周期也短,方便观察。
这些种子宝贝们被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特制的密封罐里,这个罐子里面装着特制的营养液和滤纸,提供所需的养分和水分,还配备了足够生长5到10天的空气。
更厉害的是,罐子里还有个自动浇水的触发器,时间一到就会自动给植物浇水,简直就是个迷你太空温室。
他们计划通过商业飞船把这个密封罐送上月球,一旦着陆成功触发器就会启动开始浇水,植物的月球之旅也就正式开始了。
地球上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传回的数据,观察植物在月球上的生长情况,并与地球上的对照组进行比较。
这个看起来脑洞大开的计划,其实背后是人类对太空探索和生存的渴望,而其实在差不多同一个时间段,南极的中国科考队员们也在进行着类似的“种菜”实验。
只不过他们的目标不是为了人类移民月球的星辰大海,而是为了解决一个更接地气的难题,吃得好。
在南极这片冰天雪地里,新鲜蔬菜可是比黄金还珍贵,日本有一部电影叫作《南极料理人》,就记录了一群科考队员在那里的生活。
在南极这样的“苦寒之地”,想吃肉简单,吃脱水蔬菜也行,但想找到新鲜的绿色菜叶就非常难了。
为了改善伙食,提高队员们的免疫力,中国科考队决定在南极建温室,自己种菜,开启了他们的南极种菜之旅,这项任务落到了江西医生王征的肩上。
2012年王征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前往南极,当科考队的队医。
但到了地方,他除了保证科考队员的身体健康之外,还担任起了另一个重担,那就是在那个冰天雪地的地方种菜。
南极的环境,对蔬菜种植实在是不友好了,年平均气温零下20多度,最低能到零下80℃,风力动不动就12级以上,这哪是种菜,简直就是对植物的极限难题。
更别说南极的土壤贫瘠,几乎寸草不生,王征医术不错,但他可从来没学过种菜,这跨界有点大。
不过他接下了这个任务,在中山站内一个16平方米的小房间里,开始打造他的“南极菜园”。
没有土壤那就用无土栽培,他用蛭石、珍珠岩等混合制成基质,代替土壤,给植物提供养分和支撑。
南极的阳光少得可怜,那就用LED植物生长灯,他根据不同蔬菜的需求,调整光照强度和时间,模拟自然光照环境。
温度太低也是有解决办法的,他采用了恒温系统,把温室温度控制在20℃左右,给蔬菜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为了让这些“蔬菜宝宝”们茁壮成长,王医生可谓是操碎了心,他每天定时定量浇营养液,还24小时播放轻音乐。
于是王医生在南极的生活就变成了这样,白天忙着给队员们看病,晚上就跑到他的“迷你菜园”里,检查设备、记录数据、播种采摘。
他甚至还用相机记录下了蔬菜的生长过程,从一颗小小的种子,到长出嫩芽,再到结出果实,其中的每一个变化都让他欣喜不已。
他的辛苦没有白费,一段时间之后王医生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喜悦。
当第一批翠绿欲滴的蔬菜出现在餐桌上时,所有科考队员都沸腾了,能想象在零下几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吃上新鲜蔬菜的滋味吗?简直比山珍海味还要美味。
中国科考队在南极种菜成功的新闻,迅速传遍了整个南极大陆,附近其他国家科考站的队员们都前来参观,好奇地打探中国队是怎么做到的。
尤其是俄罗斯队的队员,对这些新鲜蔬菜更是垂涎三尺,三天两头就往中国站的食堂跑,一来二往大家就熟络起来了。
中国队员也经常受邀去俄罗斯站蒸桑拿,用中国话说就是“蹭个澡”,单调的南极生活因为这小小的温室和新鲜的蔬菜,变得热闹而温馨起来。
一个跨越国界、充满温情的“国际食堂”就此诞生,蔬菜成了联结友谊的桥梁。
王医生的成功经验也激励了后来的科考队医生们,第33次南极科考队的唐铭骏医生在王医生的基础上,试着种植了更多种类的蔬菜,甚至还有西瓜。
不过最终因为产量和生长周期等原因,还是选择了高产的生菜、白菜和黄瓜作为主打菜品。
后来的队医胡淼则在前辈们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种植方案和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蔬菜产量,还增加了种植的品种,不得不说种菜真是中华民族的天赋。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他们不仅解决了新鲜蔬菜的难题,还促进了国际的交流。
这不是光靠“种族天赋”就能解释的,这背后是他们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更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
从好不容易收获一把蔬菜,到后来的顿顿有新鲜菜,中国医生们不断摸索、改进种植技术,让这个小小的温室,变成了南极科考队员们的“生命补给站”。
而他们分享蔬菜的举动,更是在这片寒冷的土地上播撒了友谊的种子。
信息来源
烽火杂志 2022-08-24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骨科医生去南极种菜,俄罗斯队员跑来蹭饭
中国青年报 2013-12-03 NASA计划在月球上种菜
来源:说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