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 Na Jiang, Haoqiang Tian, Chunfu Li, Rui Ma, Mengyun Liu, Shurong Wang, Qingan Zhou, Xiankai Wei, Juanmei Mo, Zimei Chen, Zhaoa
作者: Na Jiang, Haoqiang Tian, Chunfu Li, Rui Ma, Mengyun Liu, Shurong Wang, Qingan Zhou, Xiankai Wei, Juanmei Mo, Zimei Chen, Zhaoan Sheng, Lei Duan, Lu He, Peng Song, Jiahui Sun, Jian Li,Wei Hu and Xinyu Feng
2025年1月11日,内蒙古大学胡薇团队,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广西南宁市野生动物保护站,广西中医药大学等研究人员在国际同行评议期刊Zoonoses发表题为《Species Composi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Pathogen Prevalence in Tick Populations in Guangxi,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深入探讨了广西地区蜱虫的种类组成、遗传结构以及病原体流行情况,为理解该地区蜱传疾病的传播风险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首先,该研究基于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980只蜱虫的研究,揭示了广西地区蜱虫的种类组成。微小牛蜱(Rhipicephalus microplus)是广西地区最主要的蜱虫种类,占据了样本总量的92.04%,且广泛分布于所有调查的城市。此外,还发现了其他两种蜱虫种类,但数量相对较少。这一发现对于理解广西地区蜱虫的生态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图1. 蜱虫采集地理位置及物种组成分布图
在遗传结构方面,研究通过对微小牛蜱的线粒体16S rDNA、COXI基因和核糖体ITS-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尤其是16S rDNA和COXI基因的多样性显著高于ITS-2基因。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地区微小牛蜱种群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这可能与地理隔离等因素有关。这些发现为理解广西地区蜱虫种群的遗传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图2. 微小扇头蜱的单倍型网络图。A:线粒体16S rDNA基因;B:线粒体COXI基因;C:核糖体ITS-2基因。
此外,在病原体检测方面,研究共检测出了多种蜱传病原体,包括立克次体、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等,总感染率为13.27%。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未发现伯氏疏螺旋体和无浆体等病原体,且存在立克次体与泰勒虫的共感染现象。这些发现提示广西地区蜱传疾病风险较高,需要引起公共卫生部门的关注。
图3. 立克次体、巴贝斯虫和泰勒虫的系统发育树。
综上所述,本研究全面评估了广西蜱种多样性和蜱传病原体情况,突出了微小牛蜱所带来的潜在健康风险,强调了扩大蜱虫监测范围、改进病原体检测方法以及制定综合管理策略以预防蜱传疾病传播的必要性。该研究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广西地区蜱虫种类组成、遗传结构和病原体流行情况的理解,还为制定有效的蜱传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望更加全面地了解蜱传疾病的传播机制,为制定广西及其他地区蜱虫种群的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了关键思路。
通讯作者简介:
胡薇 教授
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生物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省部共建草原家畜生殖调控与繁育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寄生虫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组及应用相关研究,研究重要寄生生物的遗传变异、分子进化、发育、感染过程及其与宿主的相互关系,并发展新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法,特别在日本血吸虫寄生与传播的分子机理以及新型防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科技计划课题、国家传染病重大研究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在Nature、Nature Gene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0项。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全国血防卫士"、“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称号。现为教育部科技委生命医学学部委员、国家疾控局寄生虫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动物寄生虫学分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分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国寄生虫与寄生虫病杂志》和《中国血吸虫病杂志》副主编、Parasitology、《热带病与寄生虫病》等杂志编委。
来源:ISE国际科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