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继在2024年2月17日于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从北大荒走出来的张春晖,代表本届运动会裁判员宣誓后,2025年2月7日晚,他又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与中国短道速滑裁判陈文红代表全体裁判员宣誓。
中国速度滑冰裁判张春晖与中国短道速滑裁判陈文红代表全体裁判员宣誓。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继在2024年2月17日于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从北大荒走出来的张春晖,代表本届运动会裁判员宣誓后,2025年2月7日晚,他又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与中国短道速滑裁判陈文红代表全体裁判员宣誓。
张春晖从小就喜欢滑冰,他在梧桐河农场小学、中学,宝泉岭管理局局直中学度过了自己速滑生涯的第一个十年。1988年,由于成绩突出,他被黑龙江省速滑队录取。
在省队的十年中,张春晖逐渐把速滑运动由爱好转向事业,通过系统的速滑理论学习、训练实践,走向了国际赛场。1988年至1998年,他在北京首届亚洲杯赛、朝鲜三池源国际邀请赛、挪威奥斯陆世界锦标赛、德国哈莫尔世界杯赛、长春市全国冠军赛、哈尔滨市全国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收获7个全国冠军,并获得速滑亚洲冠军。
现在的张春晖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的一名体育教师,也是速度滑冰项目国际滑联(ISU)级裁判长,曾任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速度滑冰项目竞赛副主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国际滑联裁判长。此外,张春晖多才多艺,书法篆刻样样精通。
这是2024年2月17日晚,在内蒙古自治区举行的全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的开幕式上,从北大荒走出来的张春晖,代表本届运动会裁判员宣誓的情景。
火舞冰花溢春晖
——记前亚洲速滑冠军张春晖
“动如脱兔,静若处子。”面对这样一位曾经在速滑赛道上叱咤风云,如今又在艺术的森林中尽情穿梭的男子,我不禁惊叹于他身上所体现的力与美的结合。张春晖,这个平日淡定,在赛场上却绝不允许自己淡定的男子,为家乡、为祖国赢得了无数荣誉。
已是不惑之年的前速滑亚洲冠军,虽然眼角多了几分岁月的痕迹,却依然外形俊朗、精力十足,当年英姿飒爽的运动员气质还萦绕于身。他的家虽然简单而朴素,但屋内陈列着的几十块珍贵的奖牌,以及他多年来的摄影、版画、篆刻等艺术作品,又让这个家显得那样不平凡,置身其中,我对房间的主人又平添了一份钦佩之情,我愈加想了解这位体艺双修的冠军。访谈中,当提到他曾在赛场上、艺术殿堂里、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成功时,他十分谦逊。
默默苦练二十载 速滑之路写艰辛
刚接触到滑冰,张春晖就一发难收地痴迷上了这项运动。他在梧桐河农场小学、中学,宝泉岭分局局直中学度过了自己速滑生涯的第一个十年。心怀着春种的希望、聆听着仲夏的蝉鸣、眺望着秋收的麦浪,他祈盼着每一个激情的冬天,是冬,给了他无限的热情,是冬,让他驰骋冰河。梧桐河的黑土见证了这个北大荒少年对速滑运动的执着。
1988年,由于成绩突出,他被黑龙江省速滑队录取,从此走入了自己速滑生涯的第二个十年。回忆起当初刚从宝泉岭分局出来时,他只背了个行囊,临行时,站台上汽笛声扯人心肺。匆忙中,父亲用粗大的手拍了拍儿子瘦弱的肩头,道:“好好训练,有空往家写信。”母亲眼中挂着泪花,依依不舍地向儿子不停地挥手。火车启动了,张春晖透过车窗极力地张望着父母,一直看着单薄的父母渐渐地从视线中远去,年少的他静静闭上双眼,紧紧握了握双拳,硬是没让眼泪滑落下来。
刚来到省队,他感到身边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高楼、轿车、包装食品以及队友们平日使用的物品,让这个在黑土地上长大的农垦少年目不暇接。但是,商场里新潮华丽的服饰对他产生不了任何的吸引力,除了平日常穿的运动服外,他穿不出几件像样的衣服。他不曾有过同龄人飞黄腾达的人生理想,也不曾有过队友们那样激情澎湃的世界冠军梦,他只是单纯地想把一份对速滑的热爱脚踏实地地走下去,不愧对家乡亲人的期望。他未曾想到,自己正是怀着一颗对生活的淡定之心、对速滑运动的执著之心,不觉间已一步步地向一名职业选手转变。
省队的训练生活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苦和繁忙。夏日炎热的午后,训练场仿佛被汗水浸透。刚刚跑完5公里的队员们稍做休息便又整齐列队,紧张地等待教练下一个训练。“连续200个蛙跳,不准停,再来一个3000米变速跑!”教练喝道。队员们咬牙坚持完成训练任务,由于实在辛苦难挨,难免嘴上嘀咕,唯见张春晖一声不吭,任凭汗水湿透衣背。
寒冬的清晨,一声清脆的哨响,划破了一个个甜美的睡梦,来不及懒床,队员们训练有素地从暖和的被窝里爬起来,匆忙地穿衣洗漱,奔赴操场。这时,遥遥望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已活跃在清晨的寒风中,队友笑了,大喊一声:“张春晖!”
训练再苦、再累、再忙,张春晖还是能挤出时间来翻阅自己喜欢的艺术书籍,要知道这些书都是他用平日积攒下来的零用钱买来的。为了给自己保住仅有的那点少得可怜的充电时间,他在寝室门上贴了大字“无事不登三宝殿”,用以挡住一些“淘气队友”的无事造访。这也让他成为当时省队里出了名的学习型运动员。日积月累,这一勤勉好学的作风委实为他转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奠定了基石。若干年后,偶尔碰到昔日的队友,每每聊到省队训练那十年,“无事不登三宝殿”就立刻成为大家回味岁月的作料。
偶然间,张春晖与现在的妻子相识、相恋了。当时,由于考虑到队领导不会允许运动生涯处于攀升阶段的他们为感情、婚姻所累,况且省队的队规历来就对男女运动员谈恋爱有所限制,所以他们无法时常见面。出乎意料的是,队领导得知此事,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等实际情况和个人表现,班子讨论并上报国家体委,请示能否对这对大龄运动员有所照顾,允许二人在不耽误正常训练、比赛的前提下交往。令人欣慰的是,国家体委对此予以了批准。张春晖十分感动,立刻给国家体委写了感谢信,并保证不会因个人问题而耽误训练。第二年,他就拿到了全国冠军。他没有骄傲,反而比从前更加刻苦训练,始终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也因此被任命为省队团支部书记,并被授予省体委系统“十佳青年”称号,还连续3年被评为体委系统“优秀团干部”。
省队的10年,训练场上洒下无数汗水,宿舍楼里荡漾几多欢笑。在这里,张春晖把速滑运动由爱好转向事业,通过系统的速滑理论学习、训练实践,逐步走向国际赛场,踏上冠军之路。
铮铮男儿再磨砺 芳香荣誉苦寒来
为了增加队员的腿部力量,省速滑队组织了一次外省野外远程单车集训,要求队员以平均每小时35公里的速度,中途不下单车往返于山东威海和文登之间,持续作战180公里。如此大负荷的训练强度让队友们唉声叹气,张春晖却默不作声。他知道,耐力与体力对于长距离速滑运动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连续5个多小时的奋战中,他忍受着高强度的体力透支,眼前不觉浮现出家乡的父母布满皱纹的脸庞、长满老茧的双手,多么亲切、多么想念……挺住!没有过不去的坎。当他拖着透支的身体和沉重的单车冲过终点线时,大部分队友却因体力不支没有完成任务。闯过了种种的高强度训练难关,他在国内大大小小的速滑赛事中频频过关斩将,逐渐跻身国内长距离速滑选手的前列。取得了初步成绩,他并没有沾沾自喜,一如既往地训练、比赛,并不断积累战术经验、总结技术心得,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为己所用。
又一个寒冬腊月的早晨,他穿上冰鞋开始完成教练部署的晨练计划:两个50圈。他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技术特点,把两个50圈并作一个100圈,一次性完成了。教练得知此事,生怕他因疲劳过度而损伤身体,便找到他问明缘由。他慢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作为一名长距离选手,身体在承受大负荷运动强度而感到疲劳时,更有利于领会技术要领、固定技术动作,因为疲劳时的技术最节能。往往在大赛的最后几圈,除了合理分配体力外,谁的战术应用、技术动作更合理完美,谁就更有资格问鼎冠军。”教练没有再说什么,内心却隐隐感觉到,这个既刻苦训练、又善于分析的徒弟,极具成为优秀长距离速滑选手的潜质。
果不出所料,在1989年12月俄罗斯国际邀请赛上,经过几轮厮杀,张春晖以5000米第二,3000米第二的优异成绩在国际赛场上占领一席之地。
1990年12月,在日本伊香宝国际邀请赛(佐田争霸杯)上,张春晖一如往常地穿上“战靴”, 准备在异国他乡再次为国争光。这一次,他似乎比往常更富激情,目光更加坚定,他的心中开始燃起冠军梦,渴望为已故的爷爷、边陲家乡的父母拿到一块金牌,不辜负爷爷的嘱托和父母多年默默的辛苦劳作。站在3000米赛道起滑线上,他胸中既澎湃着必胜的信念,又流淌着淡然如水的平静。砰!发令枪响,他如云中飞燕一般冲出起滑线,平日内敛、谦虚的性格在赛场上荡然无存,飒爽的身姿,毫不畏惧的神情凝聚在奋力拼搏的每一个动作上……他闭着眼几乎与另一名意大利选手同时冲过了终点。难道又是亚军?他来不及分辨,赛场看台上已传来了中国人热烈的欢呼声,他抬起头来,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映满他的眼中!
站在冠军领奖台上,淡淡的感动浮上心头。张春晖终于对自己有了个满意的交代……此时此刻,他回味着平日辛苦忙碌的训练,回味着家乡父母的笑容,想起爷爷第一次叫自己起床训练,鼓励自己用心走好这条速滑之路。一路走来,坎坷、艰辛相伴,一颗坚定的心却未曾改变,终于迎来了一次次柳暗花明、一幕幕捷报频传……滚烫的热泪伴着激昂的国歌,缓缓地流下面庞。
之后的几年里,他还在北京首届亚洲杯赛、朝鲜三池源国际邀请赛、挪威奥斯陆世界锦标赛、德国哈莫尔世界杯赛、长春市全国冠军赛、哈尔滨市全国锦标赛等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屡创佳绩,收获7个全国冠军。
来源:中国农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