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一大早就被雨声吵醒,有的地方积水没过了膝盖,有的路上堵车堵成了“水上漂移”。
6月15日这天,一场南北联动的强降雨又一次成了全国热点。
大范围降雨、突发高温、极端天气——这些词汇最近总是在推送和朋友圈反复出现。
不少人一大早就被雨声吵醒,有的地方积水没过了膝盖,有的路上堵车堵成了“水上漂移”。
南方,江南一带依然被乌云密布、徘徊不去的降雨笼罩;北方,内蒙古东南部将遭遇同期少见的强降雨。
气温也跟着玩起了“过山车”,今天刚降下来,明天又要猛拉升,高温酷热更是要强势“上线”。
中央气象台、各地气象部门早已紧急发布预警。
极端天气已悄然成为这个夏天的主旋律。
昨天的天气可以说很有代表性。
南方那边,受台风“蝴蝶”、西南季风叠加冷空气影响,海南岛西部、广西玉林、广东茂名这些地儿的雨量直接拉到“特大暴雨”级别。
湖北、安徽、浙江等地随之加入暴雨行列,局地最大降雨量带来了城市内涝、交通积水、产业用地受损等一连串“现实麻烦”。
广西玉林、广东茂名的网友凌晨还在发视频,雨刷器根本打不过窗外的暴雨。
再把视线拉到北方,河北承德、唐山等地也出现大暴雨,内蒙古中部、北京、山东南部等长时间降雨让不少地形相对低洼的地区积水加剧。
气象数据显示,北方最近一轮的雨量直逼并超越常年同期,有的地方甚至创造了今年来降雨纪录。
今天,情况没有完全缓解,南方的大范围强降雨还在持续。
气象台已经明确指出:强降雨中心将往江南等地转移,江西、浙江有大暴雨风险,明后两天,降雨虽会减弱,但仍有中到大雨反复影响,从广西、广东到江西、福建,短时强降雨不可小觑。
南方“堵水”,北方又在切换模式,今天降雨会转到东北地区一带,华北、黄淮逐渐收官。
内蒙古东南部则仍可能出现极端强降雨。
中央气象台早早发布了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危险提示,地质灾害的风险成倍增加。
人在这场大雨中显得渺小而被动。
对比一下历史数据吧。
23年同期,江南、华南的降雨过程曾多点爆发,但今年降雨更集中,局地的累计雨量偏高五成以上。
北方则有些城市刷新了过去20年同期的最大降雨日记录。
气象专家普遍分析,这轮极端天气的根本原因,是台风、季风、冷空气叠加,导致大气环流南北两端都陷入不稳定状态。
既有“拉尼娜”年背景下的气候异常,也不乏温室效应的长期影响。
极端降雨背后的风险非常现实。
南方山地多、河网密集,一场暴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农田被淹,影响的不只是眼前的通勤不便,还可能带来经济、民生安全的压力。
北方则因为排水系统老旧、城市快速扩张,新区老街一样逃不过暴雨涉险。
嗅觉敏锐的投资者和相关部门早就注意到基础设施短板问题,这又可能倒逼新一轮城市防涝设施升级。
今天的降雨警报直接推到了新的高度。
江南地区,尤其是江西、浙江一些地市的防汛办,连夜发布橙色、红色预警,许多村镇临时转移了低洼居民。
多地启动应急预案,部分中小学临时停课。
在洪山区,数十名环卫工和社区志愿者自发上街清理堵塞下水口,以应对积水反弹。
现场图片显示,有些地方的积水没过了乘客膝盖,市民在公交车站不得不脱鞋拎包涉水而过。
北方的情况同样迫切。
内蒙古东南部田地积水,不少养殖户开始抢运饲料,担心牲畜受灾。
当地应急部门透露,已有小型河流涨水超警戒,加大了值班力量和巡查密度。
社交平台上,话题大暴雨、又中央空调又足浴天、下周高温轮番登上了热搜。
有人调侃:南方的雨像断了线的珠子,北方市民盼着晴天,但也怕下一秒就是极端高温。
气象专家也给出提醒,随着降雨和冷空气影响的结束,新的挑战就要来了——高温要反弹了。
6月16日起,包括华北南部、黄淮、四川盆地、江南北部,将大规模进入高温区,其中河南、山东等地可达38℃至40℃以上。
去年同一时间,全国范围内超过40℃的高温有三个省会城市,而今年的高温区域明显扩大,持续天数也拉长了不少。
(Ending)
风险与防御并存,天气剧变会持续影响生产与生活
显而易见,这场南北联动的极端降雨,已经对许多人的衣食住行造成直接冲击,高温紧跟其后,更是让防暑降温供应、用电负荷和交通安全面临巨大挑战。
未来几天,短时强降雨和高温酷热交错出现,将考验城市应急能力和居民防范意识。
目前,看不到极端天气很快结束的迹象。
切实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关注权威气象信息,减少户外暴露时间,已经成了许多家庭的生活刚需。
很多人关心,今年会不会再现21年郑州“7·20”暴雨那样的惨剧?根据气象台最新分析,局地极端事件的概率确实在提升,但具体影响范围、强度还需要继续密切观察。
专家多次呼吁,各级政府和公共部门要未雨绸缪,更新排水网、强化预警发布、全民参与应急演练,才能更好地保障大家的安全。
天气变幻莫测,极端事件频发,值得社会和个人每个人共同警惕和思考。
您怎么看?
来源:铃风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