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越南和中国两广地区(广东和广西)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越南这么个小国,怎么会曾经有过吞并两广的念头?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越南人产生过这种想法。虽然这种“妄想”从未真正实现过,但它的背后却藏着复杂的历史渊源、文化联系、地缘
说起越南和中国两广地区(广东和广西)的关系,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越南这么个小国,怎么会曾经有过吞并两广的念头?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历史上确实有一些越南人产生过这种想法。虽然这种“妄想”从未真正实现过,但它的背后却藏着复杂的历史渊源、文化联系、地缘政治考量和民族情绪。
要聊越南人为什么会对两广地区有想法,得先回到古代,看看历史是怎么埋下这个伏笔的。公元前204年,秦朝将领赵佗在岭南一带建立了南越国,疆域包括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还有越南北部。这块地盘在当时可是个不小的“王国”,赵佗靠着自己的军事能力和政治手腕,把这一片治理得有声有色。后来到了汉朝,他虽然名义上臣服,但实际上还是半独立的状态。
南越国的存在给后来的越南史学家提供了想象空间。到了1479年,越南史学家吴士连在《大越史记全书》里把南越国写进了越南的历史,把赵佗描绘成跟越南有渊源的人物,淡化了他对汉朝的从属关系。这种历史叙述有点像是在“拉关系”,让人觉得两广和越南在古代是一家。虽说赵佗是个汉人,南越国本质上是中国的一部分,但越南人却从这里找到了某种“历史依据”,觉得自己跟两广地区有割不断的联系。
再往前看,越南本身也长期是中国的一部分。西汉时,越南北部被纳入郡县制,唐朝时更是设了安南都护府,直接管辖。这段历史让越南跟中国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南越国的遗产加上长期的隶属关系,可能让一些越南人觉得两广跟自己“沾亲带故”,甚至生出点不切实际的念头。
除了历史上的地盘纠葛,文化上的联系也是个重要因素。越南是东南亚唯一一个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从古代开始就深受中国影响。汉字、儒家思想、科举制度,这些在中国玩得转的东西,在越南也扎下了根。像黎利当皇帝的时候,朝廷里用的还是汉字,官员们穿的衣服、行的礼节,都跟中国宫廷差不多。1431年,黎利还特意派人带着金人雕像跑到北京,跪在紫禁城外求明宣宗承认他的帝位,这架势摆明了是把自己当成中华文化圈的一员。
这种文化上的亲近感,有时候会让人产生错觉。越南人用着汉字,学着儒家那一套,难免会觉得自己跟中国南方的广东广西有某种“同根同源”的感觉。两广地区本来就是南越国的一部分,文化上也有百越和汉族的交融痕迹,跟越南的文化氛围挺像。所以,一些越南人可能会想:既然大家文化这么像,两广是不是也该跟我们有点“特殊关系”?
当然,这只是文化认同带来的心理作用,真要动手吞并两广,那还得看实力和现实条件。但这种文化上的“亲戚感”,确实为越南人的想法提供了一点土壤。
光有历史和文化还不够,地缘政治的考量才是让越南人对两广动心思的硬道理。两广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广西跟越南接壤,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咽喉地带,地形复杂,有喀斯特山地,既能防守也能藏兵。广东就更不用说了,沿海港口发达,自古就是贸易和经济中心。如果能把这两块地拿到手,越南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能蹭蹭上涨。
历史上,越南也不是没试过往北边伸手。1427年,黎利打退明朝军队后,他的部队曾经推进到广西南部边境。虽然那时候他的主要目标是巩固北部防线,防止明军卷土重来,但这种军事行动难免会让人联想到扩张的野心。两广的资源和位置,对任何邻国来说都是块香饽饽,越南自然也不例外。
再从战略角度想想,如果越南真能控制两广,那就等于把自己的边界往北推了一大截,不仅能多一块缓冲区,还能掐住中国南方的命脉。这种诱惑在某些历史时期,可能真的会让一些越南人头脑发热,觉得自己有机会试一把。
越南跟中国的关系从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明朝那会儿,越南人没少吃苦头。明成祖派兵占领越南,设交趾布政使司,搞了20多年的高压统治。高税收、强迫同化,这些政策把越南人压得喘不过气。黎利的蓝山起义就是憋了口恶气的结果,1428年他登基称帝,总算把明朝赶了出去。
虽然黎利跟明朝后来达成了和平协议,但那种被压迫的记忆可没那么容易消散。明朝的统治在越南人心里种下了民族主义的种子,有些人甚至觉得光独立还不够,得有点“报复”才解恨。吞并两广的想法,可能就带着点这种情绪——既是对过去压迫的反击,也是对民族尊严的追求。
再加上越南历史上还被别的国家欺负过,比如后来的法国殖民,领土和主权问题一直是越南人的敏感点。在某些时候,一些人可能把扩张两广当成一种“民族复兴”的象征,想通过抢地盘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不过话说回来,越南人想吞并两广的念头虽然有过,但真要付诸行动,那可没那么简单。黎利在位时虽然打到过广西边境,但他没敢大规模往北打,而是选择跟明朝和谈,定期朝贡,保住自己的独立地位。这说明他很清楚,跟中国硬碰硬风险太大,搞不好偷鸡不成蚀把米。
后来到了黎圣宗时期(1460-1497年),越南的扩张野心其实转向了南方。1471年,他发动了对占城的战争,把这块地并进了大越版图。为什么选占城下手?因为占城比明朝弱多了,打起来胜算大,还不至于惹上大麻烦。这时候的越南统治者已经明白,往北碰两广是条死胡同,南边才是更现实的扩张方向。
再往后看,越南的内乱和外来殖民彻底断了这个念想。1533年莫登庸篡位,后黎朝乱成一团,哪还有心思往外扩张?到了19世纪,法国来了,越南直接沦为殖民地,别说吞并两广,连自己的地盘都保不住了。
到了现代,吞并两广的想法基本就是个历史笑话了。现在的越南史学家可能会拿南越国的历史说事儿,强调跟两广的文化联系,但这更多是学术讨论,没啥现实意义。毕竟历史事实摆在那儿:赵佗是汉人,南越国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广跟越南的“亲戚关系”站不住脚。
20世纪70年代,越南统一后确实有点膨胀,宣称两广是自己的“故土”,但中国一句“你是不是说反了?”就把这事儿怼回去了。那时候的越南刚打完仗,民族主义情绪高涨,但真要动手,连广西边境都过不去,更别提广东了。
现在的越南跟中国关系挺复杂,南海上有点小摩擦,但整体上是合作大于对抗。越南政府和老百姓都明白,吞并两广这种事儿不现实,也没必要。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才是正道,历史上的那些幻想,早成了过眼云烟。
越南人曾经想吞并两广的念头,说到底是历史、文化、地缘政治和民族情绪交织出来的产物。南越国的历史给了他们一点底气,文化联系拉近了心理距离,两广的战略价值让人眼馋,民族主义又添了把火。但现实很骨感,越南的实力和处境决定了这种想法只能停留在“妄想”阶段。黎利这样的英雄给越南带来的是独立,不是扩张的资本。到了今天,中越关系早已翻篇,历史上的那些恩怨,更多是留给咱们茶余饭后聊聊罢了。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