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普遍认为,买彩票是概率性突围事件,目前传统社会结构的固态承诺(铁饭碗、终身雇佣、单位分红)在日益收缩的晋升之路中溶解。
我们普遍认为,买彩票是概率性突围事件,目前传统社会结构的固态承诺(铁饭碗、终身雇佣、单位分红)在日益收缩的晋升之路中溶解。
24年的彩票店全面开花,25年未来势头会更加崩裂还是更加势不可挡?普遍认为购彩群体是更加年轻化的,购彩方式也会更加多元化。
但就目前而言,购彩主力或许更加偏向于这样一群人——身着普通、眉头紧缩、目光盯着走势图,专注研究下一期号码的中年男性。
和天上掉馅饼,期待不劳而获的那群人又不太一样,他们普遍有家庭,有工作,或许普遍存在生活压迫力。我们通常会谈论到“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彩票是他们的新“职业出路”吗?
用更加“专业”的引用和术语,是概率对抗概率的应激反应,贝克的“风险社会应激反应”,很好解释了这一现象——当系统风险无法规避时,个体转而寻求构建自己的风险对冲体系。
用概率来对抗概率,荒诞又魔幻。
如果是阿Q思路,不妨把这玩意称之为“人生期权”,2块/注的消费精准控制在日收入的2%左右,这个比例恰好让彩票不再成为罪恶之源的工具,而是演化成维系心理收支平衡的精密装置。
都聊到这个程度了,不如再给这玩意加上“父权社会黄昏下的替代性叙事结构”。
简而又简而言之:当你被赋予性别男的身份时,就会受到更隐秘更规范的系统化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压迫女性结构”,也在程度范围上以“男性红利”为诱饵,完成对男性群体的阉割。
通俗意义上,中年男性的彩票情结,是对人生溃败的代偿性修复。
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中年男子通常会在上班约定时间之前更早抵达公司,而日本中年男子则会在下班后更晚回到家中。
这便是替代性叙事结构的改变,彩票,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了男性叙事的神学权威。
因为这方面,女性精通的概率不到10%。
在这玩意的叙事中,重获对人生的绝对掌控幻觉——就和游戏一样。这样一想,似乎能理解那些沉迷网游而降低现实质量的人们了。
——每张彩票,每个游戏的行为,都是对失控现实的微观抵抗。
来源:请改邪归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