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光流转,三十多年过去了,提出这一构想的钟教授终于迎来了转机,1993年,钟教授正式开启相关研究。从外观上看,高大的竹子与水稻可谓天差地别,许多人不禁疑惑它们杂交的意义何在。
你能想象吗?中国又有一项科技兴农的新突破,竹子竟能与水稻进行杂交,日后若大面积推广,或许能让全国粮食产量翻倍!
那么这两种毫无关联的植物,究竟是如何实现杂交的呢?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水稻与竹子杂交的概念就已被提出,然而受当时实验条件的限制,它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能付诸实践。
时光流转,三十多年过去了,提出这一构想的钟教授终于迎来了转机,1993年,钟教授正式开启相关研究。从外观上看,高大的竹子与水稻可谓天差地别,许多人不禁疑惑它们杂交的意义何在。
但其实说起来,竹子与水稻都属于禾本科植物,从基因层面分析,二者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例如拥有相同的染色体,具备相近的生物属性,这些共性为它们的杂交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可行性。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实验与反复杂交尝试,一种全新的水稻品种“竹稻”诞生了。
那么问题来了,“竹稻”与普通杂交水稻相比,究竟有哪些优势呢?
“竹稻”展现出诸多独特之处,尤其是继承了竹子的部分生长优势,为水稻种植领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研究方向。
众所周知,竹子具有生长速度极为迅猛的特性,而“竹稻”成功继承了这一显著优势,其生长速度不但快,而且能在各种环境中茁壮成长。
尤为关键的是,“竹稻”凭借自身强大的特性,可抵御大自然中多数自然灾害的侵袭,甚至能自主对抗诸多病虫害,完全无需借助农药。
这得益于“竹稻”中蕴含的竹子优良基因,比如说其中竹子所含的黄体酮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水稻来说,黄体酮是一种强大的抗体,既能有效抵抗病虫害,又能促使植株挺拔生长,竹子拥有良好的抗倒伏能力。
如今“竹稻”拥有了黄体酮,同样具备了出色的抗倒伏特性!
再者竹子根系发达,而根系对于植物的生长意义非凡,根系越发达,越能充分汲取充足的营养,即便处于干旱环境,竹子依然能够顽强生长。
“竹稻”继承了这一特质,这意味着它不仅适宜在肥沃土地种植,在干旱之地同样能够生根发芽,且产量并不会因此而有所降低。
中国人口数量庞大,粮食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竹稻”的出现,无疑为解决粮食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具潜力的方案,更值得一提的是,“竹稻”产出的大米在口感上相较于普通大米更胜一筹,蒸煮后会散发一股独特的竹子清香。
经过一系列严谨的检验检测,竹稻米中还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营养成分极为丰富。
当前我国已实现多年粮食大丰收,总体粮食供应较为充足,但倘若有机会进一步优化改良我国粮食结构,提升稻米在营养与口味方面的品质,又何乐而不为呢?
从各方面综合考量,竹稻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良好基础与广阔前景,那么限制“竹稻”发展的瓶颈究竟有哪些呢?
“竹稻”产量高于普通水稻,这一特性使它具备显著的种植价值,能够切实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从生态视角来看,“竹稻”同样潜力巨大,其发达的根系有助于改良土壤肥力,高大的植株能够提供遮阴庇护之所,有利于提升农田的生态平衡。
然而,“竹稻”的推广种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说“竹稻”对种植环境要求较为严苛,前期土地改良工作任务艰巨,这直接导致种植成本大幅上升。
更为关键的是,当前市场对竹稻的认知程度极为有限,消费者对其了解甚少,市场需求尚未充分激发,难以支撑大规模的种植生产。
因此“竹稻”要想实现广泛种植与普及应用,必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市场培育与发展过程,逐步提升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拓展市场份额,进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此外“竹稻”杂交面临着极大的困难,杂交过程依赖花粉传播授粉,该环节一旦失败,便会致使下一代无法正常孕育生长。这就使得“竹稻”品种的迭代更新周期漫长,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去筛选、培育和稳定优良性状。
同时“竹稻”究与开发过程中的资金投入需求较大,这可不是一般企业可以承担得了的,更是农民们可以能够承受的。所以资金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阻碍了“竹稻”品种的优化进程,使得相关科研工作难以快速推进。
那么你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观点吧!
来源:奇点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