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 | 价值35万的工作室自购功放分享:YBA签名版前后级套装

B站影视 2025-02-07 17:00 3

摘要:2024年是耳边事在二声道领域持续摸爬滚打的一年,自从年初建起“耳边之家”线下工作室以来,我们几乎是全身心扑在了系统的搭建和调试上,从大件的音源、解码、功放,到周边的线材、滤波电源、地盒等等,前前后后折腾了一整年,才基本将系统定型。

2024年是耳边事在二声道领域持续摸爬滚打的一年,自从年初建起“耳边之家”线下工作室以来,我们几乎是全身心扑在了系统的搭建和调试上,从大件的音源、解码、功放,到周边的线材、滤波电源、地盒等等,前前后后折腾了一整年,才基本将系统定型。

在去年年中的图文和视频评测里,我们详细分享过工作室的副系统——HEGEL合并式功放H390+KEF REFERENCE 1 META的组建过程(回顾图文和视频评测,请点击:耳边评测 | 五万内最强控制力?挪威HEGEL H390合并功放自购分享耳边开箱 | HEGEL H390功放自用分享&云试听)。当时就有不少烧友表示,希望也能听听那对常年出现在评测视频和照片里的FOCAL SOPRA N2的搭配心得。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迟迟没和大家细聊这套主系统,主要是因为它几乎一直处于调试完善的过程中。正如老玩家们所言,每一套精心调校出的系统,无论耳机还是二声道,都是其主人性格的体现,而工作室的这套主系统所代表的也是最完整的“耳边事”风格,在这种执念的影响下,它的调试过程也变得分外曲折。

像SOPRA N2这种一线品牌的中型落地音箱,要花多少钱才推好?推到什么样的效果才算是最好?这些问题要是放在烧友群里恐怕讨论一天一夜都得不出结果。这款音箱在大家的普遍印象里其实并不属于特别难伺候的主,大部分人选择的也就是像马兰士PM10、金嗓子E4000、麦景图MA252之类的合并式功放,这也是很多音响展、音响店所推荐的“声价比玩法”。至于SOPRA N2的声音走向,大多数人会觉得它是个偏“沙漏型”的三频比例,而且低频占比又要胜于高频,也因此得名“氛围感AV箱”。可实际上,SOPRA N2之所以给人低频肥厚中频略凹的感觉,主要的原因是其单元比较吃前端的控制力,而多数场合下的功放配置要么控不住低频的能量,要么过于束手束脚丢了气势。

在决定给SOPRA N2升级功放时,我们工作室用的还是4层的器材架,主要考虑的也是柏林之声082、宝达866、HEGEL H600等10万上下的合并式功放。后来在种种机缘巧合下,预算和器材架配置逐步升级,最终让我们决心下单的居然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品牌——YBA的SIGNATURE“签名”系列分体式前后级。不过,想想FOCAL和YBA同样都是法国极具代表性的HiFi品牌,它们之间这种奇妙的契合度似乎又变得合理了起来。

关于YBA与SIGNATURE系列

说起YBA,可能年轻烧友还是只闻其名不知其详,而老一辈Hi-End玩家几乎都能对其发展历史和经典型号如数家珍。这个由著名音响设计及录音监制大师Yves-Bernard André(下称“André”)一手创建的品牌已经在今年迎来了自己的44岁生日,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口碑,不少“老梗”也为玩家们所津津乐道——很多烧友认识这个品牌也许是源于圈内流传的关于André本人的各种木块/布料调音的“玄学”段子,甚至老一辈媒体人还给了他一个“秘技派调音大师”的称号。各种奇妙的故事在网上能搜到许多版本,不过干讲故事似乎一贯不是我们的风格,这篇文章本质上还是一篇自购分享&玩法推荐文,关于YBA的各种“玄学”这次就不过多提及了~

其实,见过André本人的朋友应该多少都能感觉到,他与YBA这个品牌在气质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在过往的音响展上,我曾与André有过几次交流。他并不符合大多数人对于音响研发人员那种“硬核理工男”的刻板印象,相反,他的性格里带着典型的“法式浪漫主义”,甚至还有一点随性与顽皮,而这些特质也反映在了他调校出来的产品上。

在工作室入手SIGNATURE之前,我最先接触的YBA器材其实是在各大音响展上时常亮相的中坚系列PASSION“激情”系列,特别是当中的A650纯后级功放可以说是整个系列最为吸睛的型号。这台机器的外观设计和调音都由André亲自操刀,机身两侧用CNC精工切割出来的“YBA”形状的散热片显得既新颖又典雅,通透灵动又不失热情的声音风格也奠定了大多数人对于YBA声音的主要印象。

相较于单台价格定位在五万级的次旗舰PASSION系列,SIGNATURE系列算是工艺、用料和调音上的全面加强版,核心的各种“音频补品”都是André本人在欧洲实地采购,每一台机器都由他本人用耳朵“验收”并签字之后才能正式出厂售卖(其实我无数次动心思想拆工作室的机器看看签字了~)。严格来说,单台售价超过十万,西装整体价格逼近五十万的SIGNATURE系列其实并不在我们最初的意向清单内,但架不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把这套设备搬回自己主系统上测试了一番,然后就~

耳朵收货,这也是众多Hi-End玩家所秉持的信条。难怪很多老烧说,一旦被YBA的调音所吸引,那终究是“非它不可”的——如今,耳边事的小伙伴们也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威力,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jin)价(qian)~当我们首次将YBA SIGNATURE PRE AMP前级和SIGNATURE AMP立体声后级接上SOPRA N2的时候,便非常直观地感受到SIGNATURE系列在PASSION系列固有的漂亮音色基础上,一耳朵更强的安定感和更扎实的密度。在过往印象里,SOPRA N2本不以中频见长,然而在这套前后级的驱动下,其中频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饱满度和感染力,低频也变得凝聚内敛,整体听感更加均衡。至此,工作室的主系统算是定型了80%,剩下的就是线材等周边的微调了。

体验

如果没有亲自接触过SIGNATURE系列的实物,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它的外观实在是平平无奇,这其实是因为照片很难拍出其厚重外壳带来的质量感与高精度表面处理造就的细腻触感。PRE AMP前级的重量为27.5KG,单声道后级的重量更是高达42.5KG,采用的是CNC一体成型工艺。

不同于小体积的耳机、播放器,对于全尺寸的大型二声道设备来说,采用一体成型工艺意味着极高的物料成本,以及更低的加工良品率,只要铣削过程稍有差池,或者上色工艺略有闪失,就会导致整个机壳报废。因此,哪怕是颇负盛名的Hi-End品牌,在20万以内的机型身上采用的也大都是成本相对较低的拼接或者型材冲压工艺。YBA在旗舰系列上选择单机壳造价就超过五位数的CNC一体成型方案,一方面是为了让机身拥有更好的屏蔽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出色的避震效果。毕竟,对于Hi-End器材而言,每一丝细微的提升,所付出的几乎都是巨大的代价。

在SIGATURE系列的产品中,CD转盘是最受追捧,名气也最大的一个型号。但对于耳边之家工作室的使用场景而言,使用频率最高、最符合需求的反而是PRE AMP前级。大多数老一辈的二声道Hi-End设备,在接口设置上都极其“吝啬”,SIGNATURE系列的CD机、后级亦是如此,PRE AMP前级算是唯一的例外。

这台机器自带解码功能,搭载AD1955芯片,配置了USB、光纤和同轴3种数字输入口,5对RCA、1对XLR和1对Phono模拟输入口,以及2对RCA和1对XLR输出口,另外还有单独的接地端子。在我们日常的器材评测场景下,丰富的接口让PRE AMP可以轻松地作为整套系统的“中转站”,通过简单的切换就能对比不同的音源和后级,解码功能的加入也让我们在评测各类转盘的时候更加直观。可以说,除了调音之外,这台前级丰富的功能和多样的搭配方式也是我们选择给主系统配置分体式前后级方案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品鉴

长久以来,许多烧友对于Hi-End器材似乎都有种“误解”,认为顶级系统的声音就是最“中正”和“真实”的,且每一个广受赞誉的Hi-End品牌几乎都会标榜自己的调音是对于音乐的“真实还原”。但有趣的点在于,这些品牌最终呈现出来的声音风格实际上大相径庭:柏林之声的华丽悠扬,dCS的柔美细腻,宝达的沉稳大气……无不是品牌特色的体现。

因此,在追求Hi-End的路上走在最前端的这些玩家们,于某个节点后都不约而同地承认:HiFi的终极追求其实是“审美”,或者说得更直白一点,是品牌通过器材所呈现出来的“染色”。归根到底,HiFi并不是对声音机械化的记录和回放,从录制、混音、唱片的制作到播放,音乐产业的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带着参与者的主观创作成分,而作为最终演绎者的HiFi系统也融入了设计者对于技术和声音的个人理解。所以我们常说,比起摄影,HiFi更像绘画,是真实生活与艺术创造相融的产物。因此,具备优秀审美品位的器材,往往也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不容易因为行业在硬件方面的升级进化而被淘汰,长卖十数年的例子比比皆是。

而在这套当家旗舰前后级身上,YBA最让人为之动容的特质,可以概括为“安定”和“流畅”。或许这个世上并不存在所谓绝对“正确”的声音,但SIGNATURE系列会给到每一位欣赏者一种“增一分则腴少一分则瘦”的感觉,似乎它所演绎的每一个音符生来便应是如此。不管播放的是何种类型的音乐,它始终表现得从容不迫,稳若泰山。在整个音乐回放的过程中,在每一次强弱变化、快慢交替的节点,它的乐句之间的衔接永远是连贯的,过渡始终是自然顺滑的,如同潺潺流水般,以最从容的姿态淌过众多悬崖峭壁,不徐不疾,却又带着一往无前的坚定力量。

很多烧友对于YBA乃至法国HiFi品牌的刻板印象,都是所谓的“中高频华丽,低频有所欠缺”。但其实Hi-End级别的器材虽然风格上各有千秋,却都在强调个性的同时也始终保持住“均衡”的基本框架,不会暴露明显短板。SIGNATURE系列的低频表现会完全颠覆人们对于“法式调音”的刻板印象,它的低频量感适中,有着相当扎实的能量,且如同充足了气的篮球一般,每一下回弹都带着十足的力道。

单看纸面数据,这两台后级每声道200W/8Ω的输出功率和如今各种“参数怪兽”相去甚远,但实际试听下来,其对于音箱低频精准的控制力远不是几个冰冷的数字所能概括的。在入手YBA全家桶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SOPRA N2的低频都带着“弹棉被”般的触感,一拳下去,只觉得蓬松柔软,量感足够,却缺乏回弹的韧劲。而在SIGNATURE的驱动下,那床铺天盖地的“大棉被”一下子成了体积更小、用料更扎实的沙包,对于每一次的击打总能给到精准的反馈。SOPRA N2原本偏多的低频量感收敛了不少,质感的提升更是立竿见影,下潜更深,层次更加分明,听来让人耳目清明。

我还记得,在这套前后级送到工作室的第一天,所有同事都没能按时回家,我们的主力音源CD-T35也迎来了最忙碌的一个晚上。每一个人轮流拿着自己的CD在系统上回放,从交响听到华语流行,从数字摇滚聊到新世纪,当大家精疲力尽地锁门离场时,时间已经到了后半夜——我们竟不知不觉在工作室里听了近10小时的音乐——或许更准确地说,我们聆听了近10小时的“演奏”。整套系统那种充满活鲜感的丰润音色,赋予了每一张唱片全新的生命力。SIGNATURE系列最大的魅力来自于André这个“人”——他在各种场合分享的对于音乐的流动性、能量感、自然性的理解,都通过这套产品得以呈现。也难怪André更喜欢把音响器材叫作“instrument乐器”,而不是声音的回放工具了。

把玩

在大多数时候,“耳边之家”工作室固定的两套系统搭配就是主系统以山灵CD-T35作为音源和解码,搭配PRE AMP前级和MONO单声道后级驱动SOPRA N2,副系统以HEGEL H390驱动REFERENCE 1 META。但其实SIGNATURE系列这套前后级即便是拆分开各自搭配也颇有意趣。上个月我自己在中毒工作室的系统后就又买了一台PRE AMP前级回家,搭配FOCAL TRIO 11这对有源音箱。

对于年轻烧友而言,PRE AMP搭载的AD1955芯片可能会有些陌生。但在台机领域,它却是最受顶级品牌青睐的经典芯片之一,其高还原度、顺滑又富有乐感的声音,多年来一直为音响烧友所津津乐道。André精心调校后的这块AD1955芯片赋予了PRE AMP作为解码时充分的“流畅感”,而它对于中频的独到诠释,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它的人声表达如同清晨山林中的空气,清新、干净又柔顺,带着一丝克制的染色,让人听来舒适自然。

可能大多数人理解的优秀人声,要么是“醇厚”的,要么是“甜美”的,一定要离耳朵近,染色一定要“漂亮”。但这种风格的人声稍不注意就会“用力过猛”,给人做作之感。而PRE AMP选择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中频呈现方式,对于情感的传达带着几分雍容,对于音色的打磨又足够老道细致,就这点而言,其“审美”所到达的境界便是众多现代器材所望尘莫及的。

因此,哪怕是对于已经拥有主力解码设备的烧友,我们也认为主力解码+PRE AMP内部解码双修,会是更加杂食也更有趣的玩法。在工作室和我自己家里的系统上,PRE AMP的解码就时常被作为“渣录音拯救者”来使用。现代芯片所追求的超高解析力和还原度,在遇上一些制作粗糙的流行乐,或者是年代较为久远的老录音时,很容易呈现出较为干瘪、刺耳的听感。而PRE AMP自带的活色生香的乐感,让其即便在回放质量较差的音频文件时,也能将这种美感融入到音乐之中,并抚平一切令人不快的毛刺。

另外值得聊一聊的是很多在观望SIGNATURE系列的烧友都会纠结的立体声和单声道的选择,作为两个版本都体验和比较过的玩家,我们认为,即便不考虑“声价比”,它们在声音上也是各有特色,而不存在绝对的优势。立体声版本的后级已经能将大多数音箱驱动到位,听感相对而言更加小家碧玉,中频也较为细腻矜持。单声道版本得益于充沛的推力,拥有了更加开阔的声场、更好的动态表现和较高的分离度,尤其是在演绎大编制交响曲的时候气势十足,而这对于耳边事长期进行器材评测的需求而言是更为必要的,因此我们最终选择的是“三件套”。

在实际的搭配中,两个版本的选择主要取决于音箱的风格和聆听者的主观需要。比如本身以高密度高解析见长的丹拿信心20i、宝华804 D4等,在搭配立体声后级的时候,声音更加内敛耐听,少了一些“火气”。而搭载12寸低频单元的LS5/8以及“低频怪兽”REFERENCE 1 META,在用MONO单声道后级驱动时就能获得更好的分离度和低频凝聚力。SIGNATURE系列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就是将自己的审美渗透到系统的方方面面,但表达方式又是含蓄的,听者会被这种美感吸引,却不觉得其霸道。它所展现出来的游刃有余的控制力和富有灵气的音色,会给整套系统的音乐性、硬素质都带来脱胎换骨的提升,足以成为系统的灵魂所在。

如果要说,优秀的HiFi器材和Hi-End器材之间的分界线在哪,我认为前者的价值在于“记录”,后者的价值在于“创作”。拍摄照片的器材在不断更新,我们会以越来越清晰和真实的手段记录生活,老一辈的摄影器材和照片会逐渐被淘汰。然而,数百年前的绘画、雕塑却能够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皆因这种“创作”是独一无二的,代表的是创作者对于艺术和生活的热爱与诠释。如果有人要质疑,为何在2025年还要花大价钱入手一套十几年前的“过气产品”,其实我们也无需做过多解释,只要将其拉到工作室听上一曲,答案便自有分晓。优秀的器材便是最出色的乐器和演奏者,从发声的那一刻起,关于它的秘密,它的魅力,便随着音符流入每一位听众的耳中。

本次评测所用音响系统:

【避震】

AUDIO BASTION

【电处理】

线圣 NIAGARA

KOJO TECHNOLOGY

来源:耳边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