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纳粹德国那几年事儿特别多,谁在背后推着国家往战争方向狂奔?除了希特勒,戈林也得算一个。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元帅”不该盯着矿石看,可他盯住了,还真整出点名堂来。
这人不是别人,赫尔曼·戈林。
空军那边的事他没少惹麻烦,可要说在经济这块,他还真算是干了点实事。
纳粹德国那几年事儿特别多,谁在背后推着国家往战争方向狂奔?除了希特勒,戈林也得算一个。
只不过,他不是靠嘴,而是靠一整套经济盘子。
1936年,希特勒觉得德国得开始为打仗做准备了,提了个“四年计划”。
目标很简单,把国家经济拖进战备状态。
谁来负责?不是财政部长,不是军火商,而是这个穿着元帅制服、平时还喜欢收集艺术品的戈林。
他不是专业搞经济的,但希特勒信他,觉得他人脉广,能摆平各路资本家,还好用。
戈林也没推辞,接过这个任务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把之前经济体系里的老大——沙赫特给挤出局。
这位银行家当年有点不太听话,戈林上来就把位置给换了,自己亲自兼任。
两个月不到,他把经济部整个搬进了“四年计划办公室”,然后干脆把它变成了自己说了算的大本营。
这时候的戈林,不光是空军总司令,还是德国经济的“总调度”。
从军工到钢铁,从化工到石油,哪块不归他管?他干脆搞了个“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起初只是为了从德国本土那些品位不高的铁矿里榨出点资源来,结果没两年,这个工厂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横跨好几个行业。
人造石油、纺织、化工、军火,全都进去了。
1938年奥地利和捷克那边出事,德国开始往外扩张。
戈林的工业体系也没闲着,捷克的斯柯达兵工厂被合并进来。
这家工厂不简单,早年就在奥匈帝国时期是兵工老大,到了三八年还是整个欧洲数一数二的。
戈林接手之后直接归到他的工厂旗下,原地扩张,继续做大。
而波兰这一块,1939年德国打进去以后,戈林也没客气。
他以“四年计划”的名义在波兰总督辖区设了分支机构,经济这块不允许其他人插手。
他还亲自挑了人来执掌那边的资源分配,整个波兰的工业、农业资源都被他那套机制接管,地方政府看着都得听命于“四年计划办公室”。
法国、比利时、荷兰被打下来后,戈林照搬波兰那一套,也设了类似的经济管理机构,把当地的煤矿、钢厂、铁路系统、港口全都整合起来,一股脑地往德国输送资源。
德国本土的机器轰鸣声越来越响,而被占领区的工厂灯也不怎么熄过,全是为了战争服务。
这套经济系统看起来像是条流水线,从占领区出原料,在德国本土加工,再送到前线。
戈林就像个总监工,天天想着怎么把机器转得更快。
他也确实转起来了,在战争前期,德国军工产量飞涨,坦克、飞机、火炮一个个下线,前线士兵手里的武器越来越新。
但问题也慢慢冒头了。
戈林在经济上摊子铺得太大,空军那边的事就顾不过来了。
英国人开始轰炸德国城市,他曾放话说炸弹不会落到鲁尔区。
结果一炸一个准,那句“你可以叫我麦耶”的话成了他头上的笑柄。
更麻烦的是,他开始沉迷于权力和享乐。
收藏品、豪宅、金器、宝石,他一样不落。
人也渐渐脱离现实,空军战术一塌糊涂,战时经济也开始出问题。
资源分配不均,工厂效率下降,前线抱怨不断。
四年计划办公室虽然还在运作,但已经不像早年那么紧凑了。
到了战争后期,德国节节败退。
戈林的地位也不稳了。
他和希特勒的关系不再像当初那样铁,他试图自己争一把“继承人”的位置,结果被排挤。
最后被盟军俘虏,在纽伦堡受审。
他本来被判处绞刑,但临刑前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他留下的“赫尔曼·戈林国家工厂”,战后被盟军接管,拆分、重组,彻底消失在德国工业体系中。
那个曾经手握经济命脉的人,最终躺在了战败者的名单里,再也没机会翻身。
参考资料:
Evans, Richard J. The Third Reich in Power. Penguin Books, 2005.
Tooze, Adam. The Wages of Destruction: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the Nazi Economy. Allen Lane, 2006.
Kershaw, Ian. Hitler: A Biography. W. W. Norton & Company, 2008.
来源:半亩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