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断创造与前行的同时,不妨回头看看 2024 年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与趋势,本篇为 VR陀螺 2024 年复盘系列 AI/AR/XR 硬件篇,主要聚焦 2024 年已公开亮相,或正式发布的智能眼镜产品。
文/VR陀螺 冉启行
得益于多模态 AI 大模型的推动,Ray-Ban Meta 的热销刺激,2024 年 AI/AR/XR 眼镜市场空前热闹。
不断创造与前行的同时,不妨回头看看 2024 年产业发生了哪些变化与趋势,本篇为 VR陀螺 2024 年复盘系列 AI/AR/XR 硬件篇,主要聚焦 2024 年已公开亮相,或正式发布的智能眼镜产品。
该分类下,主要包含 AI 音频/拍照眼镜、AI+AR 眼镜(波导方案为主)、分体式 XR 眼镜(BB方案为主)三大产品类别。
据 VR陀螺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球已公开亮相、正式发布的智能眼镜系列产品达到了46 款。其中,聚焦 AI 音频、拍摄的眼镜为 9 款,AI+AR 眼镜、AR 信息提示眼镜为 22 款,分体式 XR 眼镜、观影眼镜为 15 款。
特别说明:本统计表不包含 ODM/OEM 方案产品,如亿境、歌尔、莫界等上游厂商未命名的 XR 眼镜参考设计,因一款眼镜产品通常存在多个设计,仅以该系列第一款发布时间为准;智能眼镜相关眼镜参数来源于新闻稿、电商平台,价格为产品首发价、众筹价、标准价,存在周期性波动,以官方披露为主。
基于多款 AI、AR 眼镜产品,本篇文章的主要产业趋势观察、观点:
• 2024 年,对标 Ray-Ban Meta 的 AI 眼镜大部分处于起步阶段,虽有先发优势,但仍受制于早期技术成熟度、应用开发完成度,多以预告、预售为主。科技厂商与传统眼镜厂商的抱团合作已成趋势,双方可在眼镜设计、光学配镜、市场渠道上产生深度合作,带来更大商业价值;伴随着 ODM/OEM 厂商的发力,供应链技术成熟度的提高,预计 2025 年将会有更多的「AI 拍摄眼镜」,以及更多样化的 ID 设计。
• 据 VR陀螺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全球已公开展示或发布的 AR 眼镜、AI+AR 眼镜共计 22 款,其中一体式 AR 眼镜达到了 21 款,同比上一年增长 66.7%,一体式趋势正在进一步增强。AR 光学方面,碳化硅成为 2024 年最大光学材料变量,不过其半导体的材料性质也注定了高成本,短期来看,单绿色 Micro-LED+玻璃/树脂衍射光波导更具消费市场价值。多模态 AI 的涌入,加速了 AR 眼镜标配「摄像头」的进程。
• 2024 年,基于 Micro-OLED+Birdbath 光学方案的分体式 XR 眼镜虽然有所减少,但依旧达到了 15 款,中国厂商含量为 100%。2024 年,分体式 XR 眼镜主要表现在光学的变化上,如更换为 PPI 更高的 0.55'' Micro-OLED,以提升清晰度等;「移动计算单元」已成为标配,一方面弥补部分手机不支持直连的尴尬,另一方面 XR 厂商可以尝试诸多新技术的接入,打造自己的 AR 交互系统,接入 AI 大模型等,拓展更多场景和玩法。
一、2024年,“国产Ray-Ban Meta”们开始蓄势
2024 年 AI 眼镜的相关报道如火如荼,对标 Ray-Ban Meta 的口号也不绝于耳。但实际上, 2024 年真正公开展示,或发布的 AI 音频/拍摄的眼镜仅有 9 款。
包括李未可 Meta Lens Chat、闪极 AI 智能拍摄眼镜 A1、Eddie Bauer、Solos AirGo Vision、界环 AI 眼镜(蜂巢科技)、Emteq Sense、小度 AI 眼镜、回车科技 Looktech、加南 KANAAN-K1。其中,国内厂商占到了 6 款,海外 3款。
(一)敏锐的商业市场嗅觉,中国厂商抢先涌入AI眼镜市场
分厂商来看,李未可、蜂巢科技皆为传统 AR 眼镜厂商,也是 2024 年最早推出并现货开售 AI 音频眼镜的厂商;小度 AI 眼镜的发布标志着中国互联网巨头开始介入,整个市场开始变得更加火热;而闪极、回车科技、加南科技的产品发布,进一步加速了 AI 眼镜市场。
国内厂商对于新技术、新产品带来的新市场商业嗅觉十分敏锐,在对标 Ray-Meta 的产品上,虽有先发优势,但仍受制于早期技术成熟度、应用开发完成度,2024 年,多以 AI 眼镜技术发布会,预告、预售和众筹为主。
通常,一款智能硬件产品从预研到最终上市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短则 1-2 年,长则 3-5 年,与技术复杂度、供应链成熟度、厂商市场决策等多种因素相关。Ray-Ban Meta 的爆发大概在 2024 年第一季度,如果厂商最早在 Q1 开始立项,那么最快也得 2025 年才能陆续实现交付。当然,大部分厂商布局更早,甚至于 AI 大模型最火的 2023 年。
相比之下,砍掉摄像头的纯 AI 音频眼镜则交付周期更短,更加容易设计,BOM 成本也更低,如李未可 Meta Lens Chat 与蜂巢科技的界环 AI 眼镜都做到了 699 元的价格,备货也显得相当充足。此外,由于部分 AI 音频眼镜镜框内没有相关走线,可提供多元化镜框选配,如华为智能眼镜,对于用户而言,不失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选择。
(二)联动传统眼镜厂商,做设计、配镜、渠道已成趋势
从商业策略上来看,2024 年,科技厂商联动传统眼镜厂商共造 AI 眼镜屡见不鲜,毕竟 Ray-Ban Meta 已经验证了这种商业合作的价值。雷鸟创新&博士眼镜、星纪魅族&雅视光学、Rokid&暴龙眼镜、闪极&LOHO、蜂巢科技&宝岛眼镜......
科技厂商与传统眼镜厂商的抱团合作,互相借力,可以在眼镜设计、品牌效应、线下渠道各方面得到有效提升,使其产品能够更快打入市场,同时还能满足偏光消费者最关心的个性化「配镜服务」。
理论上,眼镜是更加「个性化」的穿戴产品,提供多镜框、多色彩选择一定是趋势。不过,对于厂商而言,也需要平衡前期成本,保证后期转化。所以,可以看到大多数厂商前期通常会选择市面上最畅销的镜框设计,作为自家 AI 眼镜标品,这也造成了目前大部分 AI 眼镜在外观上的「大同小异」。
伴随着 ODM/OEM 厂商的发力,供应链技术成熟度的提高,预计 2025 年将会有更多的「AI 拍摄眼镜」,以及更多样化的 ID 设计,2025 年将会是中国 AI 眼镜的高光时刻。
二、AR厂商集体拥抱AI,光学持续造势
据 VR陀螺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公开展示或发布的 AR 眼镜、AI+AR 眼镜共计 22 款,其中一体式 AR 眼镜达到了 21 款,同比上一年增长 66.7%,一体式趋势正在进一步增强(注:2023年发布的30款AR眼镜中,12款为一体式形态AR眼镜,18款为分体式AR、XR眼镜)。
该大类下,代表产品包括:Meta Orion、星纪魅族 StarV Air2、雷鸟X2 Lite、Rokid Glasses、影目Air 3、影目Go 2、逸文 Even Realities G1、谷歌原型机、OPPO Air Glass 3、Holoswim 2 Pro、Brilliant Labs Frame、Spectacles '24、Journey Lens、谷东星彩 Star1S、Vuzix Z100 等。
2024 年,以波导方案为主的 AR 眼镜在光学线束质量上不断提升,特别在降彩虹纹上表现优异;此外,多模态 AI 的冲击,也让各大 AR厂商迎来了新一轮的高光时刻,作为离五官最近的可穿戴设备,AR 眼镜在语音交互、AR 显示、第一人称摄像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
(一)碳化硅成为2024年最大光学材料变量
从 AR 眼镜最重要的光学方案来看,Micro-LED+光波导的光学方案凭借高透过率、高亮度、小体积、低能耗,可打造类眼镜形态的轻薄 AR 眼镜等技术优势,依旧是 2024 年品牌厂商们的主流选择,相关产品达到了 16 款。 特别是 Meta Orion,在 Micro-LED+光波导这条大的光学路径下,开创性地采用了碳化硅材料的波导,为 2024 年增添了全新的技术变量。与以往常见的玻璃、树脂材料不同, 碳化硅属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可以带来更高的光学传输效率。
据悉,目前玻璃最高折射率为 2.0,密度为 4.7g/cm³,而碳化硅在折射率上可做到 2.6,密度为 3.2g/cm³。更高的折射率使得光波导能够更有效地束缚和引导光波,从而减少光的损失,提高传输效率。此外,较低的密度使得碳化硅光波导在重量上更轻,提升最终产品穿戴体验。
不过,从底层供应链技术成熟度和市场来看,碳化硅短期很难走向大众市场。目前比较常见的碳化硅分为导电型及半绝缘型,导电型主要用于半导体领域,半绝缘型为透明态,应用较少,所以完全没有起量,这也导致材料的价格非常高,如一片 4 寸的硅片做碳化硅片价格将近 2000 人民币,而且由于其比普通的石英玻璃更加坚硬,导致加工比较难,进一步加剧了其制造成本。
(二)单绿色Micro-LED继续霸榜主流消费市场
再来看微显示器的落地,2024 年,单色 Micro-LED 继续霸榜。不同的是,得益于 JBD 等底层供应链的持续优化,单色光引擎也在持续迭代。
如星纪魅族一代 MYVU 眼镜采用 0.3cc Micro-LED 纯色光引擎+树脂衍射光波导,二代 AR 眼镜星纪魅族 StarV Air2演变为 0.15CC Micro-LED+玻璃衍射光波导,光机体积缩小 50%,重量减轻 50%,峰值光通量提升 80%,典型功耗下降 25%。此外,得益于全新高折玻璃波导材料,以及光栅设计等,StarV Air2 相比于上一代,彩虹纹也大幅减少,室内环境下几乎看不到彩虹纹,AR 体验进一步提升。
说到彩虹纹的优化上,圆框式设计的 Even Realities G1 也十分值得一提。陀螺君之前在使用时,近乎看不到任何彩虹纹。一方面,得益于供应链的镀膜技术和仿生纳米纹理的进步,实现了高达 98% 的透过率;另一方面,其在光栅的设计上也巧妙了避开了肉眼需要一直「直视」的区域,将圆角光栅布局于镜片正上方,极大程度减少了因光线干涉而产生彩虹纹。
此外,圆角光栅的设计也会是接下来光学设计的一个细微变化,早在 2024 年光博会的深度观察内容上,陀螺君也曾提到。这一改变可能考虑到了「美学设计」,往往尖角、拐角的地方是吸引人的眼球注意力的,变圆角后,物理世界侧没那么容易注意到光栅。同时,也让整个眼镜更具美学吸引力。
2024 年,全彩 Micro-LED 的应用不再仅限于雷鸟创新,Meta 也在其原型机上采用了全彩的 Micro-LED,巨头的进入,有望进一步加速供应链技术的成熟。
(三)多模态AI加速「摄像头」涌入AR市场
对于传统的 AR 厂商来说,AI 大模型加持,让 AR 眼镜真正意义上变成了「智能眼镜」。
事实上,从 2023 年开始,不少 AR 眼镜已经开始提供基础的 AI 语音交互,而 2024 年这股 AI 趋势则更加猛烈一些,并且表现在各家对于 AI 交互的理解,以及多模态 AI 的应用。不少厂商开始在 AR 眼镜上增加摄像头,以满足多模态交互的可能性,如 Rokid Glasses、影目Air 3、Spectacles '24 等产品均配备摄像头。
在多模态 AI 爆发之前,行业也一致认为摄像头会是 AR 眼镜的标配,其不仅可以拍照摄影,还能拓展手势交互、SLAM 定位等,促成更多应用场景和玩法。可以说,现在多模态 AI 的涌入,正在加速 AR 眼镜「摄影头」的引入进程。
当然,在 AI 多模态的应用上,Meta 无疑最具话语权。Ray-Ban Meta 虽是 2023 年发布,但多模态的 AI 功能,从 2024 年才开始陆续推送到用户侧。Ray-Ban Meta 的多模态 AI 功能,通过眼镜上的摄像头,可以让用户实现如翻译眼前的法语菜单、通过语音指令查询实时信息、识别街道建筑等。
此外,在 AI 拍摄眼镜的基础上,增加了 AR 光机的 Meta Orion,其多模态功能也十分有趣。通过个性化的 AI 助手, Meta Orion 可以通过摄像头识别桌面上的所有物体,并给出一份完整的食谱建议和热量参考。由于佩戴式的眼镜设计,这让用户可以空出双手,获得烹饪指导。
AI 图片识别并不是一个新玩法,而 Meta 的创新点在于将其与大模型融合,在识别物体的同时,告诉用户这些食材可以混合做成什么美味,并产生交互。
(四)游泳与骑行,两大细分AR赛道
除星纪魅族 StarV Air2、Rokid Glasses 、逸文Even Realities G1等泛 AI+AR 场景的产品外,也有部分针对场景而设计的 AR 产品,特别是针对那些需要「空出双手」的运动场景。
如光粒科技,其在 2024 年居然相继推出了三款 AR 泳镜产品。三款 AR 泳镜虽在光学设计、参数上没有太直接的变化,不过其在产品的工学设计、内部传感器、软件生态上却有一系列细微的变化,如售价 1299 元的 Holoswim 2 Pro 可连接 Apple Watch,并支持多种游泳训练模板,通过了TüV莱茵检测,对于游泳爱好者来说,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吸引力。
李未可、奇点临近、行者皆在 2024 年推出了 AR 骑行眼镜。由于骑行场景对于眼镜产品没有没有极致苛刻的轻薄眼镜设计需求,所以三款眼镜在光学方案上存在较大差异。
LAWK ONE 采用单色 Micro-LED+双目衍射光波导、QIDI Vida智能运动眼镜采用 LCoS+衍射光波导,而 X-lens 采用了 Micro-OLED+单棱镜设计。其产品共性主要表现在对运动数据监测上,让用户在骑行过程中也能随时查看相关运动数据、接收手机微信通知,及时做出相关调整。
三、分体式XR眼镜,产品形态、技术百花齐放
得益于大 FOV、高 PPD、多设备兼容等特性,2024 年,基于 Micro-OLED+Birdbath 光学方案的分体式 XR 眼镜虽然有所减少,但依旧达到了 15 款。
代表产品包括:雷鸟 Air 2S、雷鸟 Air 3、星纪魅族 StarV View、VITURE Pro、Rokid Max2、XREAL One 系列、INAIR 2 系列、华硕 AirVision M1、TQSKY T2、Tecno Pocket Go 套装等产品,中国厂商占比 100%。
(一)XR近眼显示光学持续迭代
2024 年,不少基于 Birdbath 光学方案的 XR 眼镜都将 0.68'' 英寸 Micro-OLED 更换为了索尼最新一代 0.55'' Micro-OLED。相比上一代,新一代 Micro-OLED 像素密度提升 21%,达到了 4032ppi,这意味着在同等 FOV 不变的条件下, XR 眼镜的清晰度(PPD)可以进一步提升。
当然,也有部分眼镜在光学设计上,走了一些市场差异化。譬如,雷鸟Air 3 采用了来自国内视涯科技的 0.6'' Micro-OLED,加以自研孔雀光学引擎,在各方面的协同下,降低了 BOM 成本。在基础光学参数不变的,将 XR 眼镜的价格从 2000 元档位带到了 1699 元。对于其他同类型厂商而言,压力不可谓不大。
XREAL One Pro 的光学设计也十分值得一提,其在 0.55'' Micro-OLED 的基础上搭载了 Optic Engine 4.0 光学引擎,使得 FOV 达到了 57 度。相对而言,目前 Birdbath 方案的眼镜 FOV 主要在 50 度以内。据业内人士称,其可能采用了类似混合波导的技术,以实现视场角的突破,或为未来 Birdbath 方案产品光学进化的一条路线之一。
近视是 21 世纪的普遍现象,对于 XR 眼镜面向的极客用户更是如此,在此背景之下,「屈光调节」就显得十分重要。2024 年发布的 15 款 XR 眼镜中,7 款产品皆支持屈光调节,最大 0-600°。
事实上,屈光调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显示屏或成像透镜的移动,以调节近视人群最合适的成像距离。在调节过程中 FOV 、PPD 可能都会有所下滑,并会产生画面畸变等情况,这些都需要一一调校补偿。短期来看,要做好一款带屈光调节的 AR 设备并不容易。
(二)移动计算单元成标配,「异类」创新不断
2024 年,发布的 13 款分体式 XR 眼镜中,几乎都已提供选配「移动计算单元」,唯二不随大流的是华硕和星纪魅族,因为它们可直接提供「手机」。
对于一众 XR 创业公司而言,「移动计算单元」并非单纯增加产品附加值,而是弥补部分智能手部不支持 USB 3.0 直连,XR 眼镜无法使用的尴尬。此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基于「移动算单元」,XR 厂商可以尝试诸多新技术的接入,打造自己的 AR 交互系统,接入 AI 大模型等,拓展更多场景和玩法,同时为未来的 AR 一体机系统移植做准备。
例如,2024 年,在 Rokid Station 2 创作版上,Rokid 增加了 2 颗空间摄像头,让计算单元也实现了空间影像的拍摄,以便在 XR 眼镜上可直接观看。XREAL 则更大胆一些,2024 年升级版的 Beam Pro 不仅支持了空间影像的拍摄,还拥有屏幕,甚至还有 5G 版本。手机厂商做 AR 不罕见,AR 厂商做手机倒是头一次;此外,VITURE Pro 的颈挂主机还新增了一颗摄像头,让 BB 眼镜也实现了「手势交互」。
基于分体式 XR 眼镜优秀的显示体验,以及计算单元,多屏未来重点拓展 AR 轻办公场景,并支持接入键盘、AI 语音助理。来自传音旗下品牌 Tecno 的 AR 娱乐套装 Pocket Go 在 2024 年算是一个异类,其计算单元设计成了手柄的形态,并配备了 AMD Ryzen 7 8840 HS 处理器,内置冷却风扇和三根铜管用于散热。
在 2024 年,比较有意思的是 XREAL 推出了搭载自研 X1 芯片的原生 3DoF AR 眼镜—— XREAL One 系列,售价 3299 元起步。据称,其自研 X1 空间计算芯片可将 M2P 延迟降低至 3ms,并支持 0DoF、3DoF 模式;此外,得益于芯片的加持,眼镜还可控制屏幕虚像内容的尺寸、距离、位置等。
过往分体式 XR 眼镜的 3DoF 能力通常需要绑定移动计算单元、或特定手机的搭配,而 X1 芯片则从眼镜端就轻易实现了这一能力。X1 芯片的产业创新值得肯定,也为 XREAL 打造了一条极具差异化的技术护城河。然而,不容忽视的是“芯片”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烧钱的代名词,动辄上亿起步,而目前整个 XR 市场容量、增长量都十分有限,XREAL 这一步可谓「险棋」,验证交给时间。
结语
对于整个 AR 行业而言,2024 年是激动人心的一年,创新不断,技术不断,产品不断。无疑,AI 大模型的涌入,为 AR 行业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推力,让智能眼镜产品的人机交互达到了新的高度,拓展了更多维度。
当然,面对如此一波机遇,更应守住本心做产品。中国市场从不缺乏追逐热点、跟风而上的企业,当某个新兴领域展现出潜力时,大量资本与企业蜂拥而入,企图在热潮中分得一杯羹。但往往喧嚣过后,留下的是一地鸡毛。而那些真正能够在市场中长久立足、引领产业发展的企业,无不是站在消费需求与科技创新的交叉路口,用心做产品的企业。
2025,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来源:VR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