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繁华的北京市西单附近,有一座宁静的院落,这就是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 号,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机关所在地。这里曾是中国大学的校址,抗日战争时期,从这里走出一批批热血青年,他们以青春之我,传播马列主义,投身抗日救亡,为建立青春之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开展了
繁华的北京市西单附近,有一座宁静的院落,这就是西城区大木仓胡同35 号,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机关所在地。这里曾是中国大学的校址,抗日战争时期,从这里走出一批批热血青年,他们以青春之我,传播马列主义,投身抗日救亡,为建立青春之国家,实现民族独立与解放,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主张
五四运动后,中国大学就有学子参加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校址迁到大木仓胡同后,学校秘密建立了共产党支部,一大批开明教授及进步学子积极学习宣传革命思想,为后来的抗日救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大学旧址
20世纪30年代,杨秀峰、黄松龄等一批共产党员和吴承仕等进步教授云集中国大学,传播马列主义,引导学生关心中国革命问题。杨秀峰以唯物辩证法讲授方法论;黄松龄、吴承仕理论联系实际,讲授中国土地问题和中国文学史;马哲民以苏联经济学为基础讲授《政治经济学》等。这些教授不仅在课堂上宣传马列主义,还在课下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指导。受他们的影响,同学们竞相传阅《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自然辩证法》《论列宁主义基础》等著作,阅读革命文学的同学则更为普遍。
华北事变爆发后,为将传播马列主义与抗日救亡运动相结合,进步教授与同学们一起以笔为枪,创办了诸多刊物。1937年3月,吴承仕、黄松龄、杨秀峰等任编委,齐燕铭、张致祥主编的《文化动向》,揭露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一个月后,《文化动向》被当局查封,齐燕铭、吴承仕、张致祥、孙席珍等又创办《文史》双月刊,刊发的文章更加犀利,出刊不久,齐燕铭遭宪兵传讯,《文史》被迫停刊。为继续宣传马列主义和抗日主张,张致祥主编出版《盍旦》半月刊,发表的文章触动了反动当局的痛处,办了一年也被迫停刊。这些刊物对青年学生影响很大。张庆熙、管大同、濮思澄等同学创办《热浪》《群众》《新大众》等不定期刊物,高举抗日救亡旗帜,对唤醒民众觉悟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大学学生在进步教授影响下,还积极举办各种研讨会,探讨中国时政问题,成立歌咏队,组织革命歌曲咏唱活动,广泛传唱《救亡进行曲》《国际歌》等歌曲,进一步营造了抗日救国氛围。
勇立救亡潮头凝聚进步力量
在中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大学师生并没有一味埋头书斋,而是把学到的理论与革命实践相结合,积极推动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中国大学辽宁籍学生牛佩英、崔万达等人就在《世界日报》发表声明:“日军破坏国际公法,非礼向我挑衅,陷我沈阳,灭理欺人,于焉太甚,桑梓所在,千钧一发,稍具血性,岂能坐视危亡!”并于9月20日在校内中山厅召开抗日大会。会议提出:“通告全国一致抗日;联络平市各界,作反日救国运动;致电中央请求抗日;派代表向张(学良)副司令询问此次事变真相,以及应采取应付方针;组织义勇军;通电各国国民;选举救国会工作人员。”
中国大学师生还通过赴南京请愿要求抗日、奔赴农村开展反日宣传和慰问十九路军将士等活动,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华北事变,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在旦夕。中共北平地下党因势利导,中国大学与东北大学等学校学生向当局请愿,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学生的正义行动遭到军警血腥镇压,数十人被捕,数百人受伤。为揭露反动当局的暴行,北平学联决定由中国大学筹办血衣展览。中国大学学生董毓华、白乙化、吴丞华等人,组织同学分赴几十所大、中学校搜集血衣500余件。12月23日,展览在中国大学逸仙堂举办,血衣挂在礼堂内,上书“血淋淋铁的事实”7个大字,20余位受伤同学缠着纱布、拄着拐杖,蹒跚进入会场,登台控诉。与会人员热泪盈眶,“打倒汉奸卖国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讨还血债!”的呐喊声不绝于耳。董毓华做了一二·九运动总结报告,号召同学们投入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当天到会代表两千余人,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血衣展览保留一周,共接待参观群众达万余人次,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6年,何其巩任中国大学校长,他思想开明,不干涉学生进行各种爱国活动,并在很多方面予以支持,中国大学的学生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北平学联决定在中国大学设立一个固定的办事机构,便于同各校联系。北平学生联合会、华北各界救国会、东北抗日救国会、妇女救国联合会等,也纷纷搬到中国大学。
这时,中国大学在校的共产党员40余人,是北平大、中学校最大的党支部之一,民先队队员130余人,也是人数最多的一个队部。党员和民先队队员同群众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经常在此活动的进步人士达六七百人。中国大学学生、曾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的任仲夷深情地回忆说:“中国大学就像抗日战争中的解放区一样,成了北平学生运动的一个活动中心。”
开展城内抗争奔赴城外血战
北平沦陷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相继迁往内地。中国大学拟迁往山东泰安,后因战事变化滞留北平继续办学,开始了在日军铁蹄下的不屈斗争。
爱国师生不为敌用、不为敌贿,恪守“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坚持“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做到“董事会及学校一切机构无变动;不受奴化支配,拒绝日伪分子,优待忠贞人士;学生自由讲习,并运送抗日后方;学校证件,从未加盖过伪印;对参加抗日地下工作者,分别掩护”。
何其巩校长为增强学生民族意识,书写“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的楹联,挂在图书馆内正厅墙壁上,还亲自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等收录其中,要学生精读,以培养民族精神。
广大师生秘密开展抗日活动。北平民先领导成员赵元珠来到中国大学,重新建立了民族解放先锋队分队,大力开展募捐,支援城外抗日游击战争。他们经常靠几枚铜板的烤白薯充饥,还将所得捐款购买固体红药水、阿司匹林等药品及棉衣,经秘密交通线运往平西根据地。女同学们还在宿舍举办地下救护训练班,学习战地救护技术,以便随时奔赴抗日前线。
中国大学学子还向北平日伪机关和汉奸家中,投寄以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限令敌伪军警宪特投降命令》以及《致汉奸的警告信》,劝导敌伪军警宪特弃暗投明、立功赎罪。他们还以北平卫戍司令郭天民和北平市市长宋劭文名义发布《告北平市民书》等,动员沦陷区一切力量支援抗日游击战争,热烈欢迎北平爱国民众出城参加根据地建设。
此外,中国大学董毓华、白乙化、李兆麟、齐燕铭等百余名爱国师生,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和中共河北省委号召下,奔赴抗日前线,开展游击战争。
白乙化组织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抗日先锋队,后与冀东抗日联军整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联军,董毓华任司令员,白乙化任副司令员。抗日联军在董毓华、白乙化的指挥下,先后在雁翅、青白口、楼儿岭等地打击日、伪军。
后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0团后,粉碎了日伪军对丰(宁)滦(平)密(云)的大“扫荡”,并在反“扫荡”中率部开辟新区,使丰滦密抗日游击根据地由初创时的4个区发展到8个区。根据地军民纷纷感慨:知识分子也能挑大梁。
中国大学师生的行动获得沦陷区知识界爱国人士的高度赞赏,学者们争以教授中国大学学生为荣,学子们争以就读中国大学为幸。齐思和、俞平伯、张东荪等一批爱国教授,纷纷应聘前来任教,学生总数也由1938年的530余人,增加到1944年的4080余人。
中国大学虽早已被历史所尘封,但广大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的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依然熠熠生辉、光可鉴人。
(本文作者:方东杰,来源于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北平抗日斗争遗址遗迹纪念设施》,北京出版社2023年8月版)
来源:史志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