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学者,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吴健逝世,享年65岁

B站影视 2025-02-07 15:10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日夜不停地帮助我们解毒、代谢、合成蛋白质。

然而,这个沉默的器官往往在疾病悄然进展时毫无征兆,就像一座看似坚固的桥梁,直到断裂的一刻,人们才意识到它的脆弱。

你可能以为,肝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中国每年死于肝病的人数超过40万,慢性肝病患者更是不计其数。

而就在不久前,一位长期研究肝脏疾病的专家——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吴健,因病去世,享年65岁。

这不仅让医学界扼腕叹息,也再次敲响了肝脏健康的警钟。

肝脏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个“不会喊疼”的器官。很多疾病,比如脂肪肝、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早期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

许多患者在体检时才偶然发现肝功能异常,而这时,疾病往往已经悄悄进展了好几年。

脂肪肝,就是最常见的一种“隐形杀手”。

你可能听说过“喝酒伤肝”,但其实,不喝酒的人也可能得脂肪肝。数据显示,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超过30%,并且仍在上升。

很多人觉得脂肪肝是“小毛病”,不需要治疗,殊不知,重度脂肪肝可能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案例:45岁的李先生,某公司高管,平时不喝酒,但体检发现脂肪肝。

医生提醒他控制饮食、锻炼身体,但他认为自己不胖,没必要在意。几年后,他开始出现疲乏、食欲下降,去医院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进一步确诊为肝硬化早期。

这时,他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为时已晚。

许多人觉得自己精神好、胃口好,就不会有肝病。

但事实上,肝病的早期信号往往被忽视,比如容易疲劳、食欲下降、右上腹隐痛、皮肤发黄等。

最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是“容易疲劳”

很多人以为是工作累了、没休息好,但其实,肝脏受损时,身体代谢能力下降,毒素积累,疲劳感就会加重。

另一个信号是“酒量突然变差”

一些长期喝酒的人,某天突然发现以前能喝三两白酒,现在喝一两就脸红、恶心、难受,这可能是肝功能下降的表现。

更严重的是,如果出现皮肤发黄、眼白发黄,甚至腹部胀大、下肢浮肿,那可能已经是肝硬化或肝癌的晚期表现

案例:58岁的王先生,平时偶尔喝酒,突然发现自己酒量下降,且经常感觉疲惫。他没当回事,直到某天腹痛难忍,去医院检查,发现已经是肝癌晚期。

他后悔莫及:“早知道,就早点去查肝了。”

1. 控制体重,预防脂肪肝

脂肪肝最大的诱因是肥胖

研究显示,每增加5公斤体重,患脂肪肝的风险增加25%。如果你的BMI超过24(超重标准),就要开始注意了。

减脂最好的方法是“管住嘴,迈开腿”,少吃高热量、高糖食物,多运动。

2. 远离酒精,减少肝损伤

酒精是肝脏的“天敌”。

即使是每天一杯红酒,也可能增加肝癌风险。有人说:“我喝酒脸红,说明酒量大?”其实恰恰相反,脸红代表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说明肝脏解酒能力差,酒精对肝脏的损害更大

所以,最好的护肝方式,就是滴酒不沾。

3. 适量运动,提升肝功能

久坐不动,会让肝脏脂肪堆积

研究表明,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可以有效降低脂肪肝风险

4.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每年做一次肝功能检查+腹部B超,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喝酒、肥胖、乙肝患者),可以考虑肝脏弹性成像或肝癌标志物检测

误区1:乙肝患者不能结婚生子?

其实,乙肝母婴传播可以通过疫苗和免疫球蛋白阻断,大多数乙肝携带者都可以正常生育。

误区2:吃护肝药能保护肝脏?

市面上很多护肝保健品,大多没有确切的疗效,有些甚至可能加重肝损伤。

护肝最好的方法,是健康生活方式,而不是靠吃药

误区3:肝炎一定会发展成肝癌?

并不是所有肝炎都会变成肝癌。

如果乙肝或丙肝患者及时规范治疗,定期监测,完全可以避免肝硬化和肝癌

吴健教授的离世,是一场医学界的损失,也是一记警钟:我们不能等到疾病找上门,再来后悔没有好好保护肝脏

从今天开始,管住嘴、迈开腿、远离酒精、定期体检,让你的肝脏,陪你更久一些。

医学信息来源:

1. 《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2021年版)》

2. 《中国肝癌一级预防指南(2020年版)》

3. 《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

4.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