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引力模型(DGM)的定义、案例和应用

B站影视 2025-02-07 11:55 2

摘要:在本文中,作者结合AI和自己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名为DGM的理论,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供大家参考。

在本文中,作者结合AI和自己的理论框架,提出了一个名为DGM的理论,并对该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供大家参考。

一、DGM 模型简介

基于现代商业环境的复杂性。通过将我的理论框架和 AI 结合,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商业理论:DGM理论。这套理论融合了行为经济学、数据驱动营销和生态思维。

DGM 是需求引力模型(Demand Gravity Model)首字母的简称。

传统营销模型(如4P、AIDA)假设客户决策是线性路径,

但数字时代的需求是“黑洞式”随机触发+引力式聚合。

公式表达:

需求引力 = (痛点密度 × 情绪张力) ÷ 决策摩擦力

痛点密度:同一场景下未被满足的强需求集中度。

例如:写字楼区域早餐排队时长>15分钟 → 密度高。

情绪张力:需求与自我认同/社交标签的绑定强度,

例如:买喜茶≠解渴,而是“年轻潮人”身份标志。

决策摩擦力:从认知到购买的全流程阻力,

例如:注册复杂、比价困难、售后疑虑。

商业启示:成功模式 = 找到高密度痛点区 → 注入情绪价值 → 设计零摩擦路径

三、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暗物质需求法则

洞察工具:

✓ 行为痕迹分析:

比用户更懂自己(如拼多多通过“犹豫-比价-放弃”数据反推心理价位)

✓ 场景痛点爆破:

在特定时空制造需求(如瑞幸“周一摸鱼咖啡”、美团外卖“深夜泡面”)

反常识策略:

“不要问客户要什么,带他们去需求还没被发现的地方”。

例如:苹果发明iPhone前,用户只会说要“键盘手机信号更好”。

第二定律:引力井效应

“离消费黑洞越近,用户越难逃离”。

构建引力井的三层结构:

1. 物质层:极致性价比/稀缺性(小米硬件不赚钱)

2. 情感层:身份认同/情绪共振(B站“你感兴趣的视频都在B站”)

3. 生态层:跨维度需求捆绑(微信支付→小程序→社群闭环)

关键指标:

✓ 逃逸速度:用户离开生态所需成本(如更换iPhone需放弃AirPods+Apple Watch)

✓ 坍缩半径:单用户可撬动的关联消费范围(美团从外卖延伸到医药、买菜)

第三定律:熵减增长律

所有无序流量终将流向有序价值!

操作框架:

Step 1 造势能:用极端价值打破市场平衡(如特斯拉早期只卖豪华电动跑车)

Step 2 引乱流:故意制造争议收割注意力(如钟薛高“雪糕刺客”标签反向引爆销量)

Step 3 建秩序:将流量沉淀为可持续结构(蔚来用APP把车主变粉丝,再变销售员)

反熵增公式:

有效增长 = 制造冲突的能量 × 组织信息的效率

四、落地工具包

工具1:需求密度热力图

使用场景:

开店/选品/定价决策

绘制方法:

抓取目标区域美团/大众点评评论数据

用NLP分析高频抱怨词(如“排队久”“不新鲜”)

结合百度热力图标注痛点集中区

案例:

某烧烤店发现“凌晨3点无宵夜”痛点,推出“失眠救赎套餐”,客单价提升40%

工具2:情绪张力计分卡

评估维度:

使用指南:

新品上市前内部打分,总分<70分需重新设计。

工具3:摩擦力歼灭清单

必杀项:

✓ 所有需要超过3次点击的购买路径

✓ 任何让用户需要“回忆”的信息(如密码)

✓ 未事先回答的决策疑虑(如“是否包邮”)

执行案例:

山姆会员店“扫码价签显示会员价” → 消除非会员比价尴尬

五、理论验证

案例1:抖音的“需求制造机”逻辑

暗物质需求:

用户不知道自己需要15秒即时愉悦。

引力井构建:

✓ 物质层:免费海量内容;

✓ 情感层:算法制造“懂你”幻觉;

✓ 生态层:直播+电商+本地生活捆绑。

熵减操作:

从野蛮生长(乱流)到兴趣电商(秩序),无序流量变现千亿。

案例2:胖东来的“区域黑洞”奇迹

需求密度:

在三四线城市提供一线商超体验;

情绪张力:

“超市界海底捞”制造身份优越感。

摩擦力歼灭:

✓ 无理由退货 → 消除决策风险

✓ 极致细节服务 → 降低比较可能

六、理论边界与迭代

适用领域:高频消费、高情感附加值、强生态属性的行业;

慎用场景:政策性市场、纯功能型产品、超低频需求领域;

迭代机制:每季度用AB测试刷新“情绪张力”权重系数。

七、为什么这套理论更适配未来?

非线性思维:接纳黑天鹅事件,把偶然变必然(如鸿星尔克野性消费);

反人性设计:利用行为经济学弱点,而非迎合表面需求;

生态战争:单点突破失效,必须构建星系级引力模型;

终极总结:

旧商业:满足需求 → 新商业:制造需求引力场。

你的企业不是产品公司,而是一个小型宇宙的造物主。

好,今天就分享这么多了。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