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梗、脑梗,都是“堵”出来的病。血管就像是城市里的高速公路,平时车流畅通无阻,但一到冬天,寒冷让“车”变得难开,血管收缩,血液变稠,斑块脱落,结果就是——大堵车!而这场“堵车”不同于日常生活里的交通拥堵,它不只是让人焦虑,而是分分钟让人倒下,再也起不来。
“人老腿先老,血稠堵死脑。”
这话听起来有点骇人,但道理却简单直白。冬天一到,医院里心脑血管病房的病人就像是被寒风催熟的果子,接二连三地“落地”。
医生们忙得团团转,病床排得满满当当,护士站的警报声此起彼伏,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心梗、脑梗,都是“堵”出来的病。 血管就像是城市里的高速公路,平时车流畅通无阻,但一到冬天,寒冷让“车”变得难开,血管收缩,血液变稠,斑块脱落,结果就是——大堵车!而这场“堵车”不同于日常生活里的交通拥堵,它不只是让人焦虑,而是分分钟让人倒下,再也起不来。
我是个医生,见过太多这样的病例,但有些故事,仍让我记忆犹新。
张大爷,六十出头,身材微胖,平时爱吃肉,偶尔抽烟,血压高血脂高,典型的“三高”患者。那天,天气骤降,他和老朋友约了局火锅。
红油翻滚,辣椒飘香,几杯小酒下肚,热气腾腾的氛围让人忘了寒冷。回家路上,冷风一吹,他忽然觉得后脑勺猛烈一疼,眼前一黑,倒在了街头。120送到医院时,他的脑血管已经完全堵死——脑梗死,左侧肢体瘫痪,口齿不清,以后的人生,离不开轮椅了。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一定不会在寒冬里大吃火锅、喝酒、受寒,可惜,生命从不预演,只有现场直播。
冬天就像是血管的“压力测试机”,稍不留神,就可能崩溃。
1. 血管收缩,血压飙升
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流速变慢,血管壁上的“垃圾”(血栓、斑块)更容易堆积,严重时可能直接堵死血管。
2. 血液粘稠,易形成血栓
冬天人体水分流失快,但很多人不爱喝水,血液变得像是“浓汤”一样,流动不畅,血栓随时可能形成。
3. 斑块脱落,像炸弹一样危险
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就像是血管里的“定时炸弹”。冬天血管收缩、血流加速,很容易把斑块冲破,形成血栓,导致心脑梗。
4. 运动减少,代谢变慢
天冷了,很多人变成“沙发土豆”,不愿意动弹,血流滞缓,血脂进一步升高,血管里的“垃圾”越来越多,堵塞风险加倍。
5. 寒冷导致血管痉挛
低温会直接刺激血管痉挛,尤其是冠状动脉,血流一旦受阻,心肌缺血,心梗就可能突发。
早上是心脑梗的“高峰时刻”。夜间血流减慢,血液变稠,清晨起床时,血压波动最大,猛地起身,可能让血压突然升高,诱发脑出血或脑梗。正确的做法:醒来后先在床上躺几分钟,活动活动手脚,慢慢坐起,再下床。
冬天的冷风,像是一把无形的刀,直插血管深处。寒风刺激下,血管急剧收缩,冠状动脉狭窄的人,可能直接心绞痛甚至心梗。出门一定要戴好帽子、围巾,特别是心血管病人,最好减少低温环境下的户外活动。
冬天进补没错,但暴饮暴食、高脂高盐的饮食,简直是给血管“加负担”。再加上喝酒,血管先扩张再收缩,血压剧烈波动,心脑血管的风险大大增加。饮食要清淡,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蔬菜、水果。
热水澡很舒服,但水温过高,会让血管迅速扩张,血压骤降,容易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晕倒。尤其是老年人,冬天洗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控制在40℃左右,洗澡时门不要反锁,以防意外。
冬天很多人窝在家里,坐着看电视、玩手机,血液循环变差,血栓悄悄形成。长期不运动,血管会越来越脆弱。每天至少活动30分钟,快走、拉伸、深蹲都可以,保持血液循环畅通。
多喝水,稀释血液: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温水,减少血液粘稠度。规律运动,增强血管弹性:散步、慢跑、太极拳都是不错的选择。控制三高,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不擅自停药。调整饮食,减少油腻食物:多吃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坚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暴怒或过度悲伤:情绪激动会让血压急剧波动,增加心脑疾病风险。《黄帝内经》有言:“寒伤血,热伤气。”冬天是心血管最脆弱的季节,养护血管,关键在于细节。别让坏习惯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健康不是运气,而是选择。 远离心脑梗,就从避开这5件事开始。别等病倒在病床上,才想起医生的叮嘱。
参考文献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WHO):《心血管疾病全球统计报告》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闫药师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