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7日晚8时,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正式拉开帷幕,这是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冰雪盛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的开幕式,以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创新形式,向亚洲和世界展现中国气派和冰城独有的魅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2月7日晚8时,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将在北国冰城哈尔滨正式拉开帷幕,这是北京冬奥会后中国举办的又一重大国际冰雪盛会。以“冰雪同梦,亚洲同心”为主题的开幕式,以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创新形式,向亚洲和世界展现中国气派和冰城独有的魅力。
哈尔滨曾在1996年成功举办第三届亚冬会。29年后,冰城再次承办亚冬会,不仅是对历史的传承,更是一次全新的突破与创新。
“朋友圈”在扩大
20世纪90年代,冰雪运动在中国刚刚起步,在一些亚洲国家更是空白。1996年,亚冬会初遇哈尔滨,当时仅有17个国家和地区参赛,运动员人数不到500名。第三届亚冬会让哈尔滨积累了一定的办赛经验,也开始催生国人对冰雪运动的热情。
随着亚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冰雪运动的逐渐推广,亚冬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本届亚冬会,共有来自34个国家和地区的1275名(男子755名、女子520名)运动员报名参赛。相比1996年亚冬会,参赛队伍数量扩大一倍,运动员数量增长近两倍。其中,柬埔寨和沙特阿拉伯均属首次派队参加亚冬会。
1996年亚冬会上,中国队以15枚金牌的优异成绩登顶。哈萨克斯坦队、日本队、韩国队分列奖牌榜2至4名。不过,排名奖牌榜第5位的乌兹别克斯坦队仅有1银1铜,各队实力差距明显。
随着参赛队伍的扩大,本届亚冬会的竞争格局或发生一定变化。虽然中日韩哈四强争霸仍是主旋律,但一些代表队近年来冬季项目提升迅速,有望获得更多奖牌。如菲律宾队在赛前表示,本次将力争夺取本国首枚亚冬会奖牌;新加坡队派出23名运动员,力争在短道速滑和高山滑雪等项目上取得好成绩。
办赛方式创新
不同于以往的综合性运动赛事有4年以上的筹备期,据亚冬会执委会副秘书长柏志国介绍,本届亚冬会从成功申办到开幕仅有580天,是近年来我国筹办时间最短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赛理念指引下,本届亚冬会办赛方式全面创新,哈尔滨展现出惊人的筹办速度。
相比1996年亚冬会,本届亚冬会在赛事组织、场馆建设和科技应用等方面实现升级。充分利用既有场馆加以升级改造是筹办如此迅速的秘诀之一。
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本届亚冬会得到全面贯彻。记者了解到,本届亚冬会所有参赛场馆均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部分场馆还使用了可再生能源。赛事期间,组委会还推出“零碳观赛”计划,鼓励观众通过公共交通出行,并利用碳积分系统抵消碳排放。
据亚冬会执委会环保专班负责人刘庆辉介绍,本届亚冬会取消了以往的燃油浇冰车,环保、节能又高效的新型电动浇冰车投入使用;场馆供暖采取绿色能源;赛时场馆的绿电供应也助力进一步降低碳排放足迹,“在亚冬会史上首次实现绿电100%全覆盖”。
此外,科技赋能也成为本届亚冬会的一大亮点。5G技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赛事直播和观赛体验中。观众不仅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观看比赛,还能通过VR设备“亲临”赛场,充分感受冰雪运动的激情。
注重交流普及
与1996年亚冬会相比,本届亚冬会高度注重文化交流与全民参与。赛事期间,组委会策划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包括冰雪雕塑展、东北民俗体验和冰雪音乐节等,让来自亚洲各国的运动员和观众在比赛之余,感受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
记者获悉,整个亚冬会期间,通过串联各大景区、场馆、赛事,哈尔滨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12条精品线路,包括世界最大的冰雪主题乐园——冰雪大世界、世界最大规模的雪雕艺术群——太阳岛雪博会和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冰灯艺术展览——冰灯艺术游园会。
记者看到,在松花江畔的公益冰场,哈尔滨市民纷纷投入冰雪活动,场面火爆,冰迷们的激情为亚冬会增添了更多活力。据介绍,哈尔滨目前已建设500多处冰雪运动场地,覆盖多个校园和社区,推广滑冰、冰壶等多样化的冰雪运动项目,这个雪季以来吸引了超过百万人次游客参与。
亚奥理事会主席拉贾·兰迪尔·辛格表示,通过这场冰雪盛会,哈尔滨向世界展示了其作为“冰雪文化之都”的独特魅力,同时将为亚洲冬季运动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