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季可持续吃奥司他韦预防?

B站影视 2025-02-07 02:40 2

摘要:“流感季可以持续吃奥司他韦来预防” “降压药需要经常更换,否则会耐药”“车厘子吃多了会中毒”……1月“科学”流言榜揭晓,这些貌似“科学”的流言是否令你中招?来看看权威解读。

兰州晚报讯 “流感季可以持续吃奥司他韦来预防” “降压药需要经常更换,否则会耐药”“车厘子吃多了会中毒”……1月“科学”流言榜揭晓,这些貌似“科学”的流言是否令你中招?来看看权威解读。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记者与编辑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技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1

流感季可以持续吃奥司他韦来预防?

流言:一直以来,奥司他韦都是抗击流感的“神药”,因此可以持续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流感。

真相:这种说法不够严谨。奥司他韦是常用的抗流感药物,主要是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扩散。患流感时服用奥司他韦通常不会耐药,但适应症把握不合理,导致药物大量使用、不合理使用,也会出现药物耐用。

奥司他韦可以用于预防流感的发生,一般是在接触流感患者48小时以内使用,每天一次,用药一周,同时要根据服用者的肾功能来调整剂量。但一旦停服,预防作用就不会再持续。而整个流感季会持续几个月之久,在这个期间,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流感的密接者,让每个人都天天吃奥司他韦来预防流感,显然不现实也不靠谱。因此,不建议用长期服药这种方式来预防流感。

此外,奥司他韦是针对流感病毒的药物,对于非流感病毒感染无效。一般情况下,长期服用奥司他韦预防流感没有必要,毕竟长期服用药物,还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用药安全风险,恶心、呕吐、精神状态改变等,都是奥司他韦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应该特别注意。

预防流感的好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每年在流感季来临前注射流感疫苗,激活人体免疫系统对于流感的抵抗力,是能够减少发生重症流感的更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积极加强运动锻炼,在人口密集的场所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勤通风的健康卫生习惯,也是能够有效减少病毒传播、感染的重要防护手段。

2

降压药需要经常更换,否则会耐药?

流言:降压药得经常换,一直吃同一种,身体会耐药,到时候就不管用了。

真相:这种说法有误,实际上没必要频繁更换降压药。

选择降压药的目的,是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避免对靶器官造成损害,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在服用降压药过程中,若能达到此效果,就无需为规避所谓的药物副作用而频繁换药。药物副作用可通过监测进行观察,例如部分药物可能导致脚踝浮肿,有些药物可能影响血液中肌酐的指标,这些都能被检测出来。若监测后未发现副作用,就无需频繁换药。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是可以换药的,比如除了降压还期望获得额外的靶器官保护时,如果部分药物不仅能降压,还能额外降低尿蛋白,对糖尿病或心衰患者的病情控制有益,此时可遵医嘱调整用药。但对于患者自身而言,若当前服用的药物感觉良好,无副作用,且血压达标,就没必要为规避所谓的副作用而频繁换药,否则不利于血压的稳定控制。

3

车厘子吃多了会中毒?

流言:吃5颗车厘子就会导致氢氰酸中毒,所以车厘子不能多吃!

真相:车厘子里确实含有氰化物成分,但是微乎其微,正常吃根本达不到令人中毒的含量。且有毒物质基本都在果核里,一般人咬不开,也不会吃。

氰化物是指带有氰基(CN)的化合物,其结构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氮原子通过叁键相连接。真正具有强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种:氰化钠(NaCN)、氰化钾(KCN)以及氢氰酸(HCN)。氰化物会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因而对人类和动物有害。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很多蔷薇科植物的种子里都含有氰苷,比如桃、樱桃、杏、李子等。不过,这些水果的果肉里是不含氰苷的。而且,氰苷本身是无毒的,只是当植物细胞结构被破坏时,含氰甙植物内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氢氰酸,才可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

那么,樱桃核里究竟有多少氰化物呢?每克樱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为氢氰酸后大约只有几十个微克,是苦杏仁的几百分之一。加上人们一般不会有意去吃樱桃核仁,因此樱桃核使人中毒的情况非常罕见。

氢氰酸导致人的中毒剂量大约是每公斤体重2毫克左右,网上说吃了5颗樱桃核仁就中毒的情况,其实非常不实际。一个樱桃的核仁只有几克,换算成氢氰酸最多也不到几个毫克。可以看出,樱桃核中即使有氰苷也是很少,而且吃进去的氰苷也不一定能全部变成氢氰酸,导致人中毒的可能性实在太小。

4

手机一边充电一边使用,会爆炸?

流言:手机不能一边充电一边使用,否则会引起爆炸,很危险。

真相:这种说法不正确。

手机一边充电一边使用通常不会导致爆炸,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增加风险。现代智能手机一般都有完善的安全机制,包括过热保护和电流调节功能,能够在正常情况下保证充电安全。

充电过程中,电池本身会产生一定热量,而使用大功耗应用,比如游戏或视频通话会让手机进一步发热。如果散热条件不好,比如手机被覆盖或置于高温环境,可能导致电池温度过高,极端情况下引发热失控,甚至导致冒烟或起火。此外,劣质的充电器或电池可能输出不稳定电流,增加短路风险,这是造成手机爆炸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安全,建议使用原装或符合标准的充电器,避免在充电时长时间运行高负载应用。充电时,确保手机处于通风环境,不要覆盖或压住设备。当手机出现明显发热异常时,应立即停止充电并检查。

总之,一边充电一边使用并不会直接导致爆炸,注意正确操作和使用正规配件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确保手机的安全运行。

5

加绒内衣有毒?

流言:加绒内衣是将内层绒毛与外层面料黏合而成的,使用的黏合剂有毒,与皮肤接触后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真相:这些说法都没有依据。加绒内衣的主要材质往往是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结合。其中,绒毛部分多为聚酯纤维、腈纶等合成纤维,面料部分有的是合成纤维,有的是全棉、羊毛、羊绒等天然纤维。不论哪种纤维,在符合国家标准的前提下,都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可以使用在内衣加工中。

在服装生产中,黏合剂并不罕见,最常见的是聚氨酯类热熔胶,简写为“TPU”或“PUR”。这类热熔胶的特点是黏结强度较好,材料柔软有弹性,耐热耐水,不会分解甲醛,符合安全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消费者要注意避免采用油胶的加绒产品。聚氨酯类热熔胶价格相对较高,部分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会用有机溶剂溶解胶水后黏合面料。这种油胶复合的面料虽不含甲醛,但会存在挥发性有机溶剂残留的问题。不过,这类产品很容易辨别,因为挥发性有机溶剂有异味。消费者在选购时可以闻一闻产品,如果发现有刺鼻气味,就不要选购了。

6

吃起来不咸的食物含盐量低?

流言:吃起来不咸的食物含盐量低。

真相: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居民每天吃盐控制在5克以内,可真正能做到低盐饮食的人少之又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隐形钠很容易让人忽略。有些食物即便吃起来不咸,也可能含有高钠,比如鸡精、酱油、腐乳等调味品及话梅、薯片、切片面包、挂面、运动饮料等加工食品。建议大家在购买包装食品时注意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尽量不买或少买高钠食品(钠含量>600毫克/100克)。同时,注意食用麻辣烫、螺蛳粉、泡面类的食物时不要喝汤,少吃蜜饯果脯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