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风机、引绿电,重大工科博士的迎风绽放之路!

B站影视 2025-02-06 20:03 2

摘要:雷振博,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大学2023—2024学年学生争先创优年度人物。硕博连读期间,曾连续2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次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全球每年授予10人)。曾主持1项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重

雷振博,土木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重庆市三好学生,重庆大学2023—2024学年学生争先创优年度人物。硕博连读期间,曾连续2次获得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次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全球每年授予10人)。曾主持1项重庆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1项重庆市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共计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SCI/EI期刊论文15篇;授权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担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国际知名SCI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Ocean Engineering审稿人。

从戈壁到山城:风电梦的启航

在辽阔无垠的戈壁滩上,风是唯一的主人,它的呼啸宛如无尽的呐喊。来自甘肃宁县的雷振博,从小就见识到这些风的威力。在旷野风声中高高矗立的“风车”影像,成为他心中难以忘怀的记忆,也为他日后选择风力发电机运维建设,致力于在万里金沙或汪洋大海中转化“绿电”埋下了种子。

跨越近1000公里的距离来到重庆求学后,这个风里夹杂着湿气的城市,为雷振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2020年,在雷振博硕士入学后不久,我国提出实现“双碳”目标,着重提到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依托重庆大学科研优势平台和土木工程的学科实力,他的科研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双碳”目标中提到的关于发展绿色可持续能源的决心,催他奋进。在家乡迎风起舞的“风车”情结和重大人“复兴民族,誓作前锋”的使命召唤下,雷振博选择接受挑战,立足于国内风电结构的安全稳定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雷振博在比赛答辩现场

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初并不完全顺利,尽管有学校和导师的大力支持,但这个新兴融合的研究领域里仍有许多棘手的问题。雷振博坦言,“是走了很多弯路”。面对挑战,家乡的风又一次地吹向他。在那片风车旋转的大地上,国家的教育政策曾为他送来一道曙光,父母的谆谆教诲更使他明白了脚踏实地的意义,要一步步地攻坚克难。

怀着这种不惧艰险的理想信念,雷振博发现,“哪怕是自己摸索的路程也有意义”。自初中时就离开父母住校求学的经历,很好地培养了他的自主性,也使得他做科研时不瞻前顾后,希望形成自己的见解。科研中经常要过“独木桥”,雷振博始终清楚地了解,自己心里的风来自何处,这让他自始至终目标坚定、从容应对。

实验室里的风车梦:风机减振的科研攻坚

雷振博介绍,风机作为新兴的“蓝海”产业,和土木、环境、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学科都有交叉,这种绿色、可持续的理想能源,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

雷振博参加研究领域学术会议

在“降本增效”的要求下,风机要发电,要兼顾经济效益,更要保障安全。保证风机的稳定,给风机减振就是他要攻克的重点。雷振博生动地对比了传统建筑与风机的差异:“房子建下去就不动了,而风机是在大风、大浪、地震等严苛环境下工作”。这种并不温和的服役环境,伴随着狂风的肆虐和波浪的拍打,并非我们常规观念里所熟知的“和风细雨”。

风机要转化的“风”,往往是迅疾、猛烈的。雷振博曾前往重庆丰都五洞岩风电场进行工程调研,那种迫人的壮观至今让他记忆犹新。在山脚时气温还算温和,到山顶风机附近不仅温度极低,让他被冻得瑟瑟发抖,风和雾还都很大,人踮起脚尖来似乎都能被吹动。高达百余米的风力发电机矗立着,人只要一踩上里面铝合金制的梯子,就能感受到塔筒内部的轻微振动。他还听登上风机塔顶的工程负责人说,风机塔筒顶部的振动幅值有时会超过1米,叶片运行振动甚至能声振屋瓦。

雷振博在重庆丰都五洞岩风电场调研

雷振博提到,真正站在这高达百米的风车面前,他更意识到使用风能的不易,切身体会到自己与同伴们重任在肩。尤其是近期台风“摩羯”袭击下的海上风电场的风机损毁事件,更凸显出风机建设中稳定性能的重要程度。

为了给风力减振领域持续充能,暑假期间,雷振博与课题组同伴们不辞劳苦,在实验室中安装风机模型并进行实验、记录。他们在4米多高的脚手架上爬上爬下,并不厌其烦重复地进行测试。这个实验室里的“风车”防振,充分展示了土木专业的传统理念,即不仅在专业上掌握技术特征与结构细节,也要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自己,扎实、细致地将功夫落在实处。

雷振博在实验室进行测试与模型制作

探索未知的风场:技术迁移与创新突破

作为多学科融合领域的设备,风机研究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为了更加深入地掌握这一技术,雷振博非常重视知识的迁移。他不仅投入大量时间阅读专业文献,而且时刻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无论是力学、数学等课程的课后习题,还是生活中的所见所得,他都能巧妙地将之与自己的知识体系融会贯通。

这种知识迁移,为他的科研工作提供了灵感。例如雷振博就关注到风机叶片与飞机机翼的相似性,而飞机机翼实际模仿的是鸟儿的羽翼。结合仿生学理念,他试图思考鸟翅膀的抖动,能否引入到叶片振动减小的问题中,提供风机防振新的可能。

为了将这些想法投入科研,更好地推动创新成果落地,雷振博通过实际的调研不断修正实验模型与需求。他们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风阻尼器已经在山西寿阳进行联合技术应用。在北京冬奥会期间,更是响应了国家的节能号召,针对严寒山地气候计算了可拆卸循环利用的临时看台模型力学性能。

雷振博(左一)及重庆大学“科技冬奥”团队被央视报道

在担任国际知名SCI期刊审稿人时,雷振博也总是更看重从论文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自己之前未曾使用的表达或图例,取长补短。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远方,外界的风场环境是未知的,但雷振博始终以创新思维为指引。

雷振博担任国际知名SCI期刊Engineering Structures、Ocean Engineering审稿人

迎风绽放:工科生的多面精彩

从内向、不爱表达的青涩学生,到即将踏上工作岗位,以“扬土木之帆,肩国家之任”为志向的科研工作者,雷振博深切体会到表达的重要性。他认为比起自嘲“又土又木”,新时代工科生要学会“绽放”自己,自信地展示才华。

提及提升表达能力的秘诀,雷振博风趣幽默地指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与老师、同学、企业负责人等的交往,显著提升了他的沟通能力,而参与“互联网+”等大赛,更是使他不像以往那么惧怕突发情况,能更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类场合。

雷振博参与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雷振博认为,工科生的“绽放”就在于突破自设的“枷锁”与“禁锢”,主动地与这个世界亮剑,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找到支撑点。他就很喜欢帮助别人,常为师弟师妹们答疑解惑,还多次参与志愿服务,获评“优秀党员”“党员先锋”等称号。

此外,他还兴趣爱好广泛,不仅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样样精通,学习工作之余总爱拿起球拍,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迎新晚会上也常能见到他唱歌、跳舞的身影。

雷振博(一排左三)在学院迎新晚会表演

雷振博(一排左四)参加土木工程学院风工程团队篮球友谊赛

和谐温暖的课题组也给予了他充分绽放的空间。讲到一路以来的成长与收获,雷振博情不自禁地说:“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言语中满是对导师刘纲教授的感激。他所在的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课题组亲如一家,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中也团结友爱。年底师友聚会,雷振博还特意组织同学们为导师送上数字油画的新年礼物。

雷振博与结构健康监测与振动控制课题组师友聚会

雷振博及同学共同完成的数字油画

他认为,在当前“百年新重大”的接力赛中,需要有理想、敢担当的“六边形战士”。不仅要专业能力强,生活中也要是“多面手”,实现全方位的绽放。

正如雷振博所说:“科研人的每一步探索,都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在风的呼啸声中,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大自然的力量,更感受到了每一阵风中都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可能。未来,雷振博希望“风”在更广阔的领域创造价值,也希望更多的青年能够迎风而上,共同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诠释“绽放”的精彩。

来源:重庆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