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达加斯加,是狐猴的家园,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狐猴,它们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居民。但长期以来,由于森林砍伐和非法狩猎等因素,狐猴的栖息地正在迅速减少。即使你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狐猴在树林间跳跃,但它们的数量已经大不如前。它们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隔离的威胁,繁殖和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作者 | 王芊佳(海洋与湿地)
本文约3500字,阅读约8分钟
马达加斯加,是狐猴的家园,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狐猴,它们是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居民。但长期以来,由于森林砍伐和非法狩猎等因素,狐猴的栖息地正在迅速减少。即使你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狐猴在树林间跳跃,但它们的数量已经大不如前。它们面临着栖息地破碎化和种群隔离的威胁,繁殖和生存都变得异常艰难。
在亚速尔群岛,过去600年间,超过95%的原生森林被破坏。据信,岛上超过一半的节肢动物将走向灭绝,许多岛屿可能会失去90%以上的物种。
事实上,森林的变化,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而物种的灭绝,却是在生态系统变化发生多年后才显现的。这种“迟到的灭绝”,正是“灭绝债务”(Extinction Debt,也被译为“遗留效应”)的典型表现。
“灭绝债务”是指由于栖息地丧失、破碎化或其他环境变化,一些物种虽然在短时间内仍然存活,但已经注定会在未来灭绝。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生态学家大卫·蒂尔曼(David Tilman)等人在1994年的研究中提出的。他们发现,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扰动时,某些物种可能不会立即消失,而是经历一个缓慢的衰退过程,最终走向灭绝。这种时间滞后的灭绝现象在生态学中十分常见,却往往被忽视。
一只金色箭毒蛙。它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青蛙之一,原产于哥伦比亚的雨林中。它皮肤分泌的毒素可用于狩猎和防御,对人类也具有致命的危险。作为是哥伦比亚太平洋沿岸潮湿雨林的特有物种,尽管它们体型娇小,它所分泌的毒素足以致命,因此成为了当地土著居民制作毒箭的关键材料。由于栖息地的破坏,这种神秘而危险的生物正面临灭绝的威胁。摄影师:Wilfried Berns(CC BY-SA 2.0)
在亚马逊雨林地区,研究人员观察到一种名为金色箭毒蛙的两栖动物。尽管其栖息地在过去几十年里因森林砍伐而减少,但在很多地方,它们仍然存活。不过,生态学模型预测,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的叠加影响,这种青蛙的种群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彻底灭绝。这意味着,尽管现在仍然能看到这些动物,但它们实际上已经背负了“灭绝债务”,只是尚未真正偿还。
灭绝债务的产生,往往与栖息地破碎化、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因素有关。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虎为例,这种老虎的栖息地在过去几十年间因棕榈油种植园的扩张而大幅减少。尽管目前仍有个别个体在森林深处生存,但生态学家推测,如果当前趋势持续下去,这一物种最终可能走向灭绝。苏门答腊虎的生存状况并非是当前森林面积的直接反映,而是过去几十年生态破坏的结果。
红海拥有数百万年历史的珊瑚生长环境,这使得这里的珊瑚礁系统非常古老和发达,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这段视频是王敏幹(John MK Wong)在1992年在红海潜水时拍摄的,详细记录了当时鱼群穿梭、珊瑚摇曳的美丽画面。视频中的片段中的一种绿色隆头鱼,时隔40年之后,如今已成为稀有的濒危物种。摄影:王敏幹,海湿顾问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生态系统被誉为“海洋的热带雨林”,但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正面临严重威胁。以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为例,虽然某些区域的珊瑚仍然保持生机,但海水温度上升和酸化已经导致大规模白化事件发生。科学家预测,即便目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许多珊瑚物种仍将因过去几十年的环境恶化而逐渐消失。这种由于环境变化滞后影响而导致的未来灭绝,正是灭绝债务的一种体现。
这是1997年中国最后的儒艮之一的遭遇。一位渔民用炸药捕鱼,意外地炸死了这只儒艮。当渔业官员赶到现场时,发现,儒艮只剩下了头和尾。这些部位被渔业官员冷冻保存。一个月后,来自香港的研究团队抵达现场,渔业官员向他们展示了儒艮的头和尾,从而证实了当时在广西北海市合浦沙田地区仍有儒艮的存在。但事实上,儒艮的消失早就有迹可循了。在1958年,新的移民开始猎杀儒艮,每年捕获约50头,直到1962年为止。根据估算,从1952~1976年,约有200头儒艮被捕杀,导致儒艮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目击事件变得愈加罕见。2022年被宣布为“区域性功能性灭绝”,只是这种灭绝债务“延迟被知晓”的体现。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再举个例子,我们知道的儒艮,在2022年被宣布为在中国“区域性功能性灭绝”,正是“灭绝债务”的一个典型案例。早在几十年前,沿海生境破坏、渔业活动加剧和海草床退化、非法捕鱼等问题就已对儒艮种群造成了严重影响,但由于个体寿命较长、种群消失存在时间滞后效应,这笔“生态债务”直到今天才真正显现。尽管科学家们在2000前后曾经多次疾呼加强保护(参见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王敏幹、王丕烈:中国儒艮现状及保护策略(2001)| 史海钩沉》),但儒艮仍然在2022年被国际科学家团队宣布为在中国海域已功能性灭绝。其实回过头看,儒艮的灭绝并非一朝一夕的结果,而是过去环境破坏累积下来的“欠账”终究到了必须“还债”的时候。换句话说,这一案例警示人们,当前未被察觉的生态危机,可能早已埋下了未来灭绝的伏笔,如果不及时采取保护措施,类似的“生物欠账”,恐怕还会不断地上演。
三七的植物标本。三七的学名: Panax notoginseng (Burkill) F. H. Chen,是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生于海拔1200-1800 米的山地。在中国已经野外灭绝。摄影:Linda Wong(2024年8月底摄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馆)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你见过“心有灵犀一点通”中的“犀”吗?中国曾是多种犀牛的发源地之一,其中包括非洲黑犀(Diceros bicornis)。在历史上,犀牛一度在中国的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我国境内分布着亚洲的三种主要犀牛亚种。但是令人痛心的是,根据官方记录,我国最后一只野生犀牛在1922年于云南省宣告灭绝,标志着这一珍稀物种在中国的消失。上图是中国野生犀牛的历史分布图。©Linda Wong摄于国家博物馆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CC BY-SA 4.0)
灭绝债务的一个关键特点是,它的影响可能在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后才显现,这使得人们往往低估了生态破坏的长期后果。在欧洲,一项针对森林植物的研究发现,许多植物物种虽然在短期内未完全消失,但由于森林破碎化,它们的种群数量正在不断减少,未来可能会面临灭绝的风险。这种现象在城市化进程中尤为突出,比如英国的古老森林地区,虽然仍然保留着一些稀有植物,但科学家发现,它们的种群正在逐渐走向衰退。
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灭绝债务的概念,强调了保护行动的紧迫性。很多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逆的,而即使采取恢复措施,也无法立刻扭转灭绝进程。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新西兰的白顶啄羊鹦鹉,由于森林砍伐和外来捕食者的影响,这种鹦鹉的数量在过去两个世纪中大幅下降。尽管近年来新西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包括控制外来捕食者和恢复森林栖息地,但科学家们担忧,这些措施可能无法完全避免该物种的长期灭绝风险。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消失的水下生命——全球四分之一淡水物种濒临灭绝》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100种澳大利亚特有物种已确认灭绝,灭绝速率约每十年4.3种!澳洲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挑战》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最后的绝响——圣诞岛伏翼蝙蝠是怎样无声无息地消失的?》
灭绝债务还提醒人们,生态保护不能仅关注当前的物种数量,而应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长期稳定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一些国家开始重视这一问题。比如说,哥斯达黎加政府通过恢复森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大幅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并改善了许多物种的生存状况。不过,科学家仍然警告,即使恢复森林,一些已经处于灭绝债务状态的物种仍然难以存续。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北极熊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气温上升,海冰融化加速。北极熊主要生活在海冰上,捕食海豹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北极熊主要在海冰上捕食海豹,海冰融化导致北极熊捕食区域缩小,捕食机会减少,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存。海冰融化迫使北极熊长途跋涉寻找新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这增加了它们的能量消耗,降低了生存几率。©赵宇 摄影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灭绝债务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由于温度上升和降水模式的变化,许多生物的适应能力受到挑战。例如,在北极地区,北极熊依赖海冰捕猎海豹,但海冰的消失速度远远超过了它们的适应能力。尽管现在仍然能看到北极熊在某些地区活动,但科学家预测,如果当前趋势不改变,它们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大幅减少,甚至可能灭绝。
理解“灭绝债务”这个概念,能帮助人类未雨绸缪,来减缓、延迟、或者是防止“欠债迟早要还”的生态危机。科学家可以据此推测未来生物多样性的命运,而政策制定者、公众也可以见微知著,尽早地采取措施来亡羊补牢,否则到了物种灭绝成定局的时候,再后悔也就晚了。毕竟,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救急”,更是“长远打算”,关乎未来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福祉。
海洋与湿地
专栏作者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文 | 王芊佳
编辑 | Linda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芊佳.什么是“灭绝债务”(Extinction Debt)?.海洋与湿地.2025-02-06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博物馆中的白鱀豚标本。江豚或许有希望,如果我们能及时采取行动的话。©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参考资料】
Tilman D, May R M, Lehman C L, et al. Habitat destruction and the extinction debt[J]. Nature, 1994, 371(6492): 65-66.
Kuussaari M, Bommarco R, Heikkinen R K, et al. Extinction debt: a challenge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J].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2009, 24(10): 564-57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xtinction_debt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953470900191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olden_poison_frog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ed_squirrel
【思考题】儒艮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海水域,但逐渐不见踪影。2022年8月,国际科学家团队宣布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儒艮还能重返中国海域吗?你怎么看?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