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D打印趋势——听听这些行业领导者的见解

B站影视 2025-02-06 15:34 3

摘要:此前,我们曾发表过一篇文章《2025年3D打印行业的几点预测》,深入剖析了未来一年的行业发展趋势。作为3D打印行业的专业媒体,我们始终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并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与解读。今天,我们进一步整理了来自20多位国内3D打印企业领导者的观点。

2025,成功近在咫尺,全力以赴,奋勇前行!

此前,我们曾发表过一篇文章《2025年3D打印行业的几点预测》,深入剖析了未来一年的行业发展趋势。作为3D打印行业的专业媒体,我们始终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并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具有前瞻性的分析与解读。

今天,我们进一步整理了来自20多位国内3D打印企业领导者的观点。这些行业领袖基于自身的经验和市场观察,对3D打印行业的最新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分享了独到见解。这些深刻的洞察和分析,不仅能够帮助行业从业者掌握行业脉搏,也有助于大家更全面地了解3D打印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让我们一起聚焦工业级3D打印赛道,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

根据CONTEXT最新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工业级3D打印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9%,市场持续下滑,全年出货呈负增长。在这一数据的映照下,工业级赛道的短暂低迷无疑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寒意。面对当前工业级3D打印的现状,业务遍布全球的惠普3D打印无疑具备足够的发言权。

惠普个性化与3D打印集团中国区负责人赵华表示,到2025年,工业3D打印产值将随着经济稳定而呈现小幅增长。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低利率环境下企业的固定资产支出增加、新产品研发周期推动服务商打印订单的增长,以及部分终端应用的量产趋势。国内市场仍将以质量、交期、成本的再平衡为主旋律,预计小批量功能零部件将在产能和产值的增长中继续占据主导地位。

从技术角度看,未来几年行业将以微创新为主,包括材料、工艺、效率、幅面和后处理的优化,而不是颠覆性的变革。市场需求也更倾向于提升现有产品的适配度,而非全新应用方向,反映了制造技术的发展周期和行业背景的稳定性。中国市场因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已形成各自的细分客户群体,预计这种格局将持续巩固,推动参与企业更专注于现有客户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生态层面,代工厂和服务商仍将发挥关键作用。高分子尼龙和TPU等小批量零件的需求以国内为主,而金属3D打印的民用品零件需求将推动海外市场增长,包括小批量产品的直接出口以及本地组装后量产产品的外销。

整体来看,工业级3D打印正处于恢复期,但在细分赛道中,我们看到了更多机遇。

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最新报告,全球陶瓷3D打印市场预计到2025年将接近1.6亿美元,并将在预测期内保持34%的复合年增长率。

武汉三维陶瓷总经理马涛表示,陶瓷3D打印的增长主要受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增长驱动。打印速度、精度、材料种类等不断提升,AI技术的应用也拓宽了其可能性。光聚合、材料挤出、直写、粘结剂喷射等技术的发展,使陶瓷3D打印在航空航天、医疗、半导体等行业需求增长,尤其在精密铸造陶瓷型芯、定制化骨植入物、齿科种植体及半导体零部件等领域加速商业化落地。

然而,该行业仍面临挑战。由于陶瓷3D打印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专业人才短缺、行业交流不足、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加上成本较高,限制了部分应用。

乾度高科装备总监顾荣军同样看好陶瓷3D打印的发展,他认为2025年陶瓷3D打印市场将迎来增长,尤其是高精度、大幅面(超500mm)打印需求将明显提升。随着光固化等陶瓷增材技术在材料、装备、烧结等方面的成熟,有望推动工业化批量制造突破。同时,可能会出现行业龙头企业,加速技术和市场发展。然而,产业生态与供应链仍存挑战,当前市场碎片化,缺乏有效合作,影响了技术推广。

根据HUBS数据,2022年3D打印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占6%,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54.8亿美元,呈稳步增长趋势。根据资源库的观察,3D打印已广泛应用于注塑模、压铸模、鞋模、轮胎模等领域,尤其在电子烟模具制造中已成为必备工艺。

上海毅速激光科技CEO王利军表示,模具采用3D打印工艺主要包括随形水路、随形透气钢、嫁接打印、精密打印等,这些工艺能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良率。随着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3D打印正成为模具制造中不可忽视的新技术。

展望2025年,尽管当前的打印精度和效率仍是行业挑战,但超复合激光设备有望突破瓶颈,未来打印精度可实现0.05mm以内,表面光洁度Ra1.6,24小时打印50kg以上,并推动打印、精加工、热处理三合一的发展,未来“上机打印、下机线割”两道工序完成模具制造将成为可能。

目前,在鞋模等行业,3D打印已成为主流,泉州等地工厂正大规模采购设备替代传统加工。3D打印取代传统减材制造的趋势初现,未来或将颠覆CNC加工。打败CNC的可能不是更先进的CNC,而是3D打印机!王利军呼吁模具行业同仁尽早拥抱这一变革,把握行业发展先机。

2023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而在粘结剂喷射3D打印领域,这一趋势正逐步落地,技术应用不断深化,为传统制造业提供了更高效、更灵活的转型路径。

三帝科技研发副总陈庆文表示,2025年粘结剂喷射3D打印技术将在传统制造业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例如赋能铸造和粉末注射成形(MIM),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该技术可有效解决新产品和中小批量生产的高成本、长周期问题,尤其是在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情况下,能够满足复杂结构、轻量化和快速制造的需求,实现复杂及大型构件(如4米)的一体化成型,同时提升企业的自动化水平。

粘结剂喷射技术不仅助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在批量化应用方面也逐渐落地,出现越来越多的实际案例。此前,路透社等多家媒体报道称,苹果公司正在测试粘结剂喷射金属3D打印技术,用于批量生产Apple Watch Series 9的表壳。

EasyMFG易制科技总经理蔡道生表示,基于批量化应用价值的考量,易制团队已深耕该领域12年。2024年可视为MBJ(粘结剂喷射金属3D打印)技术在国内批量生产的元年,预计到2025年,应用规模将达到十万级,百万级应用也指日可待。

目前,行业的重点工作包括提升打印产品一致性以及解决粉末供应链短缺问题。受经营影响,部分国外公司推出新品的速度放缓,但新的市场参与者正在涌现。易制科技也将推出升级版机型,重点针对钛合金打印,进一步推动MBJ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落地。

近年来,定向能量沉积(DED)增材制造技术在航空航天、国防、能源、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民用行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汽车、模具、能源等行业,也开始关注其应用潜力。

英尼格玛董事长程远表示,随着市场需求的提升,DED技术的爆发点可能随时到来。在技术发展方面,DED正向多机器人联动增减材复合方向推进,以提升生产效率、缩短供应链,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工艺技术也在突破,例如CML Hybrid多激光电弧同轴复合技术,可实现丝粉同送的原位冶金,适用于高通量材料的开发和制备,助力高端新材料的研发。然而,DED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仍然突出,行业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影响了其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进程。

针对DED技术面临的挑战,融速科技总经理方达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当前DED送丝技术与各行业的结合仍不够紧密。应加强对其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适应性探索,并与行业头部客户深度合作,推动DED送丝技术与各行业深度融合。同时,需要提升技术的稳定性和精准性,适配更多金属材料,以充分发挥金属3D打印在制造领域的作用。

在工业级3D打印赛道上,除了金属3D打印,聚合物3D打印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接下来,让我们听听该领域不同企业的观点,了解他们对行业发展的看法。

作为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的领军企业,盈普三维CEO翟莲子表示,SLS在手板加工服务领域的比重快速增长,已成为继SLA后的新利润增长点,国内需求增长超50%,预计2025年持续上升。目前,SLS应用最成熟的市场仍在欧美,但中国、中东、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增长迅速。

尽管SLS主要用于汽车、消费电子等工业研发,定制医疗和鞋类市场也在扩大,但大规模应用的爆发点尚未到来,高设备和材料成本仍是限制因素,降本是关键。新材料的出现,如碳纤维混合高分子、弹性体高分子、PEEK等,将拓展SLS在无人机、康复医疗、高端制造等领域的应用。

连续纤维复合材料赛道上,Markforged作为该技术的创始者,在2024年推出革命性的FX10 Metal Kit,实现金属丝材与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兼容打印。Markforged中华区和东南亚地区大区经理李辰表示,公司一路见证了中国及全球增材制造市场的变化,并始终坚持工业级定位超过十年。

作为国产连续纤维3D打印的代表企业,协同高科副总经理罗盟表示,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汽车工业、机器人轻量化、现代体育器材等领域是连续纤维3D打印的核心需求端。要实现规模化应用,还需在材料适配稳定性、纤维含量上限、性能与仿真设计等关键环节持续突破。通过与传统工艺互补,并建立软件、硬件和材料的深度联动,将为高质量、可持续的3D打印技术开拓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过去,我们常说“衣食住行,皆可3D打印”,如今这一愿景正逐步成为现实。随着应用端的不断突破,一些具有代表性的3D打印企业也迎来了高速发展,推动3D打印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实际落地和普及。

博理科技总经理王文斌表示,长期以来,3D打印主要停留在原型制造阶段,因此被称为“缓慢的革命”。近年来,博理科技从材料研究入手,研发HALS超高速3D打印技术,并推出8000多组高分子材料配方,成功突破传统3D打印在速度、性能和成本上的限制。通过智能设计软件和超高速3D打印云工厂,众多国内外品牌已实现批量化3D打印设计与制造。

目前,博理科技的3D打印终端产品已广泛应用于鞋类、坐垫、头盔、文创等日常消费品领域。王文斌认为,3D打印的批量化制造将成为行业的“ChatGPT时刻”,推动3D打印产品真正走入千家万户。然而,3D打印产业化仍面临工艺标准制定、设计理念革新、高效量产以及消费者习惯培养等挑战。

食品3D打印赛道深耕十年,时印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景元表示:2024年是公司转型关键年,关键词是“变”。公司经营策略从专注食品3D打印拓展至更广泛的创新应用,并抓住AI市场风口,开发结合AI大模型与糖画打印机的自助打印设备。该产品迅速走红,并在上半年获得海底捞订单。展望未来,李景元认为新技术正在重塑市场,3D打印仍是充满潜力的朝阳产业,相信风浪越大,机遇越多

过去,我们可能会认为3D打印房屋是天方夜谭,但如今,这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还能在月球上利用3D打印技术建造房屋。

南京嘉翼董事长李进表示,建筑3D打印在自动化、个性化定制、复杂造型建造以及生产效率提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推动建筑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动力。目前,该技术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受到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材料研发、设备升级、建筑设计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未来,建筑3D打印应重点推进低碳材料、配筋技术、标准制定以及大型建筑打印极端环境打印技术的研究,推动全产业链的创新与协同发展。

近年来,3D打印人像赛道再次火爆,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典型应用之一。而推动这一市场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设备的持续迭代升级。其中,赛纳三维作为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使得3D打印人像更加逼真,同时设备成本相较过去也大幅降低,进一步推动了市场普及。

赛纳三维副总经理赵哲表示,2025年全彩3D打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Sailner赛纳三维凭借近十年的技术积累,将推出高性价比、色彩卓越的新品,推动市场升级。除深耕中国市场外,公司还将在海外提供低成本数据采集、高速AI处理及逼真色彩打印支持,助力全球用户高效应用全彩3D打印技术。

如果工业级3D打印发展暂时遇阻,消费级3D打印则呈现出持续蓬勃增长的态势。根据CONTEXT的3D打印市场报告,2024年第三季度,入门级3D打印机出货量同比增长28%,并已连续多个季度保持快速增长,过去12个月的累计增长更是高达43%。

此外,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使用塑料或橡胶材料的增材制造设备”出口金额达76亿元,出口数量达376万台,其中大部分为消费级3D打印机,进一步印证了市场的旺盛需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5年,3D打印机的普及程度将进一步提升,一台性能更优、价格更低、使用更稳定的设备将逐渐成为更多普通家庭的“家用电器”。这背后离不开设备厂商的持续努力。以下是两家消费级3D打印的领军企业——创想三维与纵维立方的观点。

创想三维总经理敖丹军表示,2025年3D打印行业将迈向多极化发展。技术上,多色打印、多材料打印,以及打印速度和精度的显著提升将逐渐普及,为高端制造领域带来更多创新。消费级市场方面,操作简便且价格亲民的产品将进一步推动技术普及,更好满足大众需求。尽管如此,行业仍面临材料成本高昂、技术瓶颈等挑战。未来,行业需要通过持续创新,在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化上取得更大突破。

纵维立方联合创始人欧阳欣表示,3D打印正逐渐融入日常生活,广泛应用于手工爱好、教育、艺术制作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比如,杭州亚运会采火使者服饰上的立体浮雕腰封就是由纵维立方的光固化3D打印机制造。然而,行业也面临挑战,如渠道平衡、电商与线下零售的协同,以及早期专利限制对技术普及的阻碍。为此,中国企业需加强自主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

过去,消费级3D打印机普遍使用常规的PLA材料,而如今,用户对材料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不仅关注颜色选择,如双色、三色甚至彩虹色,还开始对性能更高的专业级材料产生兴趣。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添加碳纤维等增强成分,已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选择。

光华伟业(eSUN易生)董事长杨义浒表示,2025年,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生产力,正在深度融入人们的生产与生活领域。技术应用正从原型制造逐步向终端零件制造转变,从消费级应用扩展至工业级应用,从小批量生产迈向批量化制造,同时也从单一材料解决方案向集成材料方案方向发展。此外,公司正致力于开发SLS粉末打印材料,推进PLA粉末打印的产业化,提供更加绿色环保的材料选择,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三绿科技董事长蒋昆表示,在未来三年,消费级3D打印行业将呈现应用普及和产品易用性提升的趋势。从产品角度看,3D打印材料的种类将更加丰富,不仅限于传统材料,更多特种材料与功能性材料的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各行业的广泛采用。行业发展也将更加细分化,消费级与工业级市场的界限将日益模糊,呈现出一定的重叠趋势。在各国政府对增材制造技术日益重视和支持的背景下,行业将迎来更多新的发展机会。

在3D打印领域,除了设备和材料,软件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这一细分市场中,特别是工业级3D打印软件,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但近年来,我们看到了一些国产软件企业的快速崛起。例如,漫格科技已推出专为增材制造打造的CAx一体化解决方案,将产品设计、仿真验证和打印制造无缝衔接,形成完整闭环,填补了国产工业软件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漫格科技CEO张朝鑫表示,未来3D打印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实现软件之间的数据流通,从而减少数据传输时间,并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此外,基于增材制造的工艺设计正逐渐成为行业焦点。其中,隐式设计能够轻松生成模型数据量大且结构复杂的零件。

事实上,很多时候3D打印设备的技术突破,关键还在于核心部件的升级迭代,如激光器、喷头、控制系统以及运动平台等。

以LCD光固化3D打印机为例,近年来,随着LCD屏技术的快速发展,从早期的2K提升至如今的16K,高分辨率LCD屏对光源的垂直度、均匀性、高光强和高对比度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而这些因素直接影响打印精度和打印速度。

作为专注于3D打印光学解决方案的企业,安轮光学总经理黄建育表示,公司一直致力于为设备制造商提供高性价比的定制化光源模组,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随着市场对专业级3D打印设备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司正积极布局新一代光学方案,即将推出LCD投影和高精度微纳LCD投影相关光源技术。

同样是深耕于光源赛道,镭创高科专注于DLP 3D打印,是一家提供自研激光光源+DLP光机的核心部件级供应商。镭创高科增材事业部负责人苗晶表示,在工业增材制造领域,只有具备差异化技术优势的企业才能引领市场。2025年,技术创新和应用领域的拓展将继续成为行业常态。

目前,公司单台及多静态光机拼接技术已经应用在树脂3D打印中;滚动扫描光机在陶瓷打印中成功验证了高精度和大幅面打印的可行性;在金属3D打印方面,公司计划于2025年推出面曝光的激光辅助加热技术和光寻址面打印技术,有望将打印速度提升5~10倍,并大幅降低设备摊销成本。

以上是受邀的3D打印企业代表对行业发展的看法,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3D打印行业的现状与趋势。最后,我们以中体新材总经理刘莹的观点作为结尾。

“2024很卷很辛苦,但也充满乐趣。就像在寒冬中奔跑自燃爆汗,即便痛到微笑,依然畅快淋漓。2024中体新材已经初见成绩,内心坚信有机会,希望就在前面,修炼好内功,坚守,坚持,相信未来2-3年会见曙光。”

来源:3D打印资源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