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了!“巳升升”的诞生,出自北京这所高校!

B站影视 2025-02-06 11:51 2

摘要:“巳升升”以青绿色为主调,象征春意盎然、蓬勃生机,外形憨态可掬。整条小蛇的造型参考了甲骨文中的“巳”字,从“头”到“尾”也是蕴含满满的中式美好寓意。

随着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播出,吉祥物“巳升升”频频“露脸”,收获了观众们的喜爱。

“巳升升”以青绿色为主调,象征春意盎然、蓬勃生机,外形憨态可掬。整条小蛇的造型参考了甲骨文中的“巳”字,从“头”到“尾”也是蕴含满满的中式美好寓意。

这样一条暗藏很多创新设计与巧思的“巳升升”的形象,出自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教授带领的师生团队之手。

无论是整体的造型,还是其中的小小纹样,团队都希望能通过独特的创意和设计展现中华文化的奥妙,让这只可爱的蛇宝既契合春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又能为14亿多观众带来新春佳节“福从头起,尾随如意”的美好寓意。

蛇年萌宝“巳升升”

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审美

头部轮廓与脸颊上的螺旋形状来源于陕西扶风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银质鎏金如意,从头部的蝙蝠装饰到尾巴点缀的寿字盘长结,通身典故寓意着“福从头起,尾随如意”……结合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的主题,“巳升升”呈现出扑面而来的如意气息。

“巳升升”设计团队参与吉祥物发布会

在项目总设计师高鹏教授看来,“巳升升”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对现代审美的结合。“我们参考了大量的文物和历史资料,同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和审美趋势,创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吉祥物形象。”

而在颜色的选择上,2025年为乙巳蛇年。“乙”代表阴木,取春天青绿之象,因此2025年也被称为“木蛇年”或“青蛇年”。所以团队第一版设计方案,整体概念为“木蛇青韵”设计的配色以青绿色为主调,象征春意盎然,辅以红粉色点缀。在后面的修改中,一直保留着最早的设计灵感,沿用景泰蓝、掐丝珐琅与青色系统搭配,既符合蛇年的主题色彩,又能体现传统工艺的精美。

高鹏教授介绍说,这些配色和装饰元素的选定,都是为了在传达吉祥寓意的同时,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通过现代设计手法将其巧妙融合,打造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视觉吸引力的吉祥物形象。

自2024年9月份接到设计创作“巳升升”的任务,到12月定稿,其间一共经历了8次大修改和大汇报。

高鹏坦言,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首先是方向上的不确定。他们一开始接到邀请时,春晚主题尚处保密阶段,所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方向,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既符合蛇年特点又能体现春晚主题和大众喜好的主寓意和主形象,这是创意的关键起点。

“吉祥物的关注度高,要面对14亿多观众的检验,艺术审美众口难调,如何在保持设计个性的同时让广大观众都喜爱是极大的难题。同时,还要把传统工艺、传统文化巧妙且自然地融入设计中,使其不显得生硬和突兀,这也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高鹏说,这对于整个团队来说“压力山大”。

接到设计任务后,高鹏教授首先觉得“手绘”更适合春晚吉祥物设计这种需要深挖文化内涵和细致创作的项目。

北师大未来设计学院“巳升升”吉祥物设计团队合影

所以,在确定了设计大方向后,高鹏第一时间召集了未来设计学院合作与发展主管梁旭、未来智慧生活实验室负责人宫帅,以及学院2024级博士研究生吴冕,2023级硕士研究生赵紫宏、陈荷佳、陈依婷,2024级硕士研究生吴奕璇组成设计团队,在向大家说明了任务后,整个团队便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

利用课余时间设计

团队为调研翻阅200本书籍

2024年9月中旬,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2023级艺术设计专业设计教育方向研究生赵紫宏被高鹏拉进了一个5人微信群。

“太让人激动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这种面向全国人民的项目!”本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纹样十分感兴趣的赵紫宏立即和小伙伴们一起开始了前期的调研工作。

因为创作期间需要全程保密,几个人只能在每天下课后,进行调研设计工作。“那时我们一下课就泡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将与博物馆文物、中国传统图案、纹样有关的书籍全都找了出来。”赵紫宏回忆说,那段时间,团队成员前前后后一共翻阅了近200本书籍,哪怕图书馆闭馆后,回到寝室他们依然用笔记本电脑在国内各大博物馆的官网、公众号上,挖掘有价值的文物资料。

初期调研阶段,在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在堆积着小山一样书籍的自习桌上,几个人一边翻阅,一边拍照,一边用铅笔不停地在纸上描绘出各种纹样。离开时,每个人的手都被铅笔沫染得黑黢黢的。

高鹏院长构思吉祥物设计

据介绍,“巳升升”的整体造型参考了甲骨文中的“巳”字。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巳” 字最早呈现出与蛇相关联的形象,且象形文字的“巳”像母亲孕育生命时胎儿的形象,与蛇的姿态相似,随着文字的演化,“巳”和蛇形成了固定的寓意联系。

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大家发现,哪怕是在甲骨文字典中,“巳”也有着不同的写法。哪一种才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呢?为此,赵紫宏和同学们又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找到殷墟甲骨文甲片,翻阅了很多与甲骨文有关的古书籍,罗列出了好几种字体,但始终很难抉择,要选用哪一种。”就在赵紫宏每天在网上不停地搜索时,一个甲骨文爱好者交流群引起了她的注意。

“因为设计过程要保密,加入群聊后,我就称自己在写相关论文,将疑问发给了群里的网友们。”赵紫宏说,网友们非常给力,纷纷在群里表达自己的意见,大家又经过不断讨论,最终选定了一种写法。

几乎是同一时间,另一名团队成员也从一名甲骨文方面专家处获得了相同的答案。由此,确定了“巳升升”如今所参考的甲骨文“巳”字写法。

而这种将生肖文化与古老的汉字文化紧密结合,也为吉祥物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使其在众多设计中脱颖而出,更好地传达出春节的吉祥祝福和文化传承的意义。

福从头起,尾随如意

巧思设计将“如意”蕴含其中

不止整体造型,在“巳升升”的设计过程中,每一处纹样、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主创团队竭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设计的初衷。

“巳升升”设计团队创作过程

负责吉祥物溯源及相关设计工作的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2023级艺术设计研究生陈荷佳认为,蛇是十二生肖中比较难画的一个形象。

“蛇的头部是光秃秃的,没有爪子,很难呈现出一些多样的造型来。”陈荷佳进一步解释说,例如它是盘着还是卷着的,身体应该长一点还是短一点,整个团队为了这些细节一直在不停地修改。

因寓意“福从头起,尾随如意”,“如意”也成了“巳升升”设计中多次被使用到的元素。“最开始我们想在他的头部印上一个如意纹样。但尝试过很多次后,总觉得不是太好看,后来又想着要不要给它头上加点什么东西……”陈荷佳告诉圆桌小编,团队还尝试过给“巳升升”的头上戴一朵花,或戴一朵小花帽,但都觉不够完美。

在团队无数次地调整设计方案期间,调研工作仍在持续进行着,不断地寻找更佳契合主题的纹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的样式颇多,如何从中寻找最契合巳升升的纹样,就是一个海量的工作。

在数不清第几次浏览故宫官网的电子文物库时,陈荷佳特别注意到了清·白玉仙人贺寿双蝠如意。蝙蝠纹作为中国的传统纹样,蝙蝠的形象被当作幸福的象征,“蝠”是“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

在大家都觉得这个纹样可行后,陈荷佳便开始尝试将纹样绘制成“巳升升”的帽子。

“将玉雕纹样变化成帽子,并不是直接把纹样放在头部就行,而需要根据纹样进行调整,一方面要有弧度,同时还要通过透视的画法,让帽子有角度。”陈荷佳说,她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前前后后总共调整过多少次,有时觉得哪里不够顺眼,一调整就是一整晚。仅仅是“巳升升”的这顶小帽子,设计团队就从最开始调整到交稿前。

“有了线条稿,还要进行上色。我们出过纯色和彩色两个版本,春晚导演组觉得帽子有颜色更好,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现在带有景泰蓝、花丝镶嵌细节的‘蝠帽’。” 陈荷佳说道。

春节吉祥物“巳升升”主形象图

仔细观察“巳升升”可以发现,它的尾部整体呈一个如意的形状,纹样也自“如意”而来。而最终呈现给观众的一个小尾巴,也是团队从上百种“如意”之中,不断地分析研判、挑选出来的。

在赵紫宏的印象里,那段时间,几乎睡觉做梦时她的脑子里都只有各种如意纹样。“那时大概找了一百多种‘如意’。自己先筛选了一遍后,又将20多种‘如意’制作成PPT。大家坐在一起一张张地看,一起头脑风暴。最终,大家集体选定了故宫博物院的清·金錾花如意纹样进行下一步的设计。”

同样的,“巳升升”身上的每一处装饰,都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海量调研工作。

中小学以“巳升升”引导学生

探秘青铜纹样

在高鹏的工作室里,几面墙壁上贴满了文物照片、绘画手稿。而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那些在外行看来相差无几的手稿,也都是团队成员精心调整过无数遍得来的。

如今看到“巳升升”,最先让人注意到的便是它呆萌的大脑袋和亮闪闪的大眼睛,这部分也是最让团队自豪的一个创意点。

“最让我们感到自豪或满意的一个创意点,就是吉祥物的动态和微微扬起的脸,它给人的是一种奋发向上和春节的喜庆氛围,能够消除了人们对蛇恐惧的传统认知,以憨态可掬、喜庆祥和的形象出现。不论谁看了,更多的是喜爱。”高鹏说道,这个创意点同样是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尝试和修改中诞生的,团队通过协作和反复推敲,又经过上千次的修改才最终确定了“巳升升”既符合审美趋势又具有深刻寓意的吉祥物形象。

其中,单是“巳升升”的眼睛,设计团队就做了很多次处理。现在呈现出的眼睛,无论是位置、大小,还是角度和层次都与初稿有很大的区别。据高鹏介绍,直到定稿前,“巳升升”的眼睛还在微调。“哪怕其中代表眼神的白色光点,团队都修改了无数次,力求让它的眼睛尽可能多的传神、可爱。”

在“巳升升”正式对外发布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创也推出了一系列以“巳升升”为主题的衍生品,如冰箱贴、毛绒玩具等。“巳升升”的形象及这些衍生品,自春晚播出,频繁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中。同时,“巳升升”也为教育领域增添了一项鲜活元素。

春节吉祥物“巳升升”衍生品冰箱贴

全国多地中小学以吉祥物为切入点,开发跨学科实践课程:有的设计“灵蛇寻宝”活动引导学生探秘青铜纹样,有的寒假作业以缠枝纹临摹深化非遗认知;有的将“寻找迷路巳升升”“神机妙算小达人”等情境化任务融入学科测评,探索“双减”背景下五育融合的新路径。部分省市的中高考模拟命题更以“青铜器铸造工艺”“甲骨文演变”为素材,实现知识传授与文化浸润的双向贯通。

“巳升升”还出现在了各类学科的教学作业题目中。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跨学科的应用,让“巳升升”成为了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桥梁。

“巳升升”被编入中小学题目中

而在各社交平台上,也有网友欣喜地晒出自己获得的“巳升升”周边,并诉说自己对它的喜爱。“春晚吉祥物‘巳升升’,乍一看这只憨态可掬的小蛇似乎只是一个卡通形象,但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身上藏着不少文化密码。这不仅仅是设计师的巧思,更是将中华文明的厚重感与当代审美需求结合得相得益彰。”网友表示。

“我们希望‘巳升升’能在新的一年里为大家带来吉祥如意、生生不息的美好祝愿,让大家在欣赏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现代设计的活力与创意。”高鹏说道。

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叶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彭小菲

来源:北京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