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青高校大学生的阅读“潮流”

B站影视 2025-02-06 10:03 3

摘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关键期,而阅读是主要的获取知识方式之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有哪些特点和变化?又代表着怎样的文化风向?记者调查走访多所驻青高校,相关统计显示,如今大学生阅读正处于转型期,阅读行为、读书种类日趋多元化。不过,在大学生阅读书

余华等知名作家文学作品长居借阅“热榜”,转型期阅读行为、读书种类日趋多元化,呈现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的趋势——

驻青高校大学生的阅读“潮流”

如果说,图书实现了文明在更大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的传播,那么阅读则实现了个体对文明、知识和思想的接收与内化。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关键期,而阅读是主要的获取知识方式之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的阅读有哪些特点和变化?又代表着怎样的文化风向?记者调查走访多所驻青高校,相关统计显示,如今大学生阅读正处于转型期,阅读行为、读书种类日趋多元化。不过,在大学生阅读书目中,经典作品仍然备受青睐。

文学类图书借阅约占五成,余华作品更受“偏爱”

到图书馆借上几本书,在教室里、草坪上、宿舍内静静翻看阅读,是很多大学生充实大学生活的重要方式。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驻青高校也以不同形式发布了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情况。整体上看,文学类图书借阅高居榜首,几乎可以占到学校图书借阅量的五成;其次是人文社科类书籍;其余类别图书的借阅量则会因高校办学特色、专业优势、社会热点等而有所差别。

青岛大学学生在图书馆阅读。

经典文学作品和知名作家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对青年学生依旧充满吸引力。在各高校图书馆借阅“热榜”中,余华可谓是最受学生“偏爱”的作家,他的多部作品持续“霸榜”,其长篇小说《活着》几乎成为每所高校的热门读物,其他作品也长期处于借阅“TOP10”的位置。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4年纸质图书借阅前十的图书中,余华的《活着》《世事如烟》《许三观卖血记》《第七天》《兄弟》5部作品入选;在青岛大学2023年纸质图书借阅前十的图书中,余华的《活着》《兄弟》《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4部作品入选。

著名作家路遥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同样是驻青高校图书馆借阅“热榜”上的常客。这部百万字长篇小说是青岛大学、青岛理工大学2023年度借阅量最高的纸质图书,在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高校2024年纸质图书借阅榜中也居于前列。

在人文社科类图书中,《毛泽东选集》曾居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理工大学2022年图书借阅榜单首位,在中国海洋大学2024年每个季度的纸质图书借阅榜上连续居于首位,在其他驻青高校也稳居前十行列。实际上,这部作品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常驻图书借阅热门榜单,曾连续两年位居清华大学图书馆借阅榜榜首。购物网站图书畅销排行中,《毛泽东选集》也常年保持前三。

大学生图书借阅还会受社会热点等因素影响。如《人世间》《长安十二时辰》等电视剧的热播,就带动了高校大学生对同名小说的阅读。时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发展的热点同样带动了大学生的“工具化”阅读,计算机类图书由此备受关注。

大学生读书涉猎多元,阅读方式日趋多样化

以“阅读让青春更美好”为主题的2024青岛市大学生读书节举行“大学生阅读达人推荐”、“作家领读”进校园、“青春之岛·书山有路”等特色活动,在驻青高校中引发了一波阅读的热潮,也涌现出了一批大学生“阅读达人”,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特点。

山东大学(青岛)中外政治制度专业博士生焦磊在过去一年里借阅了647本图书,成为驻青高校借阅图书最多的在校生。“博士阶段主要是做研究,我们专业需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焦磊平均每天会拿出5个小时的时间专注于阅读,在阅读方面,他表示自己是“杂食性动物”。除了阅读专业相关的书籍,焦磊会着重阅读偏工具类的书籍,了解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广泛涉猎推理小说、政治军事、人物传记等。

通过大学生的书单可以看出,年轻人的阅读多元而丰富。2024年,有媒体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的读书调查显示,约九成受访大学生喜欢读书,77.0%的受访者热衷阅读小说类读物,42.6%的受访者倾向阅读文学名著,33.8%的受访者会看漫画绘本、心理学、人物传记、生活实用、历史等类型的书籍。

当下,大学生们依然热衷于阅读,但阅读的方式在悄然发生改变。虽然仍能遇到焦磊这样的“借阅达人”,但采访中多所驻青高校图书馆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相比以往,大学生纸质图书的借阅量有较大幅度下降。随着电子阅读产品的丰富,纸质阅读方式正在被电子图书、听书等新的阅读方式“分流”,这是许多高校图书馆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根据中青校媒的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喜欢阅读纸质书,41.8%的受访者偏好电子书,4.3%的受访者喜欢有声书。“现在很多读书博主推出了3到5分钟的读书短视频或者音频,他们分享心得、见解,如果碰到感兴趣的内容,我就会认真读一读。”有大学生表示。此外,大学生读书还呈现出社交化的特点,他们乐于在社交平台上与读书“搭子”分享、交流自己的想法观点、所感所悟等,这是一种此前图书馆里的“静”阅读不曾有过的“热闹”。

大学生阅读行为转变,高校加速布局数字资源

“当前,大学生阅读正处于变革期,随着线上课程、电子读物等产品的引入,大学生原先以教科书为主的阅读方式已发生了巨大改变。”在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文彦看来,经典阅读如教科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阅读符合求学阶段个体的认知,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网络上的学习资料虽然很多,但就当前阶段而言,它们在加工的精准性上还没有办法替代传统的学习读物。但必须承认,教科书的阅读主体地位是在逐渐被消解的,这种消解客观上不能说是好或是坏,因为这种新的技术对人类知识的加工有无限的可能性,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能够代替教科书的产品出现。”张文彦表示。

张文彦认为,书本阅读被互联网上的其他数字媒介产品挤占和替代的趋势更加明显。“目前,大学生的纸质图书借阅率处于一个不太乐观的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不读书了,因为对他们来说,可以替代纸质图书的数字产品实在是太多了。”她同时强调,“此消彼长”的过程中,也有诸多让人欣喜的新情况出现,目前吸引大学生的数字媒介领域有很多新的精品出现,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相关产业人才涌入,数字产品在内容的深度和形式的精工细作方面也在不断发展。

“大学生阅读正在由图书阅读转向跨媒介阅读,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应该去加强引导,提高他们的数字阅读素养,让大学生能够在数字世界中找到优质的跨媒介阅读产品,并对这些产品有足够的欣赏能力和吸收能力。”张文彦认为,就目前阶段来看,仍然应当以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为起点,因为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是让大学生在数字阅读世界提高鉴赏能力和遴选能力的一种必要的训练。她还强调,阅读不应该只重视知识的广度,还要特别重视阅读的质量和深度。

记者了解到,驻青各高校正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青岛大学通过开设经典导读课程,定期邀请名人、大家、著名教授分享读书心得等形式,提升大学生的阅读能力。青岛科技大学在校园内设立各具特色的“悦读驿站”36处。2024年,青岛科技大学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共读、共荐、共享等读书活动近300场,举办不同主题的读书沙龙、图书分享会、讲座、诗会等分享式阅读活动98场。

同时,各高校主动适应大学生从纸质阅读到电子阅读的趋势,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数字图书资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3年全年采书7万余册,品种数达到5.62万种,同比增加68.04%;全年资源建设经费中纸质文献经费占比32.06%,数字资源经费占比67.94%。截至2024年12月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超过350.48万册,而该校的电子书也达到了253.72万册。此外,该校图书馆有中外文数据库117个,电子期刊2.57万种,学位论文1269.49万篇。

青岛大学图书馆2019年到2023年纸质图书存量每年略有增长,但数字资源(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音视频)增量极大,保持着每年递增的态势。其中,2022年电子期刊、音视频的存量均比2021年增加了近1倍。

读书,是人类对自身精神王国的探索,是个人灵性成长、人格完善的思想源泉。不管是用哪种方式阅读,当代大学生都要学会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成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杨琪琪)

青岛日报2025年2月6日5版

来源:青岛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