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在2025年1月7日,我国航天部门的一个动态,已经让西方国家的媒体“大炸锅”,还说我国至少将会因为这次发射而赚到32亿美元的“大单”。
如果说2024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大爆发的一年,那2025年应该是让西方国家感到恐慌的一年。
因为在2025年1月7日,我国航天部门的一个动态,已经让西方国家的媒体“大炸锅”,还说我国至少将会因为这次发射而赚到32亿美元的“大单”。
我国的航天部门究竟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说是要赚到32亿美元的大单?
2025年的1月7日,在我国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了一次发射,已经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射超过百次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把一颗卫星成功送上了预定轨道。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可以说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功勋火箭”,曾经在组建北斗通信网、助力探月工程中都有突出的贡献。
不过,西方国家所担心的却并不是长征三号乙,而是这一次送上太空的这一颗卫星“实践二十五号”。
从名称上就能够看出,这一颗“实践二十五号”卫星,是我国实践系列卫星中的一颗。
实践系列卫星从1971年第一颗成功发射到现在,已经在50多年的时间里发射了24颗之多。
其中有通信广播、气象、遥感、定位导航等多种不同功能,但都并非是功能性卫星,而是科学实验类卫星。
这一系列卫星也是我国众多系列卫星中形成时间较长、数量较大的一个系列。
不过,“实践二十五号”卫星却与以往的卫星功能有所不同。
实践二十五号升空的主要任务有两项:卫星的延寿服务技术验证和卫星燃料补加任务,这两项任务,才是让西方国家各大媒体“炸锅”的关键。
实践二十五号其实在2024年11月时的珠海航展中,就已经现身航天科技展示区。
当时这款浑身金黄色的新型卫星,就曾经因为有着两个十分明显的“外伸型机械臂”而引发了人们的关注。
根据官方介绍,实践二十五号卫星的整体重量大约600千克,在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之后,能够通过它身上所搭载的近距离激光和双目视觉相机,能够让它有效地判断目标卫星的健康状态是否需要维护、维修以及升级。
如果需要维护或升级,它的两个“机械臂”就会对目标卫星进行稳定、对接和维护工作,最多能把2500千克的卫星使用寿命延长最少5年时间以上。
另外一项技术“燃料补加技术”,就是给已经在轨运行一段时间的卫星进行“燃料补充”,或者也可以理解为实践二十五号卫星是一颗在太空轨道执行“流动加油”的“太空加油站”。
或许有人对这种“太空加油”能够有多大作用并不理解,但正是这一项技术,就让西方国家认为我国将会赚走至少32亿美元的关键技术。
众所周知,在地球以外的空间轨道中有着很多卫星正在工作着,这些卫星无论是科学研究卫星、通讯卫星还是军事卫星,都面临着一个问题:
燃料耗尽之后都将会失去维持运行姿态的能力,就像没有油的汽车一样只不过成为一堆废铁,最终只能被宣布报废。
所以,有了实践二十五号这样的太空加油站,太空中的卫星就会有机会得到燃料的补充,有了动力之后将会直接延长退役的时间。
另一方面,有了这样的一个空中加油站,人们在探索月球以及火星的过程中也能够拥有一个“加油中继站”,在整体运行成本和运行时间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那么,既然这种技术有这么大的用途,为什么美国和西方国家不去发展呢?
其实,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还是比较晚的,美国在太空加油方面的探索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2019年时,美国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就利用MEV-1任务扩展飞行器给美国的通讯卫星进行了燃料的补充工作,让这一颗已经马上就要面临“下岗”的通讯卫星延长了5年的寿命,这也是全球各国中第一次成功的给卫星进行加油的成功案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这家被简称为诺格的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其实是一家为美国军工企业提供军工生产的军火生产商。
目前美军正在服役的许多大型雷达和军舰都是出自这个公司之手,并且诺格公司还和美国的导弹防御局、NASA都签订了多项太空项目的订单。
很明显,美国已经把这种“太空加油”模式当成了太空军事发展的一个项目进行开发。
尤其当美国的太空部队独立之后,更是强调要增强太空军事的“机动性”,所以增加卫星和太空航空器的续航能力也成为了美军以及美国官方所关注的重点项目。
对于诺格公司来说,并不会去考虑“太空加油”是否会成为军事发展项目,他们只是想要通过“加油”来赚钱,毕竟这项技术不仅能够为美国服务,同样也能赚其他国家的钱。
在决心开发这项技术之前,诺格公司就以当时天上的70多颗商业卫星为基础进行估算,认为至少会通过加油技术赚到32亿美元以上的利润。
近几年天上的卫星几乎呈“井喷”状态快速增长,这个数字则会更高。
既然美国已经实现了成功的太空加油,为什么现在又会感到惊恐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我国的实践二十五号卫星上,用激光测距、观察相机、机械臂精准对接还有太空加油等技术结合到了一起,能够实现一系列的精准判断和操作,既能给卫星加油,又能给卫星维修,这才是真正地给卫星“续命”。
我国也不是一夜之间就突然“灵光一现”实现了技术突破,而是从2016年的“天源一号”在轨加注、2017年的天舟和天宫对接加油等不断地试验和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技术成果。
当然,这一项技术未来也并非是我国“一家独大”,比如美国的SpaceX公司也宣布了在2025年将会进行太空加油测试操作、轨道ATK公司也在进行在轨延寿方面的商业活动,还有一些其他的公司也在抓紧时间进行着相关的试验和计划。
不过,我们还是希望这种技术能够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强大助力,同样,我们也有信心,同样也有能力去面对任何挑战。
至于那些只会“眼红”的机构,我们也能够对他们直言“不服来战”。
参考资料:
[1]《白玉京:中国实验卫星太空加油,为啥西方反应那么大?》观察者网
[2]《贝索斯新太空计划:为月球未来基地提供递送服务》环球网
[3]《NASA登月任务中SpaceX 星舰分多种不同版本型号,正申请FCC许可中》IT之家
[4]《美军加速开发“太空加油”技术》人民网
来源:宇宙天文馆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