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声唤贤原创“知识摇篮”系列:“柷敔·柷圉·鼓柷/李柷”读音

B站影视 2024-11-29 18:25 3

摘要:柷 1.chù。1)指古乐器。“柷”在部分典籍里有“chù”音,如《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六切,音俶。”《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六切,音俶。”《尚书·益稷谟》:“合止柷敔。”《注》:“柷状如桼桶……令左右击

柷 1.chù。1)指古乐器。“柷”在部分典籍里有“chù”音,如《康熙字典》引《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六切,音俶。”《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正韵》:“昌六切,音俶。”《尚书·益稷谟》:“合止柷敔。”《注》:“柷状如桼桶……令左右击。郭璞云:乐之初,击柷以作之。乐之末,戛敔(yǔ )以止之。”2)一说:此音用于人名。《现汉》第5版前旧版仅有“chù”音;第6、7版才添‘zhù’音,为古代乐器。将人名“李柷”注音chù。李行健《常用字词辨误手册•容易读错写错的常用姓氏》(第746页),称:“‘柷’有两读,用于人名时读‘chù’,不能说成其另一读音‘zhù’。”

2.zhù。1)古代打击乐器,像方匣子,木制,形状像方形的斗,奏乐开始时敲打。

2)古书上说的一种树。《类篇》:“木名。”《尔雅·释木》:“柷,州木。髦,柔英。”

3)用于人名,如:李柷,初名李祚。唐朝末代皇帝,即唐昭宣帝、唐哀帝坦局明。京兆府长安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昭宗李晔第九子。“柷”在典籍里人名的“李柷”多发此音。(1)从“柷”与“祝”“拀”关系上说。A. “柷”作“祝”字。A.“柷”同“祝”。《诗经·周颂·有瞽》:“鼗磬祝圉。”b.“祝”假借为“柷”字。《周礼·春官宗伯第三·小师》:“小师掌教鼓、鼗、柷、敔、埙、萧、管、弦、歌。”〔西汉〕毛亨《毛诗故训传》(《毛传》)载:“鼗,鼗鼓也。祝,椌也。围,楬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柷,乐木空也,所以止音为节。从木,祝省声。”《尚书·益稷》:“合止柷敔。”郑玄注:“柷,状如漆桶而有椎。合乐之时投椎其中而撞之。”《旧唐书·音乐志》:“柷,……方面各二尺余,傍开员(圆)孔,内手于中,击之以举乐。”B.典籍皆称,“柷”的讹字“拀(zhù)”。360百科称,“柷”的异体字“拀”。皆指古代打击乐器。

(2)从“柷”的组词发音上说。鼓柷(gǔ zhù):敲击柷。柷,古乐器名。古代奏乐之初,必先击柷。指鼓声和柷声一起响,形容声势浩大,威风凛凛。《尔雅·释乐》:“所以鼓柷谓之止。”《辽史·礼志五》:“协律郎举麾,太乐令令撞黄钟之钟,左五钟皆应,工人鼓柷,乐作。”柷敔(zhù yǔ)亦作“柷圉”古时的两种木制敲击乐器。

(3)从《旧唐书》对李柷记载的“讳”音上说。《旧唐书•哀帝纪》,马莲在《现代语文(语文研究)》(2012年第9期)载文《浅析第6版的注音变化》,写道:“‘柷’是异读字。在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入声•屋韵》中有‘chù’‘zhù’二音,指的都是乐器柷敔(yǔ)的‘柷’。〔后晋〕刘昫等撰(实为后晋赵莹主持编修)《旧唐书•哀帝纪》,‘哀皇帝讳柷……庚寅,中书奏:太常寺止鼓两字‘敔’上字犯御名,请改曰‘肇(zhào)’。从之。‘柷敔’改称‘肇敔’,乃避唐哀帝李柷讳。〔宋〕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的《新唐书•哀帝纪》将‘柷’写作‘祝’。”

(4)从《康熙字典》在引用“祝”的典籍“chù”音同时,又引《广韵》称:“之六切,音祝。义同。”其在载“柷,昌六切”后,引用古籍称发此音时。特别指出:“今更正。所㠯止音为节。……今按当作以止作音为柷。”

3.qiāng。《辞海》等称同“椌”。古代打击乐器。“椌”另读“kōng”,古代塔下宫室的名称。

(5)《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此字只有zhù音。

举例:典籍旧说之乐器“柷”有两音应否定。当今汉语工具书将“柷”的两音义项加以区别,其“乐器”义读“zhù”无疑值得肯定。但从李柷的“柷”读“zhù”的5个理由(特别是《旧唐书》对李柷名字所载)看,《现汉》和李行健之书的说法值得商榷,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工具书的观点,理应支持。但拟将“柷”的“乐器”义项注作旧读“chù”。还有,《辞海》等称“qiāng”音同“椌”之说,淘汰为好。

来源:齐声唤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