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悟空》到《哪吒2》,再到DeepSeek:年轻人正在用“不认命”改写商业法则

B站影视 2025-02-05 14:56 3

摘要: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魔童闹海》,再到DeepSeek等创新项目,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灵活的管理方式,推动技术和文化领域的突破。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年轻人如何通过打破规则、遵循内心以及群体协作,改写商业法则,为未来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魔童闹海》,再到DeepSeek等创新项目,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如何通过创新思维和灵活的管理方式,推动技术和文化领域的突破。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些年轻人如何通过打破规则、遵循内心以及群体协作,改写商业法则,为未来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若天理不容,我便逆转这乾坤。”

踩着贺岁的尾巴,昨天带孩子看了《哪吒2:魔童闹海》,嗯,对我而言,妥妥的超预期体验。

如果非要说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就是开头这句对年轻无畏的诠释。

图-

来源于网络,侵删

最近这段时间,国内不少领域的表现都在对冲所谓的经济寒周期,如,去年广受好评的黑悟空(《黑神话:悟空》:如何才能做出好产品?)、被封禁又解封的TikTok、外网难民疯拥的小红书、当下大火的DeepSeek,当然,也包括评分、票房都不错的《哪吒2》。

抽象这些事件,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创新似乎一夜之间在国内土壤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这似乎有些反常识。

但是,镜同学读完了张一鸣的创业传记,听完了记者对梁文峰的采访录音,看了哪吒2导演「饺子」的媒体专访,我认为这些创新成果的出现是必然的——我们从来不缺能创新的人才,而是过去支撑创新的机制、土壤不成熟

如今,这些底层土壤正在被善于打破规则的年轻领导者重塑。

张一鸣,1983年出生,字节跳动创始人。冯骥,1982年,游戏科学创始人。梁文峰,1985年出生,DeepSeek创始人。饺子(杨宇),1980年出生,《哪吒1/2》等动画导演、编剧、制作人。

嗯,优秀的年轻领导者正通过遵循年轻人认知的领导风格,激发年轻人的创新势能,重塑新的商业规则。

比如,游戏科学创始人冯骥一直提倡「轻度失控」的管理风格,他认为游戏制作过程中应保持轻度失控,以便在面临挑战时保持灵活性和创造力

所以,黑悟空才会如此精良,对了,冯骥还力荐同龄人梁文锋的DeepSeek,他甚至将DeepSeek称作「国运级别」的科技成果。

图-

来源于冯骥微博

还有,梁文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过:

过去三十年中国过于强调赚钱,忽视了创新,认为创新不仅仅是商业驱动的,还需要好奇心和创造欲。DeepSeek的团队以本土年轻人为主,很多是Top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或实习生。他强调,团队成员对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金钱的追求。他表示,创新往往不是被安排出来的,DeepSeek的创新模式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团队成员都有独特的成长经历和自带的想法,不需要被强制推动。

显然,这种年轻化、灵活的管理方式,更容易激发同为年轻人的创新势能

所以,有国外媒体评论说,让人忧虑的不是DeepSeek的异军突起,而是其年轻化、创新足、效能强的人才团队——平均年龄25岁、人数仅100+的年轻团队。 再者,2019年《哪吒1》电影路演结束,导演饺子就开始闭关创作续集的剧本,在团队内部既十分专注,又非常鼓励创新,看看其台词和情节设定就能知道他们有多年轻化、创新力。

但遗憾的是,不只是某些大厂的管理制度略显臃肿,就连很多小公司的所谓制度也都是繁琐的很,其实都在扼杀创新。

年轻人天然更懂年轻人,往往也更懂年轻市场,但可惜这天然合理的逻辑在众多传统领导者看来不可思议、不可理喻、不能允许,以至于本能急迫地为创新贴上「反骨」的标签。

但用户不断用脚投票,反复说明「符合市场的产品才是好产品」这个朴素的常识。

我们以《哪吒2》为例,随便聊几个「叛逆」背后的创新启发:

相信大家对哪吒用藕粉重塑肉身时的桥段印象颇深,太乙真人被哪吒这个甲方反复修改需求,一会儿要帅气、一会儿要沉稳,不仅让观众笑出眼泪,更隐喻了创新路上的“不破不立”——打破常规,才能创造新物种。

字节跳动用TikTok上演了同样的剧本。

当传统社交平台还在争夺熟人关系链时,TikTok用算法重构内容分发逻辑,让素人视频一夜爆红,而后又用“病毒式传播机制”颠覆了Facebook的帝国大厦。

数据显示,2024年底,其海外用户已突破10亿,覆盖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值得一提的是,TikTok创作者平均年龄在18-24岁之间,好奇心打头的他们似乎在诉说着“年轻人不需要旧世界的通行证”。

我们早已习惯遵循规则,尤其是各类职场规则。

电影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桥段,当哪吒走在玉虚宫的热闹街道时,有三两个仙童议论哪吒长相怪丑,这小爷没有自卑低头,伸手抓起栏杆就要去干,好在被太乙师父拦下。

看到这个情节时,好多人都笑了。

其实,仔细想想,现实中我们也会遇到世俗的嘲讽,比如,学历歧视、年龄焦虑、长相外貌、身材胖瘦等等,很多时候这些世俗评判压制了年轻人的自我创新。

而哪吒之所以能打动年轻人,其中之一就在于其对世俗的反抗、对内心的遵循。

导演饺子如此,黑悟空冯骥如此,你我也可以如此。

前两天我在群里分享过一个视频,是张一鸣的一次访谈,期间聊到对年轻创业者的告诫,他提到自己的创业观——找一群优秀的人,做有挑战的事情

你看,创新的势能来源于一群具有创新意识的小伙伴。

电影《哪吒2:魔童闹海》结尾那句“我知道你会回来,因为我们是年轻人;因为我们都太年轻,不知天高地厚。”,算是整部电影最动人的注脚。

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对友情的定义,更是对“年轻”本质的重新诠释:

哪吒与敖丙的“魔丸+灵珠”组合,隐喻了创新者的两面性——既有破坏旧秩序的“魔性”,也有建设新世界的“灵性”

正如DeepSeek既采用了混合专家MoE架构(魔性),又选择了创新开源(灵性)。

也正如字节跳动早期既颠覆传统内容分发(魔性),又用算法精准匹配需求(灵性)。

显然,创新势能依赖的是能互补的群体,而不是某一个人。

镜同学去年在面试辅导时就听到不少小伙伴都特别在意团队氛围,我曾做过电话调研,其中大家对创新向上的团队氛围的关注,断崖领先其他关注点。

我们有理由相信,聚在一起的年轻人正在用创新重塑新的商业规则

最后,咱们作为产品经理,更需要有创新的心态,主动构建团队的创新文化,不局限于过往,才能做好未来的好产品。

说到这里,镜同学突然还想到冯骥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的另一段话:

最让你痛苦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沙子。 沙子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你想走到那座山,就得忍受这样的过程。踏上取经路,比到达灵山更重要。

的确,一旦走上创新之路,鞋里必然会跑进沙子,我们也就越需要选择专注、选择不认命、选择孤注一掷,导演杨宇(饺子)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权可当做取经路上的魔珠:

每一部作品都要当做最后一部作品去创作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