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进行线路板设计的过程中,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EMC)至关重要。以某行车记录仪为例,在接入外接适配器上电运行测试时,出现了辐射超标的情况,具体超标频点集中在84MHz、144MHz和168MHz。这一问题的出现,为线路板设计的优化敲响了警钟。
在进行线路板设计的过程中,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性(EMC)至关重要。以某行车记录仪为例,在接入外接适配器上电运行测试时,出现了辐射超标的情况,具体超标频点集中在84MHz、144MHz和168MHz。这一问题的出现,为线路板设计的优化敲响了警钟。
辐射源头探寻:
这款行车记录仪仅配备一块 PCB,其上搭载着一个 12MHz 的晶体。值得注意的是,超标频点均为 12MHz 的整数倍频。对可能引发 EMI 辐射超标的屏幕和摄像头进行分析后发现,LCD - CLK 频率为 33MHz,摄像头 MCLK 频率为 24MHz。经过逐一排查,去掉摄像头后,超标点依旧存在;而对 12MHz 晶体采取屏蔽措施后,超标点有所降低。由此可以初步判断,144MHz 超标点与该晶体密切相关。观察其 PCB 布局不难发现,12MHz 的晶体恰好位于 PCB 边缘,这一位置很可能是导致辐射超标的关键因素。
辐射产生机理剖析:
从线路板设计的角度来看,当产品处于辐射发射的测试环境中时,PCB 上的高速器件与实验室的参考地之间会形成容性耦合,进而产生寄生电容。这种寄生电容的存在,正是引发共模辐射的根源。寄生电容越大,共模辐射强度越高。进一步分析,寄生电容的大小取决于晶体与参考地之间的电场分布情况。当两者之间电压保持恒定,电场分布越密集,电场强度越大,寄生电容也就越大。对比晶振位于 PCB 边缘和 PCB 中间时的电场分布情况,明显可以看出,晶振处于 PCB 中间或远离 PCB 边缘时,由于 PCB 中工作地(GND)平面的作用,大部分电场被限制在晶振与工作地之间,即 PCB 内部,从而大大减少了分布到参考接地板的电场,有效降低了辐射发射。
针对性处理措施:
基于上述分析,在后续的线路板设计优化中,采取了将晶振内移的策略,使其距离 PCB 边缘至少 1cm 以上。同时,在 PCB 表层距离晶振 1cm 的范围内进行敷铜操作,并通过过孔将表层的铜与 PCB 地平面相连。经过这一系列调整后,再次进行测试,从测试结果的频谱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辐射发射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通过对这一案例的深入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线路板设计中,高速印制线或器件与参考接地板之间的容性耦合极易引发 EMI 问题。而将敏感印制线或器件布置在 PCB 边缘,则可能导致抗扰度问题。如果在设计过程中,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不得不将这些器件布置在 PCB 边缘,那么可以在印制线旁边铺设一根工作地线,并增加多个过孔,将工作地线与工作地平面紧密相连。捷配 PCB 在处理这类线路板设计问题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团队,能够为您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助力您打造出符合 EMC 标准的优质产品。
来源:小园科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