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学生不会写作的真相!3步搞定!作文分数立涨20分!

B站影视 2025-02-04 09:25 3

摘要:习作素材匮乏现象在各年龄段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面对作文题目,部分学生会陷入"无米之炊、无从下手"的困境。这种状况不仅表现为写作时语塞词穷、提笔忘字,更表现在其作文叙事似记流水账,情感表达不充分甚至缺失,偏离中心。归根结底,在于他们虽每日生活

(一)个人缺乏写作素材积累

习作素材匮乏现象在各年龄段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面对作文题目,部分学生会陷入"无米之炊、无从下手"的困境。这种状况不仅表现为写作时语塞词穷、提笔忘字,更表现在其作文叙事似记流水账,情感表达不充分甚至缺失,偏离中心。归根结底,在于他们虽每日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却缺乏对日常生活、学习中细节的观察。包括常见的生活中人们在做某些事情的动作、言语、神态、心理感受。这种对生活场景的"视而不见",导致写作时不会表达、下笔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训练:

(1)实施"五感日记"训练法:每天记录1个他人工作、学习的细节,如"早晨买早点时小贩的动作或者语言。"

(2)建立"素材锦囊"分类卡:按"人物特写""自然观察""情感瞬间"三类收集生活片段。

(3)开展"场景复原"练习:随机抽取旧照片或物品,口头还原当时的情景细节,可以借用手机录下自己复述的声音,自己再听一遍,寻找不足之处,进行修正。

(二)学生表达能力薄弱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短板在习作中呈现立体化缺陷:如叙事缺乏对话描写的生动性,语言平淡无情感表现;逻辑衔接常出现断层式跳跃,在叙述时天马行空,随心习作,导致事件发展失去连贯性;形容词经常使用"很好""非常"等基础词汇。善于表达交流的孩子,在习作上都能完成的较好,与他人交流实际上也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方式,在交流的过程中既提高了表达能力,还锻炼了思维能力。可以说“多说”有益,相反一些不善于表达的学生,在习作时,往往不经常使用“语言描写”,叙述的语言缺乏逻辑性,而过度依赖网络用语的学生则面临书面语转化困难。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训练:

(1)设置"角色对话实验室":教师或者家长可以每周布置生活情境对话写作任务,如"食堂打饭时的对话、体育课自由活动时的对话"

(2)推行"思维导图叙事法":用图形工具梳理事件发展,自己尝试做一些思维导图,从最简单的开始,内容由简入繁。

(3)组织"口语转化工作坊":尝试将课堂发言、同学聊天等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语言,剔除学生的方言表达,提炼表达中心思想。

(三)学生存在书写惰性

学生动笔惰性已演变为综合写作障碍,表现为考试时写作节奏失控——开头耗费过半时间进行思考,中间部分字体逐渐潦草,结尾往往草草收场。更严重的是形成恶性循环:因书写慢而逃避练笔更加惧怕习作,缺乏练习导致速度更慢。特例学生存在"手脑不同步"现象,思维活跃但书写滞后,常出现段落遗漏或情节跳跃。尤其是在考试中时间紧,任务重,如果写字速度提不上去,作文也写不完,有的孩子能说会道,可是写得太慢,导致作文出现“烂尾”工程,非常可惜。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训练:

(1)采用"分阶提速训练":家长在家可以从5分钟50字逐步提升至15分钟200字的阶梯练习,提高其写字速度。

(2)实施"模块化写作流程":将审题、列纲、起草分解为独立训练项目,尝试让学生讲解自己对作文题目及作文要求的理解。

(3)引进"语音速记转化"技术:日常生活中发现习作灵感,先用录音捕捉灵感,再尝试转为书面文字。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结构化训练才能逐步提高,这并非一蹴而就的,也非一日之功,需要学生与家庭、学校的共同配合,不断训练、不断提升写作信心,才会“下笔如有神”。

来源:月硕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