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礼先,1934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首任院长,是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致力于将国外先进水土保持技术引入国内并不断创新的一生,是将个人智慧与力量无私奉献给国家生态建设的一生。
王礼先,1934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曾任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首任院长,是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领域的杰出科学家和教育家。他的一生,是致力于将国外先进水土保持技术引入国内并不断创新的一生,是将个人智慧与力量无私奉献给国家生态建设的一生。
2024年,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科学技术奖“突出奖”公布,全国仅10人获此殊荣,王礼先位列其中。
早在青年时期,王礼先便展现出对水土保持事业的浓厚兴趣和卓越才华。1981年,他在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获得流域治理学专业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在国外获得水土保持学科领域博士学位的科技人员、教育工作者。这一成就,不仅为他个人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储备了优质人才。
携一身才华回国后,王礼先迅速投身于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致力于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取得了卓越成就——
作为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多项,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
首次将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与遥感技术应用于水土保持领域,提出并开发我国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和荒溪分类与危险区制图方法,应用于北京市2280条小流域;
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40 余篇,丰富了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理论体系;
一系列成绩的取得,为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既深耕于学科科研,也立足于三尺讲台。带着育人的初心,王礼先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水土保持工程学》,主编、合作出版《水土保持学》《流域管理学》《林业生态工程学》等教材、著作20余部。培养的35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更为所在领域提供了宝贵的人才储备。
2000年退休后,王礼先仍未停下前进的脚步,继续承担起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而不休发余热,奉献一生守初心”的精神,为水土保持事业贡献“银发力量”。
他活跃于水土保持领域的各项工作:2003-2007年任《中国水土保持科学》首届编委会常务副主编兼编辑部主任、2008-2015年任主编;2003-2015年任《林业科学》副主编;2005-2007年被聘为以钱正英、孙鸿烈、沈国舫等院士为首的全国水土流失综合考察专家指导组成员,多次参与考察,完成百余万字成果总报告出版审定工作。此外,国际活动方面,也有王礼先奋斗的身影。他参与国际荒漠化防治学术会议,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顾问,2002年还受聘为联合国荒漠化防治公约秘书处专家组成员,为推动国际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国际土壤侵蚀防治学会环境突出贡献奖、世界水土保持学会(WASWAC)诺曼·哈德逊奖、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授予“特殊贡献奖”……一项项重量级荣誉,是王礼先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事业的生动注脚。
在育人的道路上,王礼先也未曾停下脚步。他坚持服务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期担任青年教师导师,连续七年担任北林大特邀党建组织员,珍惜每一次和学生党员的谈话机会,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立大志、成大才。
长期以来,王礼先言传身教,以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接触过他的学生和老师。2023年,王礼先作为视频讲述人的微视频《用红色忠诚书写绿色使命》获教育部“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播。
王礼先教授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奉献精神,为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和进取精神,更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而这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在未来的无数日子里,北京林业大学将继续以王礼先教授为榜样,不断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提高责任意识,为我国水土保持事业书写更多辉煌篇章。
素材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官微等
来源: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