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已有573种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但缺乏统一、难通用

B站影视 2025-02-04 10:09 3

摘要: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促进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此外,这套体系还能有效评估保护措施的实施

要拯救生物多样性,标准化核心指标是关键。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芊佳

本文约2400字,阅读约6分钟

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在全球环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地球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还能促进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此外,这套体系还能有效评估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和优化保护策略,确保全球环境治理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保护监测中心(UNEP-WCMC)在2024年11月份发布的一篇文章,要拯救生物多样性,标准化核心指标关键。此前,在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期间发布的一篇名为《全球陆地生物多样性指标》的论文指出,尽管全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承诺不断增加,但衡量生物多样性状况的指标体系仍存在较大挑战。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制定保护策略时,往往面对指标繁多、标准不一的困境,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学决策的实施。因此,该研究呼吁各方加强核心指标的标准化,以提高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效率和一致性。


哥伦比亚COP16现场。摄影:Shawn@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OP16代表团。©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近年来,全球社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度持续上升。各国政府相继提出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企业也在政策和投资者压力下,开始关注自身业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数据显示,已有5800多家企业设定了与《巴黎协定》一致的气候目标,其中1400家在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期间呼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此同时,“自然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NFD)等框架逐步建立,而欧盟等地区已推出更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报告要求。在这些承诺的推动下,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寻求更加科学有效的指标,以评估生态系统的变化,并优化保护措施。


但目前的情况却是,当前生物多样性指标的碎片化现象严重。


这项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已有573种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但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各类指标在不同国家和行业间难以通用。各国政府通常倾向于采用本国特定的指标,以确保其符合国内政策目标;但,这种做法导致各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中的数据难以对接,这就影响了国际间的可比较性、以及整体目标的推进。对于企业来说,往往是更偏向于采用全球通用指标,以便在投资、供应链管理和环境影响评估等方面获得可靠的参考。不过,由于全球尚未建立一套广泛认可的核心指标体系,所以,企业在选择适用指标时,往往会面临比较大的困惑。



儒艮的监测和研究,是极具挑战性的。据海洋生物学家王敏幹(John MK Wong)教授介绍:因为它们不像海豚会跃出水面,它们性格非常害羞,稍有声响,它们就会迅速游走。尤其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儒艮短暂的呼吸动作,几乎难以被观察到。即使在平静海域,要目睹一群数百只的儒艮,也需要借助无人机等先进设备进行空中拍摄才行。而且,儒艮90%的时间都在海底觅食海草、或休息。它们只在觅食区和繁殖地之间成群游动。儒艮的潜水时间较长,可在水下停留3~25分钟,每次浮上水面呼吸的时间却不到1分钟。加上大多数国家的儒艮都以两三只的小群体生活,所以在海上更加难以被观察到。上图是海面上,距离拍摄船只的百米外的一群不起眼的儒艮。©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图文无关)

针对这一问题,该研究提出了一套筛选核心生物多样性指标的标准。

科学家认为,生物多样性涉及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个层面,其衡量方式需要涵盖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组成,因此单一指标难以全面反映生物多样性的状况。研究建议,核心指标的选择应考虑数据的公开性、可持续更新机制,以及是否被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或《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KMGBF)所采用。同时,指标的制定、维护,需要得到长期资金支持,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旨在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提供关于地球上所有类型生命的数据的开放获取。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生物信息数据库,汇集了世界各地关于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物种的观测记录、分布数据等。通过GBIF,科学家、研究人员、政府部门以及普通公众都可以方便地获取这些数据,用于科学研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等多个领域。GBIF不仅为我们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上图是一份GBIF的介绍材料。©Linda Wong,摄于2024年8月28日-29日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召开的“2024年GBIF亚洲数据节点交流国际研讨会”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图文无关)

数据获取,仍然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一大挑战。在全球范围内,生态数据的分布仍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植物和脊椎动物的研究较为成熟,而菌类和无脊椎动物的数据仍然较为匮乏。近年来,公民科学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数据缺口,iNaturalist、eBird等平台,以及摄像头监测和智能监听工具,正在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越来越多的数据来源。但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科学界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数据整合和验证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生物多样性监测,常用手段有哪些?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Alice Hughes:我们需要和拥有什么数据来监测全球生物多样性?在版纳植物园研讨会上的主旨报告

海洋与湿地·往期相关报道《保护鲸鲨,遏制气候变化的隐秘力量!王敏幹教授讲述卡塔尔鲸鲨的保护之路



上图:东北师范大学蝙蝠研究团队的研究组成员开展蝙蝠调查。©东北师范大学蝙蝠研究团队 | 感谢冯江教授团队供图‍

该文指出,除了数据整合问题,资金支持模式的不稳定性也是制约生物多样性指标长期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健康、教育、气象等领域相比,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收集和管理仍主要依赖短期项目资金或志愿者支持,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这种模式容易导致数据碎片化、重复建设等问题,影响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因此,研究呼吁各国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共同推动长期资金支持机制,为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收集、维护和分析提供稳定的资源保障。

无疑,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体系,对于全球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指标,不仅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清晰的参考依据,还能帮助企业更有效地评估其环境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UNEP-WCMC在这份报告中强调,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核心指标的标准化工作,以确保全球、区域和国家层面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更加精准、高效。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机构表示,正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来共同推动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完善,并建立长期稳定的资金机制,以支撑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各种各样的鸟类标本。©️Linda Wong,摄于国家动物博物馆(图文无关)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Burgess N D, Ali N, Bedford J, et al. Global metrics for terrestrial biodiversity[J].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2024, 49(1): 673-709.

海洋与湿地

生物多样性标准观察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资讯源 | UNEP-WCMC
编译 | 王芊佳

值班编辑 | Linda Wong

排版 | 绿叶


【引用本文】


王芊佳(编译).全球范围内已有573种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指标,但缺乏统一标准、难以通用.海洋与湿地.2025-02-03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前瞻

Mainstreaming OceanWetlands


雨后 ©摄影:Linda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

【参考资料来源】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must act to standardise core metrics if we are to halt biodiversity loss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例如在北大西洋,因开放式螺旋桨撞击带来的鲸豚死亡比比皆是;如在卡塔尔海域,有超过50%的鲸鲨身上都有明显的螺旋桨伤痕。这显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沿海发现因被螺旋桨打死的海洋动物不在少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