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和姐姐相互对视了几眼,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要她不想说,我们再问也没有结果的,我和姐姐约好了,正月初六那天10点准时到家。
文/青春 素材/程冬梅
用第一人称写故事,素材来源于生活,部分情节虚构处理,请理性阅读。
大年初二,是走娘家的日子。我和姐姐都去了母亲家,给79岁的老母亲拜年。
吃完饭临走的时候,母亲把我们送到大门口,她煞有介事地说:“你们到初五那天还得回来。”
我和姐姐都一愣,问母亲初五有什么事,今天不能说吗?
母亲摇摇头,神色凝重地说:“既然让你们回来,就是有要紧事,等你们回来就知道了。”
我和姐姐相互对视了几眼,我们知道母亲的脾气,只要她不想说,我们再问也没有结果的,我和姐姐约好了,正月初六那天10点准时到家。
我的娘家在一个小村子里,村庄紧靠一条柏油马路。
冬天的村庄是寂寞而又安静的。枯树枝在北风中摇晃着,一堆一堆的玉米秸秆堆放在院墙外。
太阳出来了,偶尔会有几个年迈的老人靠着玉米秸秆,悠闲的晒着太阳。
我父亲有兄弟6个,6个家庭开枝散叶,我们老程家人丁兴旺。
奶奶活着的时候,我们这些孙辈经常去咱奶奶家,奶奶会从梁头上挂的一个小箢子里拿出一个苹果,切成好几半,每人分给我们一些小块吃。
偶尔奶奶还会从箢子里拿出饼干分给我们每人一半,在那个年代里,水果和点心对农村孩子来说,那就是奢侈品。
父亲是大哥,他过早的帮家里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那时候在农村打墙盖屋是艰巨的工程,提前好几年要备齐木料和盖房顶用的高粱秸秆,还得用独轮车从地里推黄土打墙。
我们家住的三间土房子,是父亲燕子衔泥一般盖起来的。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农村娶媳妇虽然不像现在一样花钱多,可是订亲、送催妆、结婚那天的酒席也是一样不能少的。
当年父亲把母亲娶进家门,却一分钱没花。
父亲和母亲的结合真的是千里有缘一线牵,有一年我们这里来了一个外地的补锅匠,补锅匠还带着他俊俏的闺女,补锅匠叮叮当当地修锅,他女儿就打下手。
我们村子比较大,是杂姓庄子,有3000多口人,他们爷俩在我们村子一待就是好多天。
白天爷俩在村子里走街串巷的吆喝着:“补锅喽,补锅喽。”
他们夜里就租住在村东头一户人家。
补锅的生意不错,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差,谁家的锅漏水了,或者舀子掉了把,大家都不舍得扔掉,花钱买多浪费呀。
补锅匠爷俩心灵手巧,很快就能修好。
那天奶奶去补锅的时候,就听到补锅匠用外地口音小声对女儿说:“闺女啊,这些日子咱爷俩要是别租房子的话,腰包也能鼓起来呢。”
奶奶是个热心肠、仁慈的老人,她一听马上对补锅匠说:“大兄弟呀,俺家西厢房还闲着呢,你去我们家西厢房住吧,让闺女和我住一间,我们家一分钱都不要,出门在外不容易,住个10天半月的,房子又少不了,你们也背不走,要啥钱?”
补锅匠一听高兴地说:“大嫂,真的吗?那可太好了。”
姑娘在一边羞涩一笑,赶紧谢过了奶奶。他们给奶奶补锅,一分钱没有收。
到了晚上奶奶熬了一锅菜叶子咸糊豆,招待爷俩。我爷爷还拿出一壶老酒,和补锅匠喝起来。
奶奶让父亲偷偷煮了一个鸡蛋塞给姑娘吃,别让我那几个叔叔看见,他们可都是馋鬼。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鸡蛋是不舍得吃的,得拿到集市上去卖了买油买盐。
就这一个鸡蛋,让姑娘红了眼眶,她从小没娘,她一下子觉得有人疼了。
我父亲是当时是一个相貌堂堂的青年,个子1米8多。
两个年轻人渐渐熟络了起来,两颗心慢慢靠近,补锅匠也看出眉目了,他欣然同意,就这样,补锅匠成了我的姥爷。
父亲结婚半年时,爷爷得了一场大病走了,奶奶的眼泪再也没有断过。五个儿子没有成家立业,奶奶能不愁吗?
母亲安慰奶奶说:“娘,别难过,有我们呢。”
母亲心地善良,她和父亲一起给二叔三叔盖的房子,娶的媳妇。
后来姥爷回村把老房子卖了,把钱全部交给了母亲补贴家用。平时姥爷补锅挣的钱也都给了我们家。
那些年我们靠着姥爷的接济,日子才勉强过得去,我二叔三叔盖房子的时候也用了姥爷不少钱。
奶奶活着的时候经常红着眼眶对姥爷说:“大兄弟呀,我们沾你的光了。”
四叔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当父亲操持着要给他盖房子的时候,倔强的四叔把脖子一梗说:“哥,你别整天为这个操心为那个操心了,你看你和嫂子过的啥日子?我嫂子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你们也有三个孩子,你们该为自己想想了,我可不用你盖房子。”
第2天四叔不见了,他悄悄的跟着村里的建筑队外出打工了。
四叔到了年底回来了,他竟然给母亲买了一件蓝色带花的棉袄,给父亲买了一双靰鞡鞋。
可把母亲高兴坏了,母亲穿在身上比试了一下,大小肥瘦正合适呢,还特别洋气。
母亲拿出钱要给四叔,母亲说:“老四呀,你房子都还没盖,你怎么能乱花钱给嫂子买衣服呢?”
四叔说:“嫂子,你这样不就见外了吗?自从你嫁进我们这个家门,哪样不是你和大哥操心的?现在我能挣钱了,我就想让你和大哥过的好点呢。”
四叔的一番话说的母亲泪水涟涟,当晚她就和父亲合计着,来年赶紧帮四叔把房子盖起来。
第二年开春,四叔又要跟着建筑队外出打工的时候,母亲一把拉住了他,母亲说:“老四,今年你不能出去了,咱要盖房子。”
四叔一愣说:“嫂子,我还没攒够房子的钱呢,我再干一年就差不多了。”
母亲说:“你不用管了,你有多少钱就添上多少钱,剩下的我和你哥来兜底。”
几个月后,三间房子盖好了,看着父亲累得胡子拉碴的,四叔拉着父亲哽咽了。
四叔开始在建筑工地上干小工,后来慢慢成了泥瓦匠,能拿大工的工钱了。
那些年四叔没少帮我们这几家,有一年我父亲想买个手扶拖拉机耕地,可是家里钱不够,不知道谁告诉了四叔,他一下子给我们寄来了800块钱。
那年秋天二叔摔着了腿,正好四叔回来种麦子,他把准备买肥料的钱都给了二叔治病。
有一年五叔承包村里的鱼塘,到了年底要雇人开塘挖藕逮鱼了。
五叔合计了一下,除去人工费,也挣不到几个钱了,父亲知道了以后,把那几个叔叔都召集在一起说:“老五家要挖藕了,咱兄弟几个都去帮忙吧,别让他花钱雇人了。”
四叔刚刚从外地回来,他二话不说,放下行李就去池塘帮着挖藕捉鱼。
后来我们才知道,四叔当天得了重感冒,四婶让他在家歇一天,再去帮着五叔干活,可是四叔摇摇头说:“咱大哥年龄那么大了,都在那里帮忙,我怎么好意思在家里偷懒呢?”
我奶奶83岁去世的,奶奶是脑溢血,住院20天,兄弟几个轮流照顾,可是四叔却没离开病房一步。
奶奶的葬礼花了38000块钱,主事的三大爷要把账给六家分开。四说却说:“我手里稍微宽裕一点,我出两万,让我哥和我弟出剩下的18000。这是我为我娘最后一次花钱了,多出点不要紧。”
四叔就是这样的人,他总想为这个大家庭多付出一些。
奶奶葬礼结束后,父亲眼含热泪说:“咱爹走得早,如今咱娘也走了,咱兄弟六个要齐整整的,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咱把咱这个大家庭经营好,不能让别人看笑话。”
我们家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了,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学。姐姐在市里工作,我在县城上班。
我弟弟没考上学,可是他学了驾驶技术,自己买了大车,天南海北的跑运输,他也在城里买了房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
可是让人遗憾的是,2015年我父亲心梗猝然离世,给我们造成了深深的伤痛。
父亲走了,母亲一个人孤零零的住在村子里。多亏了我那几个叔叔和婶子,尤其是四叔一家,对我们帮助最大。
四叔已经不外出打工了,他在村里种菜园。
父亲去世的那半年,四叔四婶一直住在我们家,陪伴着母亲。四婶有一手好厨艺,她每天一日三餐做可口的饭菜给母亲吃,帮母亲说话解闷。
四叔我经常安慰母亲说:“大嫂,这些年你和大哥就像父母一样对待弟兄们。如今大哥不在了,你放心,我会帮你把这个家撑起来,你啥都不用愁,啥也不用干,以后就等着享福吧。”
四叔的话让母亲潸然泪下。
在四叔四婶的安慰和帮助下,母亲才渐渐走出了失去父亲的悲伤。
我们每次回娘家,四叔和四婶就像对待自己的闺女一样,四叔说:“侄女啊,我家只有两个儿子,没有闺女,我就把你们当成闺女了。”
四叔把菜园里最新鲜的青菜拔回来,让我们捎回城里里吃,四婶把自己家的土鸡蛋送给我们。
我们家里吃的米面油,都是四叔四婶送给我们的。
去年冬天,我工作忙回去的比较少,我见过两次四叔,我发现他脸色灰暗,比较瘦弱,我问他是不是不舒服?
四叔说:“啥事都没有,放心吧,我能吃能睡,可能这段时间菜园上的活累。”
当天四叔还送给了我一大捆莴苣,还有半袋黄瓜。
转眼间来到年关,腊月26那天,我和姐姐回娘家送年,我们专门去了几个叔叔家。
去四叔家送年临走的时候,四叔安慰我们说:“你俩放心就是,到过年那天,我和你四婶去陪大嫂过年。”
我和姐姐无限感慨,我对姐姐说:“这些年多亏了咱四叔和四婶,父亲不在了,弟弟又忙,四叔和四婶帮我们撑起了这个家,咱才能安心工作。”
正月初二是走娘家的日子,这一整天我就看着母亲心事重重的样子,问她有啥心思,她也不说。母亲就是这样的脾气,心里能装事,如果她不想说的事,谁都问不出来,我们也已经习惯了。
吃完饭我们要回城了,我和姐姐刚走到大门口,母亲突然追上来,小声说:“闺女啊,你们到初六那天,务必得回来。”
我说:“妈,有啥事现在不能说吗?”
母亲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到那天回来就知道了,早说了也没用。”
昨天早晨十点我俩就准时到家了。
母亲说:“今天咱得多做菜,我把年货都找出来了,等会你那些叔和婶子都来。”
我一听高兴地说:“妈,今天咱家大聚会呀。”
母亲点点头说:“对,你那些堂弟堂妹也都来,我挨个下通知了,一个都不能少。”
很快,我那几个叔叔和婶子陆陆续续的都来了,大家一起帮忙做饭,婶子们在锅屋里炒菜,几个叔叔在在屋里喝茶,大家其乐融融。
我们做好了两桌酒席,年轻的坐一桌,年纪大的坐一桌。
酒过三巡,这时母亲说:“大家先把筷子放一放,我要说个重要的事。”
我们都一愣,不知道母亲要说啥。
这时母亲缓缓地说:“今天我把大家都请来,年后咱这个大家庭得聚一聚。两个闺女帮我置办了很多年货,我也吃不了,你们来帮忙吃了,我心里高兴,比我自己吃了都好呢。”
“咱这个大家庭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和睦之家,以后只要我活着,每年初六就在我们家团聚,因为初二的时候你们的这些晚辈要回娘家,初六聚聚最合适。”
母亲说到这里,突然停了停,她瞅了瞅四叔说:“老四,这些年,我们这几家没少受你的接济。在座的这些人,谁没得到老四的帮助?”
母亲这一说,大家都叽叽喳喳议论起来,纷纷说起这些年四叔对他们的帮助。
四叔连忙说:“嫂子,你说这些干嘛?有钱难买一母生,咱都是亲人,帮忙应该,不值一提。”
母亲清了清嗓子继续说:“今天我要说个大事,老四的身体出毛病了,年前一进腊月的时候查出来了肺癌,弟媳妇偷偷告诉我的,老四不让大家知道。”
“县医院的医生建议他去大医院做手术,成功率更高,可是老四手里的钱不宽裕,就迟迟没有去住院。一个人帮十个人难,可是十个人帮一个人却容易,咱这次得好好帮帮老四。”
“那时候我老伴得的是急症,神仙都救不回来。现在老四得了重病,但是咱有机会救他。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老伴不在了,我得把咱这个家大家庭担起来,不能让一个人掉队。”
四叔竟然得了肺癌?我们大吃一惊,怪不得他年前的时候脸色就特别差,我们都非常难过。
母亲上过夜校,读书看报不成问题,说起话来,让人心服口服。
这时,母亲从兜里掏出了一个布包,那是一块手绢,她缓缓地摊开手绢,里面有一沓钱。
母亲说:“老四呀,这些年,嫂子手里也没攒下多少钱,这是30000块钱,你拿着吧,等着住院做手术用的。”
四叔一听,腾地站起来,把钱塞给母亲说:“嫂子,大过年的你你给大家说这些干嘛?大家心情都好好的,让你一说你看大家都难过了吧?这些钱我一分都不能用,这是你的养老钱。”
母亲眼里有了泪水,她抹了一把眼泪,把那沓钱塞到了四叔的口袋里说:“你今天要是不拿着这些钱,以后你就别认我这个嫂子,别进这个家门了。”
四叔性格耿直,把钱摸出来放在桌子上,他哭着说:“嫂子,我可不忍心拖累大家。我正想办法筹钱治病,你这些钱我一分都不能要,谁的钱我也不要。”
说到这里,四叔饭也不吃了,他拔腿就走。
母亲对我们说:“老四遇到难事了,咱不帮他谁帮他?你们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钱的就多帮一点,没钱的就少帮一点,尽尽心吧。”
母亲是一个快80岁的老人了,她率先拿出了三万养老钱,母亲这样做了,我们能无动于衷吗?
我和姐姐商量了一下,我俩当场每人给四婶转了两万块钱,弟弟给了一万,很快,我那几个叔叔和堂弟堂妹一共凑了四万块钱。
很快姐姐请她一个同学帮忙,联系好了医生,今天四叔就去市里住院,等着做手术。
我们相信有我们的爱心和帮助,四叔一定会手术成功,慢慢好起来的。
我们这个大家庭在母亲的带领下,一定会越来越好。
众人拾柴火焰高,家和万事兴,当亲人有难处的时候,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用第一人称写故事,部分情节虚构处理,请注意甄别。
来源:致昨日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