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生前说弟不孝 我替弟还债23万整理账本发现张欠条 是爹写的!

B站影视 2025-02-04 06:47 3

摘要: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不孝子女让老人寒了心?其实,有些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总有不孝子女让老人寒了心?其实,有些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我叫王建国,今年45岁,在县城开了家小超市。说起我这一生,最对不起的就是我那个弟弟王小明。从小我就被大伯王长富带大,亲生父亲在我3岁时去世了。大伯待我,比对自己的儿子小明还要好。

记得那是去年冬天,大伯突然查出肝癌晚期。我接到电话赶到医院时,大伯已经说不出话了。县医院的病房里弥漫着浓重的消毒水味道,走廊上挤满了打点滴的病人。

进了病房,大伯躺在床上,脸色蜡黄,身上插满了管子。看到我来了,他挣扎着想坐起来。我赶紧上前扶住他:“大伯,您别动。”

大伯拉着我的手,声音很轻:“建国啊,大伯对不住你……”

我眼圈一下就红了。这些年,要不是大伯把我当亲儿子养,我可能早就流落街头了。3岁那年我爹出事后,是大伯二话不说就把我接到家里,和小明一起养大。

“大伯,您别说这种话。”

大伯摇摇头,眼里噙着泪:“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弟弟小明。这孩子啊,欠了高利贷23万不还,整天躲着不敢回家。建国,你要答应我,别不管你弟弟……”

我握紧大伯的手:“大伯您放心,小明的事就是我的事。”

大伯这才露出一丝笑容,慢慢闭上了眼睛。三天后,大伯走了。

葬礼那天,小明都没来。我打他电话,总是提示关机。大伯母哭得死去活来,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没过几天,债主就找上门来了。一个膀大腰圆的男人,手臂上纹着青龙,嘴里叼着根牙签,盯着我说:“王建国是吧?你弟弟王小明欠我23万,现在利滚利都35万了,什么时候还?”

我心里一惊:“怎么又多了12万?”

那人冷笑:“你不会算账?一分利是两分,两分利是四分,这都半年了,利息不得翻几倍?”

我知道这是高利贷,可大伯刚走,我不想节外生枝。咬咬牙说:“您给我点时间,我想办法。”

回到家,妻子张红不干了:“你是不是疯了?那是高利贷啊!小明自己欠的债凭什么要你还?他人呢?躲起来享福去了?”

我叹口气:“大伯临终前托付我照顾小明,这个钱,我必须还。”

张红气得直跺脚:“你傻啊?咱们这个小超市一年能赚多少?家里还有个上高中的儿子要养,你哪来这么多钱?”

我知道她说得对。这些年,县城里开了不少大超市,我这小店生意越来越难做。但大伯的话我不能不管,只能想办法周转。

先是把存折里的10万取出来,又跟几个亲戚朋友借了8万。还差5万,我只好把店里的货架和冰柜卖了,换了些现钱。

这下可把张红惹火了,指着我鼻子骂:“王建国,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卖了货架和冰柜,这店还怎么开?”

我无力地坐在凳子上:“先还债要紧,等还完了再想办法……” 就在这时,我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县里开典当行的李老板,说有人拿我大伯的房产证想典当借钱。我一听就急了,赶紧骑上电动车就往典当行赶。

到了典当行,果然看见大伯母站在柜台前,手里拿着一沓文件。看见我来了,她眼圈一红,转身就要走。

“大伯母,您等等。”我拦住她,“您怎么想到要典当房子?”

大伯母抹着眼泪:“建国啊,这些年你为小明的事已经操心够多了。这23万是我们家的事,怎么能让你还?”

我心里一酸,赶紧把大伯母拉到旁边坐下:“大伯母,您别这样。小明是我弟弟,这钱我来想办法。”

从典当行出来,我决定去整理下大伯的遗物,看看能不能找到小明的线索。大伯的房间里,一个上了锁的铁皮箱子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箱子平时都放在床底下,大伯从不让人动。箱子上落了厚厚的灰,显然很久没人碰过。我找来工具,好不容易才撬开锁。

箱子里全是账本和借条,整整齐齐地摞着。翻到最后一页,一张发黄的借条让我愣住了。23万元的借款,落款人竟然是我的亲生父亲王德忠!

借条是1998年写的,那时我才18岁。借条上写着:“今向长富借款23万元,用于建材生意周转,承诺一年内还清,若有不测,由儿子王建国承担。”

我手里的借条不停颤抖。原来这笔债,竟是我父亲留下的。这些年,大伯一直瞒着我,把债务算在小明头上。

我翻遍所有账本,终于在一本日记里找到了真相。原来1998年,我父亲和大伯合伙做建材生意。大伯把所有积蓄都投了进去,可生意刚起步,我父亲就出了意外。

大伯不忍心让我知道这些,一直默默替我父亲还债。这笔钱本该是我的责任,却让小明背了这么多年骂名。

我拿着借条去找大伯母,她终于说出了实情。原来小明早就知道这件事,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还债。那23万,他已经还了15万,剩下的8万实在周转不开,才去借了高利贷。

原来这些年,我一直误会了小明。他不是不孝,而是在默默承担着不属于他的责任。想到这里,我心里难受得不行。

拿着借条,我来到镇上的老宅。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如今已经破败不堪。院子里杂草丛生,墙上爬满了青苔。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满屋子的灰尘扑面而来。

在父亲的老房间里,我找到了一个生锈的铁盒。盒子里有一沓发黄的照片,是父亲和大伯的合影。照片背面写着:“1998年2月,德忠兄弟开业留念。”

照片里,父亲和大伯站在一家建材店门口,笑得那么开心。谁能想到,这竟是父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

我抱着铁盒,泪如雨下。原来这些年,大伯一直在替我们父子承担着这份责任。而小明,也在替父亲还债。这个家,究竟有多少说不出的辛酸?

就在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我回头一看,是小明站在门口。他比上次见面又瘦了,脸色蜡黄,满是疲惫。

“哥……”小明叫了一声,声音哽咽。

我快步上前,紧紧抱住他:“对不起,这些年我误会你了……”

小明摇摇头:“爸临走前托付大伯照顾你。这些年,大伯为了不让你伤心,把所有压力都扛在自己身上。我知道这些,所以一直在外打工还债。” “当年的事我都知道。”小明红着眼圈说,“那年爸和大伯合伙开了建材店,生意刚有起色,爸就在送货途中出了车祸。大伯为了不让你知道这些,把所有债务都扛了下来。”

我擦擦眼泪:“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实情?”

小明苦笑:“大伯说,你从小就没见过爸,好不容易走出阴影,不能再让你伤心。这些年,我在外面打工,好不容易还了15万。剩下的8万实在凑不齐,才去借了高利贷……”

听到这里,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揪住。原来这些年,弟弟一直默默无闻地还着父亲的债,而我却还骂他不孝。

“现在怎么办?那高利贷已经滚到35万了。”

小明咬咬牙:“我在深圳有套小房子,是这几年攒下的。本来想留着结婚用,现在只能卖了。”

我拦住他:“不行,那是你的积蓄。这债,我来还。”

“哥,这是咱爸的债,我不能让你一个人扛。”

正说着,门外传来脚步声。大伯母拄着拐杖走了进来。

看到我们俩,大伯母红了眼眶:“你们兄弟俩能和好,你大伯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了。”

“大伯母,这些年苦了您了。”我上前扶住她。

大伯母摆摆手:“建国,你大伯临走前有句话没来得及告诉你。他说,这些年把这件事瞒着你,是他做得不对。他怕你知道真相后会自责,所以一直没敢说。”

我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大伯对我们兄弟太好了……”

第二天,我去找了当年父亲的合伙人张叔。张叔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记忆还很清晰。

“你爸是个实在人啊。”张叔抽着烟说,“那年和你大伯开建材店,生意刚有点起色。有天送货途中遇到一对母女被车撞了,你爸为了救人,自己却……”

原来父亲不仅是意外,还是为救人而牺牲的。这个真相,大伯一直瞒着我。

从张叔家回来,我立刻去找了债主,把借条和真相都告诉他。那人听完后沉默了许久,最后说:“行,看在你父亲是为救人才出事的份上,利息我免了,你还23万本金就行。”

当天,我就把店里的积蓄取了出来,小明卖了深圳的房子,我们兄弟俩一起还清了这笔债。

事情了结后,我和小明去给大伯上坟。看着墓碑上大伯的照片,我们兄弟俩跪在地上痛哭。

“大伯,您的恩情,我们这辈子都报答不完……”

从此以后,我和小明时常去看望大伯母。小明也回到县城,在我的超市帮忙。我们兄弟俩同心协力,生意渐渐有了起色。

那些发黄的照片和借条,我一直珍藏在家里。每次看到它们,就想起大伯的良苦用心。这个世界上,有些恩情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那么大家认为,在这个故事里,到底谁是不孝子?表面上的不孝,是否另有隐情?有人说,中国式家庭的矛盾,往往是上一代的恩怨,造成下一代的纠葛。可我想说,真相虽然重要,但理解和宽容,才是化解矛盾的关键。

来源:猛猛向前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