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待老人,你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这句话,在我们县城听了太多遍,但生活中的真相往往比这句话更加复杂。
“对待老人,你的付出一定会得到回报。”这句话,在我们县城听了太多遍,但生活中的真相往往比这句话更加复杂。
我是李建国,今年55岁,在江南小县城开了家小诊所。一年前的那个雨天,王秀英拄着拐杖,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诊所时,我就知道这个故事该讲给大家听听了。
1987年,我刚从卫校毕业分到王家村卫生所。那时候的王家村还是个穷乡僻壤,一条盘山公路蜿蜒着通向县城。王家三姐妹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模样俊俏,大姐王秀英待人和气,二姐王秀芳能说会道,最小的王秀梅性格活泼。
王家的变故来得突然。1995年春天,王父突发心梗,送到县医院时已经回天乏术。那时候,大姐刚结婚两年,二姐在县城开了间小超市,小妹考上了省城的大专。
王母半年后突发中风,从此瘫痪在床。分家时,二姐分到了最好的一间两层小楼和门面房,小妹分了一笔钱,大姐留下老屋,还有照顾瘫痪母亲的重担。
“建国大夫,我这肝不太好,开点药吧。”王秀英总是这样轻描淡写。她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先伺候母亲梳洗、吃药,然后做早饭,喂母亲吃完,再去地里干活。
我去她家出诊时,常看见王母躺在那张老式木板床上,床边放着一个半旧的痰盂,墙上挂着一串佛珠。王秀英说那是母亲最爱的物件,每天都要帮母亲数几遍。
“秀英啊,你这样下去可不行。”村里老人们都劝她,“你那个二妹在县城,小妹在省城,家里又不是没钱,干嘛要你一个人受这罪?”
王秀英只是笑笑:“爹走的时候说了,照顾好妈就是最大的孝道。”
日子就这样过了十五年。王秀芳的超市越开越大,开了连锁店。王秀梅在省城安了家,听说嫁了个干部。只有王秀英,除了照顾母亲,就是在自家的几亩薄田里来回奔波。
去年夏天,王秀英的肝病加重,我建议她去县医院住院。她摇摇头:“家里还有老人,哪能住院?”
就在那个时候,消息传来,王秀芳卖掉了县城的房子,要回村里住。这个消息在村里炸开了锅。
“这个王秀芳,当年分了最好的房子,现在怎么想起回来了?”
“听说带了个律师,莫不是为了分家产?”
“那个老太太怕是挺不了多久了,这是盯上了那几亩地?”
王秀芳确实带着个律师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个旧皮包。她站在村口的榕树下,看着远处的老屋出神。
那天晚上,我在诊所收拾药品,听见外面吵闹声。原来是王家姐妹在争执。
“妈这样,应该送养老院,那里有专业护理。”王秀芳的声音。
“你懂什么?妈这样的情况,谁照顾得了?”王秀英难得发火。
第二天一早,那个律师拿出了一份泛黄的公证书。那是王父临终前立下的,上面写着:“老屋和田地归大女儿王秀英所有。”
村里人议论纷纷,都说这是王父早就看出了大女儿的孝心。可谁也没想到,王秀芳看完公证书后,突然跪在了姐姐面前。
“姐,这些年,我一直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直到去年查出了胃癌,做手术的时候,想起了爹临终前对我说的话。”
原来,王父临终前把王秀芳叫到病床前:“你姐姐性子实在,让她照顾你妈,我放心。但你要记住,有一天等你明白了,就回来帮她。”
王秀芳卖掉房子,是为了专心回来照顾母亲。那份公证书,是她找律师帮忙找到的,为的是让姐姐安心养病。
“姐,你先去医院住着,这里有我。”王秀芳扶起王秀英。
就在这时,一辆出租车停在村口,王秀梅提着行李走了进来。原来,二姐早就联系了她。
三姐妹在母亲床前重聚。王母艰难地转过头,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爹,你看到了吗?”王秀英靠在病床上,看着窗外的月光,喃喃自语。
王秀芳每天变着花样给母亲做饭,王秀梅把省城的工作辞了,准备在县城重新找份工作。
现在,王秀英的肝病已经好多了,三姐妹轮流照顾母亲。村里人说,王家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是需要时间去理解。
那份公证书,王秀英一直挂在客厅的墙上。每次看到它,我就在想,这世间的情义,或许就是这样,需要用时间去浇灌,用心去体会。
可有个问题,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当年王父要给二女儿分最好的房产,却又在公证书里把老屋和田地给了大女儿?这背后,或许还有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来源:猛猛向前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