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透过瑞士日内瓦飞往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航班舷窗俯瞰,阿尔卑斯山脉绵延不尽,云海和积雪反射太阳的光芒,映照在舷窗玻璃上。春节时分,我在欧洲这个集聚了数十个国家的大陆做速览式旅行。
新华社日内瓦2月3日电题:在欧洲,遇见春节
新华社记者王其冰
透过瑞士日内瓦飞往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航班舷窗俯瞰,阿尔卑斯山脉绵延不尽,云海和积雪反射太阳的光芒,映照在舷窗玻璃上。春节时分,我在欧洲这个集聚了数十个国家的大陆做速览式旅行。
从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大地的寒冷与阴暗被缓缓驱散,白昼渐长,大自然重现生长繁荣景象。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颂歌》里写道:春天吐出芬芳气息,再次吹拂着我们,时间就这样循环往复。同样,“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是中国千家万户春联上的常见用语。
在布达佩斯,匈牙利汉学家埃丽卡告诉我,在匈牙利人眼里,提到中国春节,便会联想起月亮,因为月亮是一种中国文化的意象。埃丽卡的丈夫、作家余泽民补充说,匈牙利人将月亮与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主要还是受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20世纪初,匈牙利文豪科斯托拉尼·德热翻译的唐诗在当地影响很大,匈牙利作家马洛伊·山多尔对此评价说,他“透过诗歌看见了中国的月亮”。
余泽民长年旅居匈牙利,是匈牙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凯尔泰斯·伊姆雷的朋友和其部分作品的中文译者。他说,自己是慢慢才体会到中国文化在欧洲的魅力,“当你和自己的文化存在一定的距离之后,才有了这种回望的凝视”。
强烈触动余泽民这种“回望的凝视”的时机恰好出现在春节。1999年春节期间,匈牙利首位获得布克国际文学奖的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在自己45岁生日那天请朋友到家里聚会,余泽民在受邀者之列。聚会中,克拉斯诺霍尔卡伊从书架上抽出汉学家艾之迪(埃切迪·伊尔迪科)撰写的《中国传统节日》一书,为在场者朗读了其中有关春节的段落。随后,克拉斯诺霍尔卡伊还找出他收藏的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宇宙锋》京剧唱段磁带,播放给来客听。
二十多年后,余泽民回忆说,看到匈牙利友人们如此郑重地“过春节”,聆听关于春节习俗的知识和中国传统戏剧,他非常受触动,由此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有了更加真切而强烈的感受。
腊月十九、二十两天(1月18日和19日),布达佩斯唐人街举办春节庙会。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各布·伊什特万等政要来到现场,发表了富有诗意的开幕演讲,赞美生肖蛇象征着智慧。
余泽民说,春节为欧洲人提供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营造气氛的民俗活动让春节具有可视性,外国人能够参与体验,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的人也可以从中“浅尝”中国文化。
我向一位足迹遍布欧洲的旅行达人请教哪些欧洲城市会有最多的春节元素,这位朋友向我推荐说,巴黎有春节花车巡游,伦敦有大型迎春庆典,都吸引过数万欧洲人观赏。接下来,他推荐了意大利。
从瑞士日内瓦乘火车向东南方向出发,沿罗讷河穿越阿尔卑斯山口,很快便能抵达意大利城市米兰。距古迹和平之门不远,是当地华人聚集的街区保罗·萨尔皮大街。每逢春节,舞龙舞狮的表演队伍从这里涌向和平之门,从照片上看,极具视觉冲击力。
今年除夕之夜的保罗·萨尔皮大街红灯高挂,灯火通明。我碰到一个欧洲人组成的旅游团在导游带领下到此打卡,观察当地华人怎样过年。一位女士举起手机,向悬挂在街道半空的大红灯笼不停拍摄。在一家甜品店门口,3名华人少年告诉我,2月2日这里会有最热闹的舞龙舞狮,“你一定要来看”。
正月初一。蓝色晴空下,一个身着汉服的女孩在该街区的一个路口拉起二胡,人们聚拢过来聆听并举起手机拍摄。
傍晚,从米兰开出的火车停在瑞士布里格,我在此转车,仰头望见雪山与夕阳相互映照,身边一个女孩停下匆匆脚步,举起手机把这美丽瞬间记录下来。我坐上返回日内瓦的火车,一边在手机上与各方朋友表达新春祝福,一边思念不在身边的亲人。此时此刻,如同晤面,如迎春风。(完)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