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州区娘娘坝镇因地制宜制定了“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全面整治、长效监管”的工作思路,推动撂荒地整治。在娘娘坝镇小南峪村,120亩复耕土地已完成耕种,昔日荒芜的土地经村民整修改造成连片良田。
春耕以来,秦州区田间地头生机勃发,通过撂荒地整治与特色产业培育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耕地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撂荒地重焕生机
秦州区娘娘坝镇因地制宜制定了“摸清底数、分类施策、全面整治、长效监管”的工作思路,推动撂荒地整治。在娘娘坝镇小南峪村,120亩复耕土地已完成耕种,昔日荒芜的土地经村民整修改造成连片良田。
育苗基地(资料图)。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小军介绍:“我们通过‘党支部牵头+农户参与’模式,将撂荒地集中整治后,统一规划种植粮油作物,以增加村集体收入,并带动当地农户务工增收。今年在这个区域种植春油菜、花芸豆和中药材冬花等作物。”
相邻的庙川村负责人闫强留说:“按照镇上的安排,村上组织机械、人员对耕地流失图斑进行了集中复耕,我们种植了油菜。”如今,庙川村撂荒地已完成平整,村民们正在播种油菜籽,300多亩沉睡多年的荒地重获生机。
据娘娘坝镇副镇长田洪平介绍,该镇2024年完成耕地流出整改1652.81亩,今年春播1101.8亩。田洪平表示:“去年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完成整改任务。今年利用谷雨前后的时间,对未完成种植的地块进行了春耕播种,现已全部完成。”通过集中整治、统一规划,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为村集体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从“荒地”到“宝地”,从“闲置”到“盘活”,娘娘坝镇通过撂荒地整治和土地流转整改,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闲置问题,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苹果花开富民路
秦州区中梁镇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打造品牌效应,推动苹果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目前全镇果品种植面积达4.3万亩,苹果占3.2万亩,其中花牛苹果达2.4万亩,亩均产量约5000斤,年产值达2.5亿元。
在中梁镇三湾村的花牛苹果基地里,果农何文彪正组织工人疏花。他说:“今年我种了12亩果园,全部采用标准化管理,疏花后还要进行病虫害防治。目前雇了4个工人帮忙,后续看进度可能还要加大投入。”通过雇佣当地农户务工,何文彪的果园不仅实现自身增收,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皂郊镇丰缘合作社的千亩果园里,100余名村民正在进行疏果作业。“通过两轮疏花疏果,每亩保留1.5万个优质果。”技术员张爱国介绍,疏花疏果是苹果花期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去除多余花果、集中养分,可显著提高果品质量和商品率。当前果园已进入盛果期,预计亩产可达6000斤。
从“一颗苹果”到“一个产业”,再到“一条富路”,秦州区正以苹果产业为纽带,绘就“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科技育苗强根基
秦州区充分发挥育苗产业“周期短、见效快、需求大、前景广”的优势,通过科技赋能、设施农业升级和精细化管理,推动蔬菜育苗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杨家寺现代农业产业园,金土地合作社的6300万株辣椒苗长势喜人。“我们选用航椒4号、天椒24号等高产品种,产量大、香度好,市场认可度高。”负责人何甲奇表示,合作社今年育苗量较去年增加50%,除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往徽县、西和等地。为提升育苗水平,该社引进水、肥、遮阴、保温一体化设备,从种源筛选到田间管理层层把关。
牡丹镇绿园合作社的育苗基地里,20万株豇豆苗刚完成移栽。“采用滴灌技术精准调控水肥,省人工、省水、省肥。”负责人吴保军介绍,今年培育的260万株辣椒苗、40万株黄瓜苗已陆续交付农户。工人们每日监测大棚温湿度,做好通风、除草、浇灌等精细化管理,确保苗质过硬。凭借过硬技术,合作社种苗订单覆盖种植基地及散户,年育苗量持续增长。
苹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资料图)。
育苗产业的兴旺带动了农民多元增收。金土地合作社雇佣当地农户进行培土、施肥等田间作业,绿园合作社提供20余个固定岗位。“去年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后,我们引导群众扩大辣椒、西红柿种植,延伸增收链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副主任曹晨彤表示。如今,从科技育苗到规模种植,再到市场销售,设施农业与消费需求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据秦州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以来该区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持续做好撂荒地整治动态清零,整改耕地流出2.79万亩,打造万亩粮油示范片带6个、千亩示范点50个,完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2万亩。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同步发展特色林果、设施蔬菜、中药材等富民产业,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17万亩,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通讯员 刘可)
来源:秦州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