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惠耳听力助听器(江北隆鑫店)分享:如何挑选助听器?老人戴上助听器后一般需要多久的适应时间?

B站影视 2025-02-03 10:09 3

摘要:2021年11月9日,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我国有15.84%的人,即2.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中度以上听力障碍的人占到总人口的5.17%,即7200万人。听力障碍患者以老年


一、我国老年群体听力障碍现状

2021年11月9日,中国听力医学发展基金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我国有15.84%的人,即2.2亿人患有不同程度听力损失,中度以上听力障碍的人占到总人口的5.17%,即7200万人。听力障碍患者以老年人为主,60岁以上老人在全部听力障碍患者中占55.31%。伴随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听力障碍总现患率还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

二、现有医疗技术针对听力障碍治疗的局限性

《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指出,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总体上,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51.61%),其次为原因不明(13.61%)、中耳炎(11.80%)、全身性疾病(4.83%)等。男性原因不明、中耳炎、药物中毒等类听力残疾发生率高于女性,全身性疾病导致听力残疾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此外,老年性耳聋、传染性疾病等病因导致的听力残疾无显著性别差异。

现代医学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一些因为疾病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但是对于一些非疾病因素导致的听力障碍并没有太好的治疗方法,这个时候就不得不依靠外物,比如说助听器。

《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有听力损失且不使用助听器的人可能会比没有听力损失的人有更高的痴呆风险。不过,使用助听器可能会将这种风险降低到与没有听力损失的人相同的水平。“痴呆症和听力损失是老年人中的常见病。“柳叶刀重大报告:“关于痴呆的预防、干预和照护”2020年报告指出,听力损失可能与全球范围内大约8%的痴呆症病例有关[1]。

三、作为听力障碍重大辅助助听器的发展现状

助听器及辅听装置可帮助听力减退者改善听力、提高言语交往能力。现阶段国产助听器的技术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明显代际差距。我国虽然有全球最大的潜在助听器验配需求,但健康意识与心理动机、产品档次与价位、验配服务水平、适老化设计、社会与家庭支持等多种原因导致目前国人助听器的使用率偏低。

1、助听器的技术发展现状

助听器是一种帮助听力减退者改善听力、提高言语交往能力的扩音装置。适用于平均听力≥40dB HL,药物、手术等治疗不能改善的不可逆听力损失。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助听器采用模拟放大及可编程技术,技术含量低,目前已很少见;1995年后进入了全数字助听器时代,运行不断升级的数字信号处理芯片,融入了多频带、非线性放大、语音增强、智能降噪、声反馈截除等先进技术,几大国际知名品牌在该领域保持技术领先地位;2015年后,助听器借助互联网、蓝牙通讯、人工智能等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嘈杂环境中的言语识别能力,而且逐渐演变为智能听觉可穿戴设备,适时推出了接听电话、在线音乐服务、跟踪记录身体数据等功能。

国外五大助听器产业集团占据了全球助听器市场90%的份额,拥有极大的技术壁垒。目前已有4家品牌(瑞声达、西万拓、斯达克、索诺瓦)在国内设立产品生产基地,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助听器行业发展。我国助听器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华东、华南地区助听器产业初具规模。国内知名品牌的助听器(福州丽声、科大讯飞、厦门新声、厦门欧仕达、杭州爱可声等)占据一部分国内及国外代工市场的份额;国产中端品牌采用进口的通用芯片,产品质量可靠,在价格及定制化上有优势;另有部分国产助听器企业,依靠成本及价格优势,占据着国内外普惠型助听器以及声音放大器的市场。

2、助听器验配服务现状

助听器应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和专业人员按照规范流程进行验配,包含听力诊测、咨询、调试、验证、随访确认效果5个步骤。我国多家学术机构2010年拟定了《助听器验配技术指南(草案)》 以规范助听器验配程序和要求。

我国目前的助听器验配,总体处于多头并进、竞争无序的状态,服务机构主要有以下类别。

①医院:可提供专业的、全面的不限于助听器的听力解决方案。

②残联及民政部门下辖的听语康复中心及辅具中心:依据政策落实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补贴,为残疾人提供听觉辅具服务。

③民营连锁机构:是最庞杂的助听器销售渠道,数量多、范围广,正积极向专业化服务转型。

④电商、药店等渠道:近年来新兴的助听器销售渠道。

3、国内助听器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

①公众对听障康复的认识不到位

听力损失是排名第二的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疾病,但往往被当作“衰老”的自然现象而被家人和社会忽视。听障人士与人沟通困难,多秉持寡言、回避的生活态度。听障老人的社交圈变窄,改善听力的意愿不强烈。使用过于小巧的助听器需要一段适应期来学会如何摘戴及保养,这也将部分老年人挡在了助听器门外。

②医疗系统对听力康复重视和了解程度不够

三甲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的专科化分工非常明显,社区医院多未设立耳科或听力门诊,全科医师的发展还很不普及,导致一些医师对“听力康复”的理解也有偏颇。

③残联系统的听力康复机构更偏重于学龄前听障儿童康复

听障儿童康复是我国残疾人康复事业最早起步的领域之一,成绩斐然。为应对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于2016年更名为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围绕老年听力减退的健康教育与康复服务还在积极探索中。

④配套政策不健全

助听器连锁门店或其他社会机构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2010 年拟定的 《助听器验配技术指南(草案)》,《助听器验配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中虽有对验配环境、设施、人员及助听产品的建议,但这些都并非作为强制性的要求 , 也尚未上升到国家推荐标准。

⑤昂贵的助听器难以满足听障者的消费需求

国内助听器价格昂贵,作为潜在消费主体的老年听障人士往往无法负担。但随着残疾扶助政策(由个人全费到政府补贴、医保部分支付)的利好、助听器行业内部竞争、互联网医疗对于听力康复服务的渗透、高科技公司对助听\辅听装置的涉足等趋向逐渐变为现实,传统助听器的价格会逐步降低。

⑥助听器验配师职业门槛过低

助听器验配师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 2007年设立的卫生行业特有的国家职业之一。但由于各培训机构掌握的标准不同, 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培训教材及题库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

4、助听器的主要消费人群

助听器的主要消费人群是患有听力障碍的老年群体,以及为了表达孝心为父母长辈购买助听器的年轻群体。

整体而言,助听器购买人群以30岁以上的一二线城市人群为主。

四、专业助听器的类型分类

1、耳背式助听器BTE

BTE式助听器是常见的一种功能齐全的助听器,适合所有年龄段的听力障碍患者,尤其是重度听力障碍者。维护简单方便耗材较容易得。它的优势就是电池大,寿命比较长,同时在声学上因为出声口和麦克风的距离很长,在功率很大的情况下都不容易产生啸叫。

2、RIC助听器

助听器包括一个声音控制设备和一个连接到电子设备的可调音头,这个可调音头位于耳的内部。RIC型助听器机身体积更小,外型更美观,同时兼顾了BTE出声孔跟麦克风距离比较远的优势,且在功率的放大上能做到和BTE一样的效果。但售后维护不太方便。

3、耳内式助听器ITE

是一种塞在耳中的助听器,它可以根据患者的耳道大小和形状而制成。ITE助听器包含一个麦克风、一个放大器和一个电池。根据其大小,可以适用于各种程度的听力障碍患者,优势是比较隐蔽。

五、不同听力障碍患者助听器的选择标准

任何性质的听力损失患者都可以通过助听器得到帮助,主要改善佩戴者的言语交流能力。一般来说,中度听力损失者使用助听器后效果最好。无论是婴幼儿还是成年人,当出现听力损失达到中度,并且通过药物、手术等治疗手段不能改善听力,经诊断为不可逆的听力损失时,应考虑选配助听器。

除了单耳听力下降只要双耳听力下降并且无双耳选配禁忌症,都建议双耳验配。双耳佩戴好处是提高了耳朵自身的集音、降噪、定位、平衡等融合效果,提升言语分辨能力,否则未佩戴助听器的一侧听觉会因为长期使用较少而使功能加速退化。

品牌选择应首选主流品牌,其产品技术相对成熟,售后服务也更完善。不同价位的助听器功能和功率也不同,一般来说,助听器价格的高低,也决定了它对声音处理能力、降噪能力的强弱以及佩戴舒适度的高低。

患者在选择助听器时可以结合验配师的意见,根据自身的听力损失程度、生活环境的复杂程度、适应能力的强弱、外观大小的要求和助听器各种功能的需求等等一系列因素再做决定,不一定选择最贵的助听器,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助听器。

来源:创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