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时代变迁太快,世间万物都在追逐金钱和名利。可我偏偏选择了一个月工资不到两千的乡村教师,他还患有严重的肾病。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总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时代变迁太快,世间万物都在追逐金钱和名利。可我偏偏选择了一个月工资不到两千的乡村教师,他还患有严重的肾病。
1995年的春天,我在县医院当护士。那时我28岁,正是该成家的年纪。我叫李小兰,在县医院肾内科工作。每天穿梭在病房间,看着形形色色的病人和家属,慢慢地对生死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王明德就是在那个春天住进了我们科室。他是山区小学的老师,肾病已经到了中期,需要定期透析。他不像其他病人总是愁眉苦脸,每次打针吃药都带着淡淡的微笑。
病房里的护士都说这个病人脾气好,从不为难人。我负责他的日常护理,发现他总是在看书,有时是教育类的专业书籍,有时是一些文学作品。床头还放着一本泛黄的《平凡的世界》。
一次换药时,我发现他在批改作业。试卷上密密麻麻的红色批注,字迹工整优美。“你住院也在改作业?”我忍不住问他。
“学生们还等着呢,再说这也是一种生活的寄托。”他笑着说,“每次看到学生进步,心里就特别高兴。”
慢慢地,我们熟悉起来。他告诉我山区小学的情况,那里条件艰苦,很多孩子家境贫寒。他每个月省下一部分工资,给特别困难的学生买文具和书本。说这些时,他的眼睛里总是闪着光。
母亲知道后,第一反应就是反对。“你这孩子是不是疯了?找对象怎么能找个病秧子?这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吗?”
亲戚们也纷纷劝阻,说我是”因为在医院工作,脑子进水了”。街坊邻居私下议论,说我”放着好好的条件不要,偏偏选个穷教书匠”。
但我却在王明德身上看到了不一样的品质。他虽然生病,却从未向命运低头。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山区的孩子,这种精神比任何物质条件都珍贵。
第一次去他家,是在一个周末。学校分给他一间小平房,墙壁发黄,家具简陋。但是书架上整整齐齐摆满了书,墙上贴着学生们的奖状和照片。
他的母亲是个退休老教师,也住在学校。看到我来,她露出慈祥的笑容。房间收拾得很干净,桌上摆着新泡的茶,还有一盘切好的苹果。
婆婆没有说太多,只是拉着我的手说:“孩子,这条路不容易走。但是妈相信你的选择。”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家”的温暖。这不是用金钱能衡量的,而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
结婚那天很简单,没有豪华酒席,没有奢侈排场。亲戚们有的没来,说是”不忍心看我糟践自己”。但婆婆帮我们布置了新房,还特意挂上了大红的剪纸。
从此,我们开始了平凡的生活。每个月工资基本都用在医疗费上,但我们依然过得知足。王明德继续教他的书,我照常上班。婆婆独自住在隔壁的教师宿舍,从不向我们要一分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直到那个冬天的夜晚改变了一切。 那天夜里特别冷,刺骨的寒风吹得窗户直响。我值完夜班回家,看见婆婆的房间还亮着灯。透过窗户,我看见她在灯下做着什么。
走近一看,原来婆婆在织毛衣。她的眼睛半眯着,手上的动作却一点不慢。听见响动,她赶紧把毛衣藏到身后。
“妈,这么晚了还不休息?”我推门进去,发现屋里特别冷。
“睡不着,就织织毛衣。”婆婆笑着说,“你值完夜班了?快回去休息吧。”
我注意到婆婆的手在微微发抖,脸色也不太好。仔细一问,才知道她已经一个多月没开暖气了。“电费太贵,我一个人不怎么冷。”她这样解释。
回到家,我心里堵得慌。掀开床底的箱子,那里存着我们的”救命钱”,大概有两万多。这些都是平时省吃俭用存下的,要留着给明德治病用。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给婆婆家交了电费。婆婆知道后,红着眼眶说:“傻孩子,你们自己都不容易。”
可没过几天,我发现婆婆在教室里给学生补课。她说是免费的,都是些成绩差的孩子。但我在打扫卫生时,发现她枕头底下压着几张存折。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婆婆为什么总说”一切都好”。她在默默地攒钱,为我们攒医药费。
日子越来越难。明德的病情加重,每周要透析三次。我的工资和他的工资加起来,勉强够支付医疗费。但街坊邻居的闲话更多了。
“这日子有什么指望?” “图什么呢?” “趁早离开算了。”
每次听到这些话,我就回想起那些在病房里分分合合的家庭。有的人在病魔面前选择了放弃,有的人咬牙坚持到底。我知道自己选择了后者。
一天下班,我发现婆婆倒在了教室里。送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轻微中风。但婆婆硬是不让我们花钱,说休息几天就好。
在整理婆婆的房间时,我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旧箱子。箱子上落了厚厚的灰,显然已经很久没人动过。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她三十年来的教师日记。
翻开第一本,是二十多年前的。字迹工整,记录着每个学生的情况。后来的日记越来越多,内容也变了。婆婆开始记录儿子的病情,记录着她的担忧和心酸。
人生最痛苦的,不是没有人理解,而是看着至亲之人受苦却无能为力。 那一晚,我抱着婆婆的日记哭了整整一夜。她把所有的心事都写在了纸上,字里行间满是对儿子的牵挂,对我的心疼。最后一页写着:“好儿媳妇比好儿子还难得。小兰这孩子,我这辈子没白等。”
从那以后,婆婆的身体每况愈下。她还是坚持教学生,但说话开始不太利索。我劝她休息,她总是摇头:“这些孩子还等着我呢。”
直到那个下着大雨的夜晚,婆婆突然晕倒在教室里。送到医院时,她已经陷入昏迷。医生说情况不太乐观,需要立即手术。
病房里,我翻出了那几本存折。金额不算多,但每一笔存款都记得很清楚。有几笔存款的备注写着:“给明德治病用”,“给小兰买营养品”。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现让我彻底崩溃。在婆婆的教案本里,夹着厚厚一沓补课收据。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在偷偷给学生补课,挣来的钱都存了起来。
一张张收据整整齐齐,有的只有十块八块,但她都仔细地收着。这些都是她省吃俭用,一点一点攒下来的。
手术室外,明德跪在地上痛哭。他握着母亲的手说:“妈,你别走,我还没能让你过上好日子。”
可婆婆终究没能醒过来。她走得很安详,嘴角还带着微笑。整理遗物时,我们在她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封信。
信是写给我的:“小兰,妈这一辈子没什么本事,就会教点书。这些年存的钱不多,你别嫌弃。照顾好明德,他是个好孩子,就是太实在。妈知道你不容易,但妈在天上保佑你们。”
消息传开后,婆婆的学生纷纷赶来。他们中有的已经是教授,有的成了企业家。看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我才知道婆婆教过那么多人。
一位企业家含泪说:“要不是王老师,我早就辍学了。是她自己掏钱给我买书本,让我考上了大学。”
他当场宣布,要成立一个”王老师教育基金”,专门资助贫困教师家庭。其他学生也纷纷响应,短短一个月,基金就筹到了几百万。
媒体报道了这个故事,更多人被感动。那个装着婆婆日记的箱子,里面不只是钱,还有大山里三十年的教育梦想。
如今,明德继续在山区教书。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我们的日子也慢慢好转。每当有人说我傻,我就会想起婆婆的那句话:“好儿媳妇比好儿子还难得。”
有时我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大山,就觉得婆婆还在那里教书。山风吹过,带来阵阵花香,那是她用一生播撒的种子,正在绽放。
来源:一颗柠檬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