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55年,安禄山起兵,唐军招架不住,洛阳、长安纷纷陷落,20万大军在灵宝溃败。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败亡,唐军精锐耗尽。
757年,唐军收复长安之战,双方菜鸟互啄。无论是唐军还是燕军,经过2年激烈大战,已经没有多少精锐,谁也别笑谁。
755年,安禄山起兵,唐军招架不住,洛阳、长安纷纷陷落,20万大军在灵宝溃败。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败亡,唐军精锐耗尽。
激烈的战斗,让唐朝付出重大代价,玄宗时代的精兵强将损失惨重。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新一代名将崛起,承担起平叛重任。
安禄山建立“大燕”,正式与唐朝叫板。唐玄宗逃到四川,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但他身边没啥精兵强将,都是一帮二线,郭子仪的朔方军最能打。
安史之乱一年多,唐军、燕军都在激烈的战斗的损失了第一批老兵。燕军方面,由于史思明反复无常,内部并不稳定,安庆绪刺死安禄山之后史思明就不听话了。
唐军、燕军都很虚弱,速战速决,谁都做不到,但唐肃宗等不及了。唐肃宗继位,许多宗室诸侯都不服,包括李璘,甚至武装挑战。
唐肃宗的虚弱,不只是军事上,也包括继位合法性上。如此,唐肃宗急于收复长安,确立自己唐朝皇帝的合法地位,收复长安之战由此而来。
收复长安之战,从唐军、燕军表现来看,都是菜鸟互啄。唐军虽说赢得胜利,但表现不佳,还留下巨大隐患,军事实力虚弱使然。
756年10月,唐肃宗皇位还没坐稳,宰相房琯从成都来到灵武,给唐肃宗带来平叛策略,表示愿意率军收复长安,消灭叛军。
宰相这么有信心,唐肃宗意气风发,便让房琯率5万大军出征,开始了收复长安之战。
房琯的5万大军,阵容豪华,唐肃宗把能打的士兵都交给他,压箱底都拿了出来。
唐军质量如何,房琯心知肚明,直接野战不是燕军对手,安守忠、李归仁也不是一般人,对方阵营名将众多。
房琯决定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跟着燕军拼消耗,等待郭子仪援军到来再战斗,但唐肃宗等不及了,他派使者来到军营,催促出兵。
几个月前,灵宝溃败,20万大军一败涂地,被燕军八千骑兵反杀,就是唐玄宗催促出兵的结果。
如今,唐肃宗依然犯错,他太需要一场胜利来支撑自己的地位。房琯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去战斗,以火牛阵进攻燕军。
房琯找来2千头牛,牛角绑着利刃,牛尾巴捆着芦苇,然后以骑兵掩护侧翼,步兵驱使,把牛赶向燕军,试图冲散燕军阵行。
火牛阵,田单成功了,却没有第二人能成功效仿,包括房琯。安守忠看到“火牛阵”,欣喜若狂,唐军自己送来“大餐”,岂能错过。
安守忠丝毫不乱,他下令士兵投放粮食给这些水牛吃,然后借助顺风放火,烧了这些正在吃粮食的水牛,并敲锣打鼓。
听闻鼓声,水牛自己就乱了阵脚,又被燕军放火焚烧,场面一发不可收拾。水牛朝着唐军方向冲来,燕军趁势发起进攻,斩杀唐军4万。
房琯闻知战败,亲自率兵抵御,继续与安守忠厮杀,差点全军覆没。好不容易找来的2千头水牛被燕军拿来“加餐”,唐军一败涂地。
房琯在咸阳陈涛战败,唐肃宗身边的亲兵所剩无几,燕军更加嚣张,安守忠乘势攻克永丰仓,获取大批粮食、物资。
唐肃宗心急如焚,下令郭子仪率兵去收复,击退了安守忠。但是,郭子仪的主力很快在清渠被安守忠打垮,唐军轻敌冒进被燕军埋伏,伤亡两万余人。
咸阳之战,还可以说房琯不懂用兵,清渠之战惨败,又该如何解释?只能说唐军太差,安守忠伏击唐军的兵马不过9千骑兵,唐朝中兴第一名将郭子仪却以惨败收场。
史载:“与安守忠战,王师不利,其众大溃,尽委兵仗于清渠之上。子仪收合余众,保武功,诣阙请罪。”
连续两次惨败,唐肃宗清醒了很多,单纯依靠唐军的力量不足以收复长安、洛阳,必须请求外援才行。外援从何而来呢?
回纥正在崛起,在草原上就吊打被安禄山誉为劲旅的“曳落河”。这些同罗、契丹、奚人为主体的“曳落河”,见到回纥骑兵就不行,胆战心惊。
回纥骑兵多少人呢?4千而已,却成为唐军收复长安、洛阳的关键力量。当然,给回纥的报酬非常丰厚,土地归唐朝,回纥可以劫掠。
清渠之战惨败,唐肃宗理性了很多,除了请求回纥帮忙,还下令征调民夫。4个月后,唐肃宗拼凑出15万大军,由广平王李俶统帅(后来的唐代宗),郭子仪实际指挥,杀向长安。
得到回纥帮忙,唐军如虎添翼,郭子仪直接在沣水列阵与燕军进行主力对决。这次战斗,还有另外一个名声,就是近两年被吹起来的香积寺之战。
无论是《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对这次战斗的记载过程很明确,回纥骑兵起到定乾坤作用,接下来的陕州之战也是如此。
李归仁出来挑战,率数十骑兵发起进攻,被唐军驱逐,唐军分队杀到燕军阵前。此时,燕军又发起进攻,招架不住,出现了溃败迹象。
区区一次小规模交战,唐军自己就乱了阵脚,而燕军也好不到哪里去。正常情况下,如果是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此时肯定乘势猛攻,一举歼灭对手,燕军却并非如此。
唐军阵脚大乱,燕军在干嘛呢?答案是,燕军忙于劫掠,抢夺唐军丢弃的辎重,如同一帮饥饿已久的难民,没有一点纪律,也意识不到战场的危险。
燕军忙于劫掠,本身就是素质不行,一场歼灭战就此错过。燕军劫掠,李嗣业才得以手持陌刀冲锋,斩杀十几位正在劫掠的燕军,唐军这才停止溃败。
接下来,双方继续战斗,没分出胜负。安守忠察觉到唐军侧翼虚弱,立刻派骑兵去偷袭,结果被仆固怀恩发现,遇到了回纥骑兵。
史载:“朔方左厢兵马使仆固怀恩引回纥就击之,翦灭殆尽,贼由是气索。”
精锐的“曳落河”,是燕军核心突击力量。安守忠本想袭击唐军侧翼,却在半路被回纥骑兵消灭殆尽,燕军失去做作战的动力,方才溃败。
燕军溃败,逃回长安。仆固怀恩建议李俶立刻下令追击,收复长安,不给燕军喘息机会,李俶却不敢,只能看着安守忠、李归仁撤兵。
第二天,燕军把长安劫掠一空,然后从容撤离东走,唐军依然没有追击。李俶带着唐军进入长安,总算收复都城,唐肃宗在政治上加分不少。
纵观唐军收复长安的三场战役,咸阳之战、清渠之战、沣水之战,双方都是菜鸟互啄,都谈不上有多少精锐,整体战斗力很一般。
就拿沣水之战来说,李归仁一次试探性进攻,唐军居然是溃败,自己都乱了。燕军呢?不是乘势猛攻,打一场歼灭战,而是忙于劫掠,给了李嗣业机会。
回纥骑兵,消灭了燕军突击力量,燕军失去了主心骨,立刻就溃败。此时,唐军也没能力发起追击,燕军从容回到长安,把家当打包好,劫掠一空,这才撤退。
燕军撤离完毕,唐军进入城池,双方连碰面都没有,更别说战斗了。就此而言,无论是唐军还是燕军,战斗力都不强,菜鸟互啄而已。
安史之乱2年,双方前期交战都损失了大量精兵强将,连安禄山都被安庆绪刺死,燕军内部已经分裂,却不意味着唐军就能稳赢。
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之战,唐军表现并不好,否则也不会向回纥借兵。再则,唐军即便收复了两京,也留下很大的尾巴,最后只能招抚河北的燕军,河朔三镇由此而来。
来源:岩岩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