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叫赵建国,今年45岁,是苏北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工人。说起这个故事,还得从2023年冬天说起。那时候,我们老家所在的胡同要拆迁了。这条胡同有些年头,从我爷爷那辈就住在这里,一晃四代人了。
人们常说,家产传给外人是人生一大憾事。可有多少人知道,血缘背后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我叫赵建国,今年45岁,是苏北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工人。说起这个故事,还得从2023年冬天说起。那时候,我们老家所在的胡同要拆迁了。这条胡同有些年头,从我爷爷那辈就住在这里,一晃四代人了。
胡同里的老房子,是那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的砖瓦房。青砖黛瓦,房檐下挂着几个燕子窝。每到春天,燕子飞回来,叽叽喳喳地叫着,给这个老旧的胡同带来一丝生机。
拆迁的消息一出来,胡同里炸开了锅。邻居王大爷家的儿子从北京赶回来,李婶家的女儿从深圳飞回来,都为了这套老房子的拆迁款。
我们家的情况本来很简单。奶奶今年85岁了,一直和我们住在老房子里。按理说,这房子拆迁后的补偿款,应该是我们这些子孙平分。可就在拆迁前一个月,奶奶突然宣布了一个决定,让全家人都傻了眼。
那天晚上,奶奶把全家人叫到堂屋,神色严肃地说:“这套房子,我要留给小涛。”
“什么?”我爸一下子站了起来,脸都气红了,“凭什么给小涛?他爸早就搬到外地了,连个面都见不着,房子凭什么给他们家?”
小涛是我表弟家的儿子。二十多年前,我姑父做生意失败,举家搬到了外地。那时候小涛才8岁,是个瘦瘦小小的孩子。
“我说给小涛就给小涛,这是我的决定。”奶奶的语气很坚决,“这房子是我的,我想给谁就给谁。”
这话一出,屋子里顿时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我爸转身就走,“砰”的一声把门关上了。我弟弟也摇着头离开了。只剩下我和我媳妇还坐在那里,看着奶奶布满皱纹的脸。
接下来的日子,家里的气氛变得很奇怪。我爸整整一个星期没和奶奶说话。每次吃饭,他都把碗端到自己房间去。我媳妇劝了几次,他就说:“你别管,这是我和我娘的事。”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拆迁公司给出了800万的补偿。这在我们这个小县城,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要是分给家里的几个子女,每家也能分到不少。可现在,奶奶要把这一大笔钱都给远在外地的小涛。
我心里也不舒服。虽说小涛小时候经常来奶奶家,但这么多年也没见他回来看过奶奶几次。而我们这些子孙,一直在身边照顾奶奶,却什么都得不到。这说出去,谁会觉得公平?
就这样,拆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们开始收拾老房子里的东西。那天,我在收拾奶奶房间的时候,在床底下发现了一个红漆木箱。木箱上落了厚厚的灰,看样子很久没有人动过了。
我打开木箱,发现里面放着一本发黄的日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1998年冬”。那一年,我才20岁,还在技校读书。
日记的字迹很工整,是奶奶的笔迹。虽然奶奶只读过几年私塾,但她写的字却很漂亮。我随手翻到其中一页,上面写道:
“今天差点出大事。要不是小涛,我们全家可能都活不成了……”
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继续往下看,原来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全家人都睡了,只有8岁的小涛因为感冒睡不着,听到了后院传来的响声。他偷偷起来查看,发现厨房着火了。
那时候用的还是煤炉子,可能是炉子里的火星溅出来,点燃了厨房的木柴。小涛二话不说,跑到每个房间去叫醒大家。要不是他及时发现,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继续往下看,原来小涛救完人后,自己却发起了高烧。那时候天寒地冻的,他光着脚跑来跑去叫醒大家,结果染了重感冒,在医院住了半个月。
日记里还记载着,那半个月里,奶奶天天去医院照顾小涛。小涛发烧到40度,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嘴里一直喊着:“奶奶,你们都没事吧?”
这些事情我都不知道。那时候我才5岁,对发生的事情没什么印象。这些年来,我只记得小涛来奶奶家的时候,奶奶总会多给他一个鸡腿,还经常偷偷塞钱给他。我们都觉得奶奶偏心,原来这背后还有这样一段往事。
继续往下翻,看到一页日记上写着:“今天小涛来看我,说想考师范学校。这孩子心地善良,说将来想当老师,帮助更多的人。”
又翻了几页,看到奶奶写道:“小涛考上了师范学院,他爸妈想借钱给他交学费,我偷偷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这钱本来是给建国他们几个准备的,但我觉得小涛更需要。这孩子从小就懂事,一定能成大器。”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润。记得那几年,我们家也不富裕,我想买辆摩托车上班,奶奶说没钱。原来她把钱都给了小涛上学。
放下日记本,我突然想起一件事。前几天,我在县城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是有个年轻人默默资助了十几个贫困学生,但一直不愿意透露姓名。记者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个人,原来就是小涛。
我赶紧打电话联系小涛。电话接通后,听到他温和的声音:“建国哥,好久不见了。”
我问他为什么要默默资助那些学生,他沉默了一会说:“这些年,我一直记得奶奶的话。她说,人这一生,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就要记得把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第二天,我把日记的事情告诉了爸爸。他看完日记,坐在院子里抽了一晚上的烟,谁也不理。第三天一早,他主动去找奶奶说话,还给奶奶买了她最爱吃的桂花糕。
拆迁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全家人又聚在了老房子里。这次,小涛也从外地赶了回来。他比小时候高了很多,戴着一副眼镜,说话温文尔雅。
饭桌上,小涛突然说:“奶奶,这套房子我有个想法。”
大家都看着他。小涛接着说:“我想把这套房子卖了,用这笔钱在山区建一所图书馆,就叫’奶奶图书馆’。这样,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奶奶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她拍着桌子说:“好!就这么办!”
我爸端起酒杯,站起来说:“小涛,这些年,是叔叔错怪你了。来,叔叔敬你一杯。”
看着眼前这一幕,我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有时候,恩情比血缘更重要。这套老房子,不仅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也见证着一个家族的情义。
多年以后,在我们县城的山区,有一座图书馆静静地矗立着。图书馆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奶奶笑得格外灿烂。
来源:清爽溪流ikhZi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