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科举“闯关记”:范进中举只是开始,状元及第要脱三层皮!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6-08 14:40 6

摘要: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样,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每个出身在普通家庭的读书人通往仕途的唯一捷径。一名年轻的书生怀揣着“状元梦”,步入了那条布满重重考验的道路。

文|老达子

就像如今的高考一样,古代的科举考试也是每个出身在普通家庭的读书人通往仕途的唯一捷径。一名年轻的书生怀揣着“状元梦”,步入了那条布满重重考验的道路。

每一次考试,都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从县试到殿试,从童生到进士,要经过多少次层层筛选,最终才能摘得那顶荣耀的“状元”帽呢?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艾南英的考生,从17岁考到47岁,整整考了30年科举。最后一次进考场时,他摸着花白的胡子苦笑:“我这辈子就干了两件事——读书和考试。”

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明清科举的全过程,看看这些古代学子究竟要过多少关,才能从一个无名小卒变成一位光宗耀祖的进士。

你以为范进中举就够惨了吗?看看明清那时候的学子从童生到进士,要经历的关卡不比《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少!

我们先来聊一下明清科举,放眼现在,它都算得上是比现代高考更残酷的“内卷之王”,为什么这么说呢?

明清科举制度像一座精密的“人才筛选机器”,但它又和唐朝“诗赋取士”的浪漫不一样,明清科举直接把考试变成了“八股文擂台赛”。

朱元璋拍板定下的八股文格式,比现代公务员申论还死板: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连字数都要卡死!

这里还有个冷知识:就是清朝考生在写八股文的时候,连“知乎者也”这种虚词都不能乱用,得严格按照《四书集注》来。有个考生写文章用了“菩萨”二字,直接被考官骂“亵渎圣贤”,当场除名!你就说古代的考生多难吧~

但科举也不是完全“一考定终身”。明朝开始搞“南北榜”,就是为了特别照顾教育落后的地区(尽管也有一些内幕,但确实没法做到绝对的公平);

清朝更绝,直接按省份分配进士名额,这个跟现在的高考录取很像,现在的大学录取都是按照省份分配的,老达子是辽宁人,当时就在成功考上了武汉的一所大学,这所大学当年在辽宁的招生人数只有3人~

不过呢,当时明清科举的录取率实在是太低了,简直低到吓人——乡试平均录取率不到3%,比现在的清华北大还难考~

接下来我们来聊下从县试到殿试的整个过程~

明清科举共分六级: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不像我们现在只有中考和高考,过去的科举考试分了6级,而且每级考试基本都是“地狱模式”,所以想想那些最后殿试的人得有多牛吧!

第一关:县试(童生试)

别看只是县级考试,但是它的规矩也不少,首先考生得找五位邻居联保作证,证明你没当过小偷、没干过缺德事才有资格。然后考试当天,衙役拿着竹板在考场巡逻,谁敢交头接耳?“啪”一板子下去,直接赶出考场!

还有一个趣闻:有个考生考县试时内急,可是监考官就是不给他开门,最后憋得他直接昏倒了,是不是有点离谱。后来这事还被写成了对联:“三年寒窗苦,一泡尿憋死英雄汉”。

第二关:府试(童生升级战)

通过县试的叫“童生”,但是你也别高兴太早,府试才是真刀真枪地干。考题范围包括《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甚至要写“策论”针砭时弊。虽然是策论,但是你也要掂量一下再写,当时就有个考生写策论骂贪官,结果这个考官正好是那个贪官的学生,直接gg了!

第三关:院试(诞生记)

院试通过才算“秀才”,但秀才也分三六九等。头名叫“案首”,能穿蓝袍、免徭役;垫底的只能叫“附生”,连见县官都要磕头。

第四关:乡试(全省大乱斗)

乡试在省城举行,考场叫“贡院”,一间间小格子像牢房。考生要连续考三场,每场三天,吃喝拉撒全在号房里。有个考生还专门写诗吐槽过这个考试:“未登青云梯,先入臭茅坑”。确实是再贴切不过了

第五关:会试(全国精英赛)

通过乡试的是“举人”,但会试才是真正的“神仙打架”。明朝会试时出现过“南北榜案”,南方考生包揽前五十名,气得北方举子把考官告到皇帝那儿!最后朱元璋处理了一大批人,也不知道是南北方人的文化差距还是科举舞弊了~

第六关:殿试(皇帝面试)

最后到紫禁城保和殿,由皇帝亲自当考官。殿试只考策论,但关键看“颜值”——字写得丑的、长得磕碜的,基本和状元无缘。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就因为名字吉利(“春风化雨,霖泽苍生”)被慈禧钦点!

所以说,人啊,运气和实力,一样都不能少!

明清科举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人“咸鱼翻身”~

童生见了县官要下跪,秀才见了县官作揖就行,举人能当官,进士直接就能进翰林院!等你当官或者进了翰林院以后,你就会发现之前的寒窗苦读都是值得的!

童生→秀才:看似只差一步,但很多人卡在这里一辈子。蒲松龄19岁考中秀才,后来连考44年乡试不中,气得写《聊斋志异》骂考官“有眼无珠”。

秀才→举人:举人相当于“预备干部”,能当县令、教谕。但举人也有“鄙视链”——解元(乡试第一)最风光,亚元、经魁次之,最惨的是“副榜举人”,连当官资格都没有。

举人→进士:进士及第等于拿到“官场入场券”。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直接进翰林院,二甲、三甲要考“朝考”,成绩好的当庶吉士,差的只能当知县。

当然,也有例外的,清朝有个叫王以衔的考生,殿试时本该落榜,结果考官把试卷弄混了,他稀里糊涂当上榜眼。气得乾隆皇帝说:“科举如博戏,全凭运气耳!”

科举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只有勤奋苦读才能够通过严苛的考试博取功名,最后祝愿所有的莘莘学子高考顺利!达成所愿!旗开得胜!金榜题名!

来源:老达子爱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