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他蹲在椅子边上,盯着地板,突然冒出一句话:“我可能就要栽在校长手里了。”毛人凤听懵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味儿来。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戴笠最后一次找毛人凤,是避着人来的。
他神情很不对劲,眼神飘忽,说话也不是平时那种咄咄逼人的劲儿。
那天,他蹲在椅子边上,盯着地板,突然冒出一句话:“我可能就要栽在校长手里了。”毛人凤听懵了,愣了好一会儿才回过味儿来。
谁都知道,戴笠是蒋介石最早一批信得过的人,浙江老乡,又是黄埔出来的,军统这一摊子事,能做到他这份上,靠的不是运气,是蒋的信任和他自己的手段。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忽然说出这话来,毛人凤心里也不是滋味。
其实不是戴笠多想,问题早就露头了。
蒋介石以前见他,说话从来不绕弯子,不顺心了就骂,有时候动手都不稀奇。
戴笠自己也明白,蒋骂你、打你,那是把你当自己人。
可这段时间不一样了,蒋见他,客客气气的,说话绕着走,连眼神都不太直接看他了。
你要说蒋介石变好脾气了?不可能。
他见着别的人,照样脾气火爆,唯独对戴笠变了。
戴笠心里有数,这不是亲近,是生分,是提防。
蒋不再把他当自己人了。
问题出在哪儿?军统太大了。
别动队、情报站、秘密网,遍地都是军统的人。
抗战一打完,戴笠手下的人数都快赶上一个师了。
他手里的那点人,不只是搞情报的,真要动起手来,也能打一仗。
蒋介石不是不知道,他清楚得很。
这些人平时归戴笠调遣,蒋想调动一下,还得先打个招呼。
还有一层,戴笠跟美国人的关系太近了。
抗战后期,中美合作所的事闹得挺大,美国军政系统里头,不少人直接跟戴笠搭上线。
罗斯福都听过他的名字。
蒋介石看着心里就不是滋味。
原本美国是他的底牌,现在这张牌被戴笠摸走了一角,这谁能受得了。
重庆那时候,风声鹤唳。
戴笠一边在处理军统内部的事,一边还得揣摩蒋的心思。
蒋对他越来越“礼貌”,他心里发慌。
他不是怕死,而是怕突然的冷落。
他清楚,蒋介石要是对你客气,那才是真的危险。
电视剧《潜伏》里有一段情节,说得就挺贴近实际。
戴笠去天津站视察,天津站的陆桥山慌了手脚,赶紧打电话问郑介民。
郑介民在电话里说:“他自己日子也不好过。”这话不是空穴来风。
那阵子,整个军统都在看风向,谁都明白,戴笠不再是那个能只手遮天的人了。
戴笠死得突然。
飞青岛的飞机,天气好得很,飞行条件也没问题,偏偏就那么撞山了。
这事一直没个明确说法,有人说是机械故障,有人说是飞行员失误,但怎么想都觉得不对劲。
飞机上除了戴笠,还有几个军统高层,没人活下来。
毛人凤后来接了戴笠的位置,但军统的势头已经压下来了。
蒋介石收紧了手,军统再也不是戴笠那时候那个模样了。
说到底,戴笠不是没察觉。
他太清楚蒋介石怎么用人了。
蒋信你,就敢打你骂你;一旦开始客气,那就离动手不远了。
戴笠对毛人凤说那句话,不是抱怨,是判断。
他知道自己走到了尽头。
戴笠不是没动过别的念头。
他跟美国人走得近,手里有人有枪,还有一套独立的情报系统。
那时候,他确实有了点“超出职权”的边界感。
但他最后还是没走那条路。
他见蒋介石的那几次,都没再像以前那样铿锵有力了,而是小心翼翼,像在走钢丝。
他死后,军统的几个站点迅速换人,跟他有关的档案也被重新整理。
很多人不再提他的名字,毛人凤也很少公开谈起他。
但在军统老一代人心里,戴笠是个绕不过去的角色。
他不是完人,也不是纯粹的工具。
他聪明、果断、狠辣,也懂得察言观色。
他的结局,不在意料之外,只是来得太快。
参考资料:
《戴笠与军统》张宪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蒋介石日记》国家图书馆馆藏
《中美合作所档案》重庆档案馆
《民国密档揭秘》李永钦著,中华书局
来源:招财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