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值隆冬,凛冽的寒风将昔日街头喧闹的人群刮得无影无踪,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早已枝叶凋零,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颤动。
“他们几个人活动频繁,究竟想干什么?’沈醉盯上了杨杏佛 。
1933年,上海法租界。
正值隆冬,凛冽的寒风将昔日街头喧闹的人群刮得无影无踪,街道两旁的法国梧桐早已枝叶凋零,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颤动。
在亚培尔路中央研究院的大门前,一个二十岁上下的青年背着一个大报箱在寒风中徘徊,这种天气似乎并不适合于卖报,街道上几乎没有人,偶尔遇上几个,也是行色匆匆。这青年的心思也似乎不在卖报上,尽管没有人买报,他却一点也不着急。
青年在研究院门外徘徊着,目光始终不离研究院的大门。
这时,一位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男子从研究院里走了出来。
“先生,要报纸吗?《申报》、《大公报》《大美晚报》。”青年看到来人,眼中流露出一分惊喜,随即他镇定下来,迎了上去。
“不要”,中年人并没有怎么注意这青年,径直来到马路边。
“先生,您买一份吗?”青年的语气中有一分乞求。
“好吧,随便给我一份”,中年人似乎觉得这青年很可怜,心不在焉地买了一张报挟在腋下。
“怎么搞的?该来了!”中年人看看手表,自言自语道。他似乎在等什么人。
青年站在中年人身后不远的地方,在向一个偶尔路过的行人出售着报纸。
一辆黑色的道奇轿车出现在不远处的街道拐角,径直向中央研究院驶来。中年人面露喜色,他整整大衣,迎着车来的方向走了过去。
车缓缓地停了下来,一位四十岁上下的身着老式棉袍的中年妇女从车中下来,随即又有三人下了车。
“宋女士、人兄、愈之、造时”,中年人笑着招呼道。
“杏佛,路上耽误了一下,让各位久等了。”中年妇女说道。
杨杏佛
原来那中年男子正是杨杏佛。杨杏佛在当时也是一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他二十岁时就追随孙中山,并就任总统府秘书处收发组组长,袁世凯上台后,他愤而辞职,赴美留学,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深造。孙中山逝世后,他任“总理丧事筹备处”总干事,为筹办事、建造陵墓四处奔走,不遗余力。1928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他担任总干事。不久前,宋庆龄、蔡元培等人创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他就任总干事。
那位中年妇女是孙中山的遗孀,国母宋庆龄。另外三人也是当时文教界的知名人物:周树人(鲁迅)胡愈之和王造时。
“宋女士,你们一直不来,真让我们担心,我们还以为你们出什么事了。外面冷,咱们进去谈。”杨杏佛说道。
随即一行人进了院内。
这时,谁也没有留意那个卖报的青年,他就站在他们身后不远的地方,神情紧张,似乎正努力地想听清楚他们的谈话。杨杏佛一行进院后,他也随即离开了,但不久后,他又和一个卖香烟的小贩匆匆赶了回来。
中央研究院的一间会议室里,蔡元培正焦急地等待着宋庆龄的到来,小小的会议室里坐满了人。
“蔡先生,宋女士他们来了。”杨杏佛推门走了进来。
蔡元培闻言起身向门口迎去,其他人也站了起来。
“蔡先生,路上有人跟踪我们,让您久候了。”宋庆龄歉意地说道。
“这些人真是太过分了,连你也要跟踪。”蔡元培愤然道。
众人落座后,蔡元培开门见山地说道:
“今天请各位来,是要商议一下成立同盟北京分会的事。本同盟自创立以来即屡遭政府的非难,南京方面称本同盟为非法组织,意欲以此为借口将本同盟解散。”
“南京政府一贯压制民主,破坏民权,本同盟以保障民权为宗旨,自是为他们所不容。”蔡元培话音刚落,杨杏佛即在一旁说道。
“不要理会他们,本同盟以保障民权、促进法治为宗旨,态度光明,绝不可谓‘非法’,同盟创立北京分会正是再次向各界表明我们的态度,”宋庆龄对于南京政府总是针锋相对。
“这次杏佛北上组织北京分会一定要做出气势,要搞出几个大的行动,要让那里的民众都知道南京方面的丑恶行径。”周树人也插言道。
“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到北平后我准备搞一次记者招待会,宣传我们的主张,揭露南京方面的罪行,”杨杏佛这次受命北上,早已做好了打算。
“好,杏佛,大家等你的好消息。”王造时兴奋地说道。
随后,众人又讨论了同盟的一些其他事宜,即准备离开。
“我们最好分批离开,近来南京方面派人在监视我们,大家小心一些”,宋庆龄叫住了涌向门口的众人,叮嘱道。
“宋女士说得对,大家分批走。”蔡元培说道。
十分钟后,宋庆龄乘车离开了研究院,车刚走出不远,一辆黑色的轿车即从一条胡同中开出,跟了上去。
冬日的夜,降临得早,才五点多,已是暮色四合,满天漆黑。
中央研究院斜对面的一幢三层楼中,那卖报的青年正在昏黄的灯光下写着什么,这时,一个男子推门走了进来,正是那卖香烟的小贩。
“老黄,情况怎么样?”青年急切地问道。
“他 妈 的,跟了一会就被他们发现了,他们停下车,车上的人分头走了,我一直跟着宋转来转去,转到了她家,”被称作老黄的小贩似乎觉得被人耍了。
青年听后,又在纸上写了几字,随即又说道:“老黄,你把这个马上交给余区长,让他多派几个弟兄来,”说着递过那张纸。
“陈组长,天这么晚了,明天我再去吧,”老黄请求道。
“不行,事不宜迟,你马上去,这是纪律,”青年略有些生气。
老黄喝了口水,极不情愿地出去了。
来源:追寻历史了解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