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外曾进行过一项颇具意义的研究,对饮用含糖碳酸饮料与无糖碳酸饮料的人群进行了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在饮用无糖碳酸饮料的人群中,肥胖及患糖尿病的比例更高。
在大众认知中,无糖饮料常被视为减肥人士的福音,然而,不少媒体专家及网友却声称无糖饮料会导致越喝越胖,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国外曾进行过一项颇具意义的研究,对饮用含糖碳酸饮料与无糖碳酸饮料的人群进行了长期随访。研究结果表明,在饮用无糖碳酸饮料的人群中,肥胖及患糖尿病的比例更高。
这一现象背后可能的原因是,消费者潜意识里认为无糖饮料热量低,从而增加了饮用量,而其中刺激食欲的成分会促使人们摄入更多其他食物。
在对这一观点展开探究的进程中,针对相关资料的查证颇为耐人寻味。当以“无糖饮料刺激食欲”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多篇文章均引用了同一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信息闭环。
直至找到一篇关于代糖和蔗糖与食欲关系的论文,该论文运用磁共振成像技术,针对性别和体重范围进行讨论后发现,与蔗糖饮料相比,女性和肥胖者饮用含代糖的饮料后,大脑中负责食欲的区域活动增加,且饮用代糖饮料的女性在饮用后食用自助餐时摄入量更多。
但仔细研读原文会发现,经线性混合效应回归分析,肥胖者食欲脑区活动信号虽更明显,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饮用代糖饮料者多摄入的热量低于蔗糖水的热量,原文献实际上并不支持无糖饮料会刺激食欲这一观点。大量网络文章错误地将这篇文献作为证据,可见信息传播中对引用文献准确性的忽视。
进一步深入探究,由相关文献的引言部分可知,就代糖在食欲、葡萄糖代谢以及体重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以参考文献作为线索展开研究,发现这些文献皆为数据汇总,其中体重增加的现象极为罕见且不具统计学意义,并且多数实验是以大鼠作为对象,部分实验中代糖的剂量远远超出人类饮用的上限。
例如,一个体重为75公斤的成年男性,需在一天内饮用21罐无糖可乐,才有可能达到代糖摄入量的极限并导致体重增加。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更应担忧的是水中毒问题。
这些文献的最终结论均表明,无糖饮料刺激食欲的机制缺乏依据。
继续追溯,有一篇关于代糖对食欲和食物摄入可能影响及机制的文献,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代糖的甜味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多,进而刺激食欲。
这一观点最早于1969年提出,当时的逻辑是胰岛素降血糖,血糖低会使人饥饿,所以胰岛素会刺激食欲。但在1979年,有研究给狒狒脑内注射胰岛素,发现胰岛素会抑制食欲,之后给人鼻内滴注胰岛素也证实了这一点。
原因在于,降血糖使人饿的是外周胰岛素,而抑制食欲的是中枢胰岛素,无糖饮料即便刺激胰岛素分泌,也是刺激中枢胰岛素,会抑制食欲,这一观点早已被推翻,却仍被部分营销号传播。
再从时间线梳理,2002年互联网上出现第一篇推广无糖饮料、称其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文章;2003年有文章指出部分无糖饮料只是无蔗糖,需学会辨别,并提到肥胖主要源于现代人不正确的生活方式;2011年,因某网站报道美国一项研究显示长期饮用无糖或低热量饮料的人发福速度更快,多家媒体跟风报道,引发人们首次大范围质疑无糖饮料,但该文章后自行辟谣称实验不精准。
2015年,因国外代糖实验增多,国内媒体大量报道,网上文章从质疑变为警惕无糖饮料,这是人们第二次大范围接受无糖饮料会胖的信息。2018年,事情变得更为离谱,只要是涉及无糖饮料的文章,几乎都称其会让人越喝越胖,而这一年并没有太多相关实验文献。
深入探究发现,2018年某明星的一条抗糖微博引发全国抗糖热潮,商家为营销、媒体为流量,使得抗糖概念被过度传播和妖魔化,从抗糖到抗各种碳水化合物,甚至连代糖也被抵制,而代糖本是有助于抗糖的。
综上所述,无糖饮料会越喝越胖这一观点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在此呼吁大家理性看待无糖饮料,将正确信息传递给身边正在减肥或关注健康的朋友。最后提醒,无糖饮料虽有其优势,但始终不如水,合理饮食与勤加锻炼才是保持健康体重的关键。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