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1年,拖鞋厂老板李太镇卖掉上海4套房产,在海门创办免费的青训俱乐部,只为圆儿子一个职业球员梦:“ 我不为了自己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做这个事情,初心肯定是这样的。但是青训基地通过我们的操作运行起来以后,如果走正规的青训道路,梯队的建设必不可少。”
开赛已近一月
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激战正酣
凭借一群年均20岁的青年军
南通队在赛场刮起了一场青春风暴
掌声与喝彩属于场上拼搏的小将们
但若想探寻这支青年军三连胜的奥秘
先要从海门区青少年足球学校
训练基地说起
闪耀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的南通队,脱胎于李太镇创办的青训基地。39名队员中,有35名在这里经历锤炼。
2011年,拖鞋厂老板李太镇卖掉上海4套房产,在海门创办免费的青训俱乐部,只为圆儿子一个职业球员梦:“ 我不为了自己的孩子,我怎么可能做这个事情,初心肯定是这样的。但是青训基地通过我们的操作运行起来以后,如果走正规的青训道路,梯队的建设必不可少。”
怀揣着青训梦,克服着资金等多重困难,2014年底,珂缔缘摘夺全国U12锦标赛的冠军。
2015年,海门成立了足球发展基金会,用于球员奖励和足球建设。2017年,总投资超50亿元的海门足球小镇拔地而起。2021年,小镇培育的首个职业足球队珂缔缘成功冲乙。
职业俱乐部与特色小镇的深度融合,为青训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截至目前,海门足球训练基地为国家队输送了160多人次各级别足球运动员。
海门区青少年足球学校训练基地球员李信念对记者说:“我来这里已经五六年了,教练员队员对我都非常热情,训练场地食堂都非常好,这种环境下我以后应该能踢出来,我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职业球员。”
青训投入周期长、见效慢,单靠个体热情难以为继。南通足球崛起的深层密码,更在于政府主导构建了“金字塔式”的支撑体系。南通以54所足球后备人才示范校为骨干,辐射241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并设置如皋、海门等3个“满天星”训练营基地,每年还投入1800万元用于足球青训工作建设。
如东岔河小学是一座村小,是首批“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从2010年起,学校坚持人手一球,激发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与热情,积极推进校园足球课程体系建设,保证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通过体教融合,学校先后向上级足球队输送队员超30名。
在南通队首发的黄蒋大亚,正是体教融合模式出品的“南通制造”。他告诉记者,自己三年级在岔河小学接受了启蒙训练,来到海门基地通过加倍的努力,终于成为一名职业球员。“我也没有想过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甚至去年和队友一起踢了中乙。”
海门足球训练基地的蝶变之路,正是南通市十多年来坚定支持足球青训事业的缩影。从岔河小学的每班每周一节足球课,到海门足球小镇的省级特色产业布局,再到560片星罗棋布的绿茵场地,当队员胸前的“狼头徽标”成为城市精神的象征,南通对足球事业未来的投资,已然在当下收获了回响。
来源:南通蔡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