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相士曾对冯玉祥有那样一番评价,说他相貌似刘备,才如孙权,但行事风格与处事方式也引发过诸多争议,那么,真实生活中的冯玉祥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有相士曾对冯玉祥有那样一番评价,说他相貌似刘备,才如孙权,但行事风格与处事方式也引发过诸多争议,那么,真实生活中的冯玉祥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冯玉祥于出生在河北青县一个贫苦的军人家庭,原名冯基善,字焕章,幼年时因家境贫寒,他仅读了一年私塾便辍学。
12 岁时为谋生计,顶替父亲的名额进入保定军营,成为一名 “恩饷兵”,从踏入军营的那一刻起,他便展现出异于常人的体格与毅力。
1911年辛亥革命的烽火燃起,冯玉祥积极投身其中,参与发动了“滦州起义”,尽管这次起义最终没能成功,但它在推翻清廷统治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一些作用。
冯玉祥一生征战,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为一级上将,他带领的部队从混成旅逐步壮大成拥有数十万人的大军,在五十多年的军事生涯里,他以治军严格、善于练兵而闻名。
从照片中来看,冯玉祥的体型非常高大,甚至有些圆润,一身的腱子肉让他看上去多了一些威猛,手拿大刀,看起来很有气势。
与魁梧身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冯玉祥对士兵细腻入微的关怀,在他的军营里,“官兵平等” 并非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常态。
1922年,冯玉祥被委任为陆军检阅使,随后率领部队驻扎在北京南苑,一到驻地,他便马不停蹄地组织官兵抓紧练兵,提升部队战斗力。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是个中外人士混杂的大都市,繁华街道上,灯红酒绿、声色犬马,处处充满诱惑。
冯玉祥和他的军队面临着新的考验,各方势力都在关注着这支新来的队伍,军营周边的村民从未见过像冯玉祥所部这样的军队。
这里的官兵个个健康、温和又朴素,和那些动不动就欺负平民的旧军队截然不同。
当时,只有一个多营的士兵随冯玉祥进入北京城区,他特意告诫那些留守营地、不准进城的官兵:“别以为不进城就不快乐,吃苦受累自有它的好处。”
而对于进城的官兵,他更是严肃叮嘱:“绝不能像从前那些军队在北京城里胡作非为,让百姓敢怒不敢言,咱们是爱国的军队,必须一反常态,尽全力保护百姓。”
1925 年拍摄于张家口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的一张照片中,冯玉祥正蹲在地上,与几名士兵一同吃饭。
他吃的或许只是一些粗茶淡饭,但脸上却非常的满足,这种 “与士兵同甘苦” 的作风,在旧军阀部队中极为罕见。
在南苑驻防时,有个士兵因失血过多生命垂危,冯玉祥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让医生把自己的血输给士兵,成功挽救了士兵的生命。
自那以后,在他的军队里,官兵献血成了常见之事,他还亲自帮受伤士兵擦澡,士兵望着将军高大的身影,不禁感慨:“我爹娘都没对我这么好过。”
冯玉祥不太喜欢会见客人,翻开他的日记,时常能看到他为此自我责备,北京达官贵人、巨商大贾的社交圈,表面优雅,实则散发着腐朽气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融入其中。
况且,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挤进这个圈子,不过,他行事风格独特,与旁人不同,这让他成为不少人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初次见到冯玉祥的人,往往会被他的外貌深深吸引,他生就一双大眼睛,眉毛又浓又密,身高足有1米83,身形魁梧壮硕,浑身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在和别人的合影里,他总是格外显眼,因为他比普通人足足高出一个头,有时甚至能高出一个半头,这般出众的体魄,仿佛天生就是为从军而生的。
而冯玉祥给客人留下的最突出印象,便是他那如苦行僧般简朴的生活,他不抽烟、不喝酒,客人来访时,也不会用烟酒来招待。
即便身为陆军上将军,他每餐也仅要一菜一汤,若是有客人到访,伙食才会稍微特殊一些,多加一两个菜。
除了非穿不可的军礼服,他平时从不穿绸缎呢绒,日常都是朴素的土布衣服,要是有人穿着绸缎去他那儿做客,心里都会有点发怵。
据说在陕西当督军时,他要是看到有人穿丝绸衣服,就会上前敬礼,然后一本正经地说:我不是给你敬礼,是给你的衣服敬礼,以此表达对奢靡之风的不满。
这位扬武上将军有个特别的习惯,他坚决不坐豪华卧车,反倒钟情于挂铁篷的货车,他来到北京,踏入那个把追逐个人私利当成理所当然的政坛,自然被不少人视作怪人。
很多同僚一直怀疑他,觉得他要么是不近人情,要么就是故意装模作样、虚伪做作,但在冯玉祥自己看来,这一切都再正常不过,他只是遵循着自己的行事准则罢了。
童年的艰难岁月,在冯玉祥心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虽说他的祖籍是安徽巢县,但他的童年时光是在河北保定康各庄度过的。
当时,冯玉祥父亲的薪饷少得可怜,家庭经济十分拮据,不满10岁的冯玉祥,常常要把家里的东西拿去典当,等父亲发了军饷,再跑去赎回。
当铺的柜台高得离谱,小小的冯玉祥只能踮着脚,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满心都是无助与委屈。
后来,冯玉祥跟孩子们说起那段经历时感慨,那时候进当铺受的气,一点儿都不比坐牢好受。
11岁那年,母亲生病,小冯玉祥满心期盼母亲能康复,虔诚地跪在佛像前祈求,可家里没钱给母亲治病,母亲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为了给家里多挣些钱,冯玉祥到兵营里补了个名额,开始练习步枪打靶,在部队里,他的生活极其简朴,衣服破旧、食物简单,只为能多存些钱,把孤单的父亲接到身边尽孝。
童年的这些经历,让冯玉祥习惯了简单的生活,他一生都同情穷困的百姓和士兵,本能地厌恶奢华的生活,甚至觉得奢华就是罪恶和堕落的根源。
在冯玉祥的军队里,有着独特的规矩,营长以上军官有小灶,但连级军官大多和士兵同吃同穿,没有特殊待遇。
他还规定,年节或婚丧大事送礼时,只能上级给下级送,下级不许给上级送,杜绝了官场不良风气。
冯玉祥和高级军官在吃、穿、住方面都极为简朴,和士兵一样穿布衣,不像其他北洋军队的高级军官,生活与士兵差距巨大。
官兵家属来探亲,冯玉祥会亲自招待,请他们吃饭,还让家属放心,承诺军队里官兵不准抽烟、喝酒、嫖赌、拜兄弟,子弟在这学不坏,退伍回家也是安善良民。
按照陆军法律,士兵入伍3年就该退伍,可当时国家不统一,没人遵守这规定,冯玉祥想解决退伍问题,却发现战士退伍后生活没着落。
毕竟士兵入伍多是因在农村难以谋生,若强行让他们回去,无异于逼他们当土匪。
于是,冯玉祥在南苑办起了织袜厂、缝纫厂、毛巾厂、藤器厂等,让全旅士兵分班学习技能。
在他的努力下,不少士兵成了熟练工人,退伍后也能靠这些技能谋生,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冯玉祥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家人也毫不放松,他的结发妻子刘德贞一生勤劳又朴素,虽身为官太太,却和孩子们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穿着粗布衣裳。
出门从不坐轿,在家也闲不下来,照样缝缝补补,大家都被她的质朴所打动,亲切地称她为“平民夫人”。
1922年,冯玉祥和老婆孩子在广州的一张罕见照片,他左手边的妇女是他的第一任夫人刘德贞,前面两个小孩是刘德贞所生的儿子——冯洪国和冯洪志。
1923年她因病去世,传令兵在收拾她的遗物时,只见她件件都是粗布衣衫,有的还打着不少补丁。
刘德贞离世后不久,李德全走进了冯玉祥的生活,李德全是北京基督教女青年会的干事,冯玉祥身为虔诚的基督徒,听了她的讲道,对她的学识和口才钦佩不已。
巧的是,李德全也和冯玉祥一样,喜爱简朴且有意义的生活,而且她心地善良,乐意承担起抚养冯玉祥几个失去妈妈的孩子这一重任,这让冯玉祥很是欣慰。
1933年的一张家庭照中,他穿着粗布大褂,脚蹬布鞋,与妻子李德全以及三个孩子站在一起,一家人的穿着打扮都非常朴素,和普通老百姓别无二致。
这种 “将军之家如平民” 的景象,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极为少见。
冯玉祥将军对子女的教育十分严格,从不娇惯溺爱,他不仅要求子女做到大公无私、克勤克俭,还大力鼓励他们独立生活。
在遇难前写下的遗书中,他提到:“至于我的几个孩子,虽然还有未毕业的,只要他们能自爱,有双手,就不会饿死。”
他的子女始终牢记“用双手赢得人生”的家训,女儿冯理达是新中国第一批前往苏联学习的留学生。
回国后,她投身医学事业,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消毒研究室和我军第一个免疫学研究中心。
她还29次带领团队奔赴传染病疫区和地震灾区,指导防疫治疗工作,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的女儿”的信仰,因此荣获“白求恩奖章”。
儿子冯洪国结婚时,冯玉祥不想声张,没有惊动太多人,不过,一些关系特别好的朋友知道了,送来总共七百多元的礼金。
冯玉祥觉得直接退回去不太合适,便把这笔钱全部买成救国公债,再送还给送礼的人,既顾及了朋友情面,又坚守了自己的原则。
在那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冯玉祥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他在自传《我的生活》中所写:“我冯玉祥,生是穷人家的孩子,死也要做穷人家的将军,为天下穷人打天下。”
合肥市纪委宣传部——“布衣将军”冯玉祥:为国不为家 为公不为私2017-03-13
央视国际——冯玉祥1924 12-21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