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也一样。昨天晚上三四点不睡,我问他干嘛,他说就是不想睡。听了很生气,这么颠颠倒倒的,哪有个大学生样?以后怎么上班?
我家孩子睡到中午才起,也不跟家里人一起吃饭,就点外卖。
我家也一样。昨天晚上三四点不睡,我问他干嘛,他说就是不想睡。听了很生气,这么颠颠倒倒的,哪有个大学生样?以后怎么上班?
我家的天天玩电脑,让陪我去购置年货也不去,让把他房间打扫一下,也不理我。
都一样,亲戚家小孩来家里,我家那个连书房门都不出,就一直玩他的游戏。
……
这些对孩子的“控诉”,是我所在的家长群最近看到的,每年假期都差不多内容。
这些群里,大多是抑郁休学孩子的家长。但在一些所谓的“正常”家庭里,也可以听到一样的抱怨,甚至声音更大,情绪更强烈。
想起昆明丑小鸭学校詹大年校长的一篇文章,忍不住想用他的口吻跟这跟家长们说:孩子放假在家,请你做回父母,而不是家长。
许多父母可能会疑惑:家长和父母有区别吗?
这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父母是一个自然身份,从孩子出生就存在了了,而家长这个称呼,是相对于社会,主要是相对于学校而言的。父母还是个法律术语、文化概念,家长则是一个社会功能。
在中国古代,父母就涵盖了家长的社会功能。随着我们国家发展到21世纪,父母和家长逐渐变成了两种不同甚至是截然对立的身份。
这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教育产业化,使得教育异化,越来越功利,父母深被深深卷入其中,拼命鸡孩子。内卷激烈,使中国父母们(据说东亚都是)发展出了非常强大的一个虚假身份,那就是急功近利的家长。
这个叫“家长”的人,追求好成绩、靠前的排名,内在永远充满了焦虑,她不停地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总觉得孩子贪玩,孩子玩乐时,包括运动丶玩游戏、交朋友,她都千方百计地制止,只想把孩子关房子里学习、卷成绩。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她总抱怨的就是孩子不听话,其实真相是孩子想摆脱控制,她焦虑爆炸了:唯一可控的工具没了,我以后怎么办?
这就是家长的典型画像。
而就像詹大年老师所指出的,当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安全和快乐,家就丧失了本身应有的基本功能,家庭教育就不可能存在。
家庭能够正常履行教育功能,也就是父母能影响孩子的根本,不在于大道理是否有道理,规则是否严密,而在于父母是否能营造和谐自然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是否温暖和流畅。
我陪伴的一个正上大学的女孩告诉我,她从小就不习惯在家里的客厅玩,特别是父母都在时。她只有回到自己的小房间,回到书中、网络里,才有可能寻找到一点快乐。
而这个快乐也不能保障,母亲不允许她锁门,为了刺探她隐私,甚至偷看她日记,登录她个人帐户,被发现后还会质问她:你跟我们父母还有啥秘密?这样的家庭氛围,让她想逃得远远的,此生再不想见。每年过年回家前,她都要做许久的心理建设。
所以,有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敢不敢在家里放心地玩,开心地笑,有没有客厅里的放松时光,是检验一个家庭关系的重要指标。
所以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来看,孩子回到家,不肯和父母一起吃饭,作息颠倒,到底为啥?
因为你这个父母太“家长”,你一直不理解孩子,不尊重他。不相信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情绪,有自己的想法。所以,他不愿意到客厅、餐厅里跟你一起聊天、吃饭,他不愿意听你的大道理,你的抱怨、牢骚,他受不了你的情感勒索,和几十年不变的“愧疚式教育”和强行要求感恩教育。
所以,在白天有可能跟你发生交集的时候,他宁可去睡觉,躲开你代表的这个世界对他的不善意围追堵截。
他宁愿选择夜晚静悄悄的时候,独自一人在游戏世界里,体验有伙伴陪伴的温暖,一步步攻关胜利的喜悦,还有苦恼被理解的欣慰。
简单总结就是,你一直不肯放下家长高高在上的家长身份,一直在伙同着外人,用社会的标准要求他,控制他,排斥他,让他无法在家里自在,更别提快乐。所以,他觉得你不亲,自然想远离你。
所以我要倡议大家回到父母的身份。
父母,就是那个用爱跟孩子去链接的自然身份。
父母应该是这样的:他相信每个孩子天然就是他自己,他有许多不同他人的特点,这些不同,并不是缺点。
相反,当孩子因自已的不同被别人排斥的时候,恰恰是父母应该发挥功能的时候,他总是能接住孩子,跟孩子站一边,理解他,给他鼓励和信心,让他从低谷里站起来继续带着伤痛热爱着这五味杂陈的生活,慢慢在人生路上往前走着。
孩子想睡就睡吧,想几点起就几点起,毕竟学校里功课那么重,休息时间那么少。他需要回到深沉的睡眠,回到父母无限的包容里,回到那个人与物化、自为自在的美好家园里,为人生新的启程蓄积能量。
孩子想吃外卖就吃吧。我们给他准备的食物再丰富,也是他吃了十几二十年的。父母要有信心,孩子能从各种食物里体会到多少世界的丰富,他就有信心去接受并创造自已生活更多丰富的可能性。
孩子不愿意见外人,就让他待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吧。毕竟从小,我们也很讨厌各种为应酬而应酬的场合,我们别别扭扭地排斥着,又被迫接受着,长成了现在自己都讨厌的拧巴内耗样子,为什么不让孩子选择自在地做自己?
孩子不理你时,你完全可以在客厅里跟家人玩一些开心的游戏,用欢声笑语吸引那个躲在卧室和书房里的孩子。你也可以去读书,去运动,去和同频的朋友交流,去把自己的生活过得热气腾腾,充满生机。
尤其对已成年,比如正上大学,已工作的孩子,他愿意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操心不了,你更掌控不了。你们越不相同,孩子越不怕远离你,这样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所以,当你责怪孩子种种毛病时,我必须提醒你:你太焦虑了,你太不爱自已了。你爱自己吗?你懂得怎么让自己开心、自在吗?
作父母,就是让我们回归自然身份,先把自己当作纯粹的人,而不是ⅹx的家长,我们先安顿好自己,内在尽量和解,冲突减少,爱得了各种面向的自已,才能在关系中给出这份自足的爱,给到孩子支持。
当你觉得生活出了问题,最大的可能是,我们的思维需要更新,我们需要换一种内在的语言模式。
过去,你可能习惯了这样说:因为孩子做了什么,让我非常焦虑、担心、生气。其实可以换下因果位置:因为你内在有许多焦虑、担心、愤怒,所以你才要把他们选择扔给周围的人。
谁承受焦虑,谁就是父母。家里最弱小最爱你的人,孩子,一直在承接着你恶劣的情绪,各种评判的攻击,他们被迫成了父母的“父母”。
是时候,让自己回到父母的位置了。
用詹大年校长的话来结束本文吧。
假期,撕下“家长”那生硬的面具,做一个亲亲的父母吧。
有亲亲的父母,必定有自在的孩子。
来源:丫丫红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