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茶座|张宝尹:挖掘农业优势资源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6-06 19:00 5

摘要:近年来,施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县域内气候、土地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了传统产业稳步推进、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种业产业初见成效的良好发展格局。

近年来,施甸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县域内气候、土地以及丰富的物种资源优势,认真做好“土特产”文章,形成了传统产业稳步推进、特色产业逐步形成、种业产业初见成效的良好发展格局。

然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少、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链条不长等短板弱项依然存在。因此,依托农业优势资源,引龙头、提质量、延链条、育品牌、强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任重道远。对此,我建议:

深挖农业资源,扩规提质,为产业融合“树品牌”。要打造“保山猪”高精品牌。施甸县是高山硒谷,有云南六大名猪之一的省级保护品种“保山猪”,是西南地区影响较大,品种保存较完备,肉脂兼用型的地方优良猪种,经检验,“保山猪”里脊肉富硒含量达210.13微克/千克,后腿肉富硒含量达216.66微克/千克,五花肉富硒含量达124.1微克/千克。“保山猪”与富硒品牌的融合,有利于高精品牌的打造。在此基础上,要重塑施甸水蛭品牌。施甸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施甸水蛭,施甸水资源丰富,水中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PH值在6.5至7.0之间,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施甸水蛭药用物质的积累;常年温暖润湿的气候极其适宜水蛭生长和繁殖;从抗凝血酶活性单位上看,施甸水蛭平均为680单位/克,而其他产区平均为400单位/克,施甸水蛭在产品质量和药理药效上都保持了优于异地水蛭的品质。此外,要擦亮善洲品牌,抢抓林下经济机遇。施甸有善洲林场,发展林下重楼、黄精、三七、西洋参等名贵中药材100余亩的示范种植,有“国家储备林+林下经济”的建设契机,能有效推动我县林下中草药产业发展。总之,应坚持引龙头、提质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特色发展为目标,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决心,持续推进品种选优、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打造叫得响的产业品牌。

依托华兴园区,延链增效,为产业融合“做拉伸”。绿色食品加工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市场终端。要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就要由“卖原料”向“卖产品”转变、由初加工向综合利用加工及精深加工延伸,延长产业链条。我们有省级开发区云南施甸产业园区华兴片区,定位绿色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产业,可依托园区实现产业聚集。依托旺悦莓、邦基等龙头企业,扩展种养基地有效解决原料保障,助推浆果、屠宰、冷链、肉制品加工等链条延伸落地。依托施甸农业优势资源,加强水蛭冻干粉、中药材加工、底料加工等项目招商,推动精深加工链条延伸取得实质性进展。鼓励施甸腌腊、豌豆片等“土特产”加工入园,以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制作、文化传承的发展模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电商营销深挖背后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和乡土文化激发消费者共鸣,实现使用价值与文化价值的有效结合,促进加工产业在农产品转型升级中的积极推动作用。加大项目谋划包装,推进华兴片区主干道路硬化、管网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一企一策”推动康宏、蓝心等企业资产盘活,切实提高园区招商吸引力和承载力。

注重企业培育,精准滴灌,为产业融合“注活水”。当前,县域内规模以下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体量小,要注重资源整合,搭建产业服务平台,整合政府资源、释放政策红利、协调产业链上下游关系等多种服务,提升对县域内有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服务能力和培育力度,持续解决中小企业生存难、发展难的问题。要强化科技创新,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完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发展平台,持续解决中小企业生命力弱、竞争力不强的问题。要通过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担保抵押、降低贷款成本等方式持续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精准滴灌,不断培育和发展中小企业,同时,也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济助推器的作用,让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活起来。

二审:欧阳文军

终审:张居正

来源:云南政协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