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首次承认害怕,白宫紧急求和中国,谁还敢再对中国嚣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6-06 13:32 6

摘要:没记错的话,“全世界都怕我”这句话是特朗普说的,现在的情况不是全世界都怕特朗普,而是特朗普怕中国。

没记错的话,“全世界都怕我”这句话是特朗普说的,现在的情况不是全世界都怕特朗普,而是特朗普怕中国。

2025年5月21日,美国商务部长在公开场合表态:特朗普对中国发动的关税战,让美国“很难受”,他本人“感到害怕”。

这不是玩笑,这是原话。

不到一周,白宫就开始释放信号,希望与中国“坐下来谈”。

从“拳拳到肉”到“好好说话”,这变化背后,是经济崩口、通胀爆表,更是一个大国瞬间撞上现实。

特朗普从来不走寻常路,2016年靠“美国优先”上台,2024年靠“再次伟大”卷土重来。

2025年4月2日,他宣布要对全球商品加征关税,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出口国无一幸免。

“连印度洋的企鹅都被征税”,这是当时美国媒体对他的调侃。

可两个月不到,市场就给了特朗普一记响亮的耳光。

道琼斯指数下挫1200点,美债三天内抛售超千亿美元,美元汇率创下近三年新低。

而比起资本市场,更让白宫焦头烂额的,是美国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

最先崩的是物价。

美国人发现超市的鸡蛋涨得离谱,从几美分一个暴涨到将近1美元。

禽流感一方面搞垮了本土供应,另一方面,中国等国的鸡蛋、蛋制品因关税受限,进口量骤降。

然后就发生了离谱一幕:

2025年5月中旬,美国海关在加州与墨西哥交界的蒂华纳口岸,查获一批“非法鸡蛋”。

不是毒品,也不是枪支,是鸡蛋。

一颗鸡蛋在黑市上能卖出4元人民币,利润比走私大麻还高。

走私团伙改行做“蛋贩子”,这不是段子,是现实。

《华尔街日报》评论:“特朗普的贸易战,把黑市都逼上了餐桌。”

这场“蛋荒”,让白宫真正感受到了政策的反噬。

面对国内怒火、通胀飙升、盟友失联,白宫开始找台阶下。

2025年5月初,前驻华大使马克斯·鲍卡斯、亚洲协会会长谢尔比·卡普兰先后抵华。

虽然没有官方身份,但能见到的,都是中国外交系统的部级高官。

5月底,现任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直接会见王毅外长。

会后没有记者会,没有联合声明,气氛极为克制。

但一个信号明确释放出来:美方想谈。

中国的回应也很干脆:“可以谈,但必须有诚意。”

特朗普的算盘并不复杂,他想拉一帮盟友,组建一个制造业联盟,把中国排除在全球供应链之外。

这听起来像是新世纪的“反法同盟”。

结果呢?除了英国象征性地签了个协议,德国、法国、日本一个都没站出来。

德国经济部长直接表态:我们离不开中国制造。

法国总统马克龙说得更狠:“欧洲不会参与美中之间的零和游戏。”

特朗普想演“众星捧月”,结果成了“孤家寡人”。

面对特朗普的步步紧逼,中国没有硬碰硬,而是选了一个最精准的位置下手:稀土。

稀土是什么?是导弹的“大脑”、电动机的“心脏”、手机的“骨架”。

没有稀土,美国的F-35战机、爱国者导弹、甚至波音787都得趴窝。

中国是全球唯一具备高纯度稀土提炼全流程能力的国家,占全球90%供应。

2025年5月,中国宣布对稀土出口进行审查和限制。

第二周,美国五角大楼在内部会议中承认:F-35部分项目暂停。

这一下,特朗普才知道,原来中国不是打不还手,而是选择“打得你疼”。

原本的剧本是:加税之后,中国制造受创,美国制造崛起。

但现实是,美国企业怕得要命,开始拼命囤货。

2025年4月至5月,中国对美出口逆势增长6.2%。

沃尔玛、亚马逊、塔吉特等零售巨头与中国供应商签“包年协议”,锁死价格和供货。

一位美国采购经理说得直接:“我们不是愿意,是没得选。”

你能找到比中国更稳、更快、更全的供应链吗?没有。

特朗普本想靠关税断链,结果把中国商品变成了战略资源。

特朗普还有一个“南亚替代计划”。

他想把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印度,同时用印度牵制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但2025年4月印巴边境的军事小冲突,把这个计划打得粉碎。

印度使用的美制系统频频故障,反而巴基斯坦用中国制造的“翼龙”无人机、“红箭”导弹打得非常漂亮。

《简氏防务》评论:这不是战争,是一次“军工产品直播”。

中国武器不再只是便宜,更是可靠。

特朗普原以为印度能帮他围住中国,结果反倒帮中国军工做了广告。

这一次,特朗普不是不嘴硬,而是真的怕了。

怕的是选民的怒火,怕的是盟友的沉默,怕的是产业链的断裂。

从鸡蛋走私到稀土封锁,从抢货潮到F-35停产,中国没有吵闹,却步步为营。

真正的强硬,不是拍桌子,是你有本事也有耐心。

真正的大国,是打得赢,也坐得下谈判桌。

特朗普终于明白,对中国,再也嚣张不起来了。

参考资料:

博览历史2025-06-06想不到美国也有今天,特朗普第一次承认害怕后,白宫喊华坐下来谈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竹君说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