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部分人都会说四川盆地或者太湖,确实,这两个地方从地图上看都是完美的圆形,边缘分界明显,真的很像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
说起中国最像陨石坑的地方,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
大部分人都会说四川盆地或者太湖,确实,这两个地方从地图上看都是完美的圆形,边缘分界明显,真的很像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
可你知道吗?在中国西北,还藏着一个更神秘、更像陨石坑的区域,只是它太低调了,大多数人都把它当成了两个不同的地方。
这个区域由两部分组成:南边是关中盆地,北边是黄土高原的中间部分。
听起来好像是两个不同的地理单元?其实不然,它们完全可以看作一个整体,而且从地图上看,这个整体呈现出近乎完美的圆形!
第一个证据:它们本来就是一家人
很多人不知道,关中盆地其实就是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黄土高原的范围是东起太行山,西至祁连山,北到长城,南到秦岭。按这个范围,关中盆地妥妥地在黄土高原里面。
第二个证据:边界清晰得像用圆规画的
这个"陨石坑"的边界简直不要太明显:
南部:秦岭山脉西边:陇山和六盘山(南北走向)北边:白于山、鄂尔多斯高原(东西走向)东边:黄河和吕梁山东南:中条山与伏牛山这些山脉和高原围成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圆形,就像一个天然的"围墙"。
第三个证据:所有河流都"听话"地向中心汇聚
这里有个特别神奇的现象:包括泾河、洛河在内的所有河流,不管源头在西边还是北边,最终都流向关中盆地,汇入黄河。
这种扇形水系简直就是陨石坑的标准配置!想想看,如果真的是陨石撞击形成的坑,所有的水流不就应该向坑底汇聚吗?
当然,这里并不是真的陨石坑。这个神奇的圆形地貌,其实是地球亿万年来"精雕细琢"的结果,比任何科幻故事都要精彩。
鄂尔多斯台地:那个"不安分"的巨人
鄂尔多斯台地就像一个巨大的"升降机"。远古时期,这里是个浅凹形盆地,后来燕山运动让它开始抬升,形成了今天的鄂尔多斯高原。
白于山就是这次抬升的"明星",海拔1600-1800米,东西延绵200公里,成为这个"陨石坑"的北部边缘。而东南方向的汾渭谷地则发生断裂沉陷,形成了今天的地形。
六盘山:中国最"年轻力壮"的山脉
六盘山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而且现在还在"长个子"!它的抬升速度达到每年20毫米,西边的陇西、渭源等地更是以每年31.4毫米的速度在上升。
与此同时,六盘山东侧的汾渭谷地却在下沉,每年下沉3毫米。一个在长高,一个在下沉,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陨石坑"的形状。
这个"陨石坑"还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从边缘到中心,海拔呈现完美的梯度变化,就像真的陨石坑一样。
最边缘(坑沿):
六盘山:2500-3000米白于山:1600-1800米中间区域:
子午岭:1600米黄龙山:1400-1700米坑底区域:
关中平原:约400米这种从边缘到中心逐渐降低的地形,让河流自然而然地向"坑底"汇聚,形成了扇形水系。
这个特殊的地形在中国历史上可是起了大作用的。
关中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多个朝代的都城所在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种"陨石坑"地形提供的天然优势。南边有秦岭阻挡,东边有险关把守,形成了"四塞之地"的格局。
但这个"陨石坑"也有个"弱点":北边相对比较开放,可以沿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长驱直入。所以古代修长城时,就是沿着白于山(古称长城岭)这条"陨石坑"的北部边缘来建的。
最神奇的是,这个"陨石坑"到现在还在"变化"中。由于地质活动仍在继续,这个区域的边缘地带成了我国重要的地震带之一。
可以说,这是一个"活着"的陨石坑,虽然不是真的陨石撞出来的,但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比任何陨石撞击都要壮观和持久。
来源:小梁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