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常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害怕自己的表现不能满足他人的期望……就连睡觉都在想些各种的烦心事。
图选自网络侵权联系可删
不知道你是否也会经常痛苦焦虑?
比如:老是担心工作不顺利、孩子上学被欺负、存款不够养老、意外突然降临……
常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害怕自己的表现不能满足他人的期望……就连睡觉都在想些各种的烦心事。
可你是否想过,你焦虑了一辈子,结果既没有死于天灾,没有死于人祸,也没有死于重大疾病。
于是在你垂垂老矣之时,你独自坐在窗前,翻看着从前的照片,才惊觉明明生活里有那么多值得笑的瞬间,自己却都在担惊受怕中错过了。
虽然自己平平安安的活到了老年,却将自己大半辈子的美好时光都耗费在了没来由的恐惧之上。
而之所以会这样,其实都是由于自己缺乏主体性才造成的!
那什么叫做主体性呢?
主体性便是指一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意识、独立地位和创造性能力。
其核心在于强调人作为行动主体而非客体的特性。
若是从哲学的视角来看,主体性体现为对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外部世界的主动改造。
在文化和社会层面,则表现为对传统的创新性转化与精神独立。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曾言:“在刺激和反应之间,有一个空间。在那个空间,我们有力量选择自己的反应,而我们的反应则展现了我们的成长和自由。
这个空间我们便可以理解为是主体性,你也只有拥有了自己生命的主体性,才会成长,人生也才会发生好转!
其实,我们往往之所以会让自己困在痛苦焦虑中,便是由于并没有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而是在以第三人称视角在看待自己。
这样的自己也像极了一个患有“美丽羞耻症”的女孩,总是会不自主的用一个外人极其挑剔的目光不断呢审视、评判着自己!
心里想着别人会不会觉得我很臭美?
我这样真的好看吗?
要是别人说我咋办呢?
于是受这种心理的影响,自己的行为举止都会极其的不自然。
而这时的我们便成了一个没有自主性的主体,将自己放在了客体的位置上,会视外界的目光作为评价和定义自己的标准。
也可以说这一刻的我们将自我价值的决定权亲手交到了别人的手上,认同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才是正确的。
而这一切也都是自己造成的,允许的,自己就是在伙同他人欺负自己。
你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或许与你自小生活的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在这个环境中,你从没有得到过足够的自信和认可,总是被打压,好像自己做什么都不对。
所以,你的自我价值感才会非常的低,总是会过分的在意他人的看法;
容易被他人的意见左右,难以坚持自己的原则;
做决定时总是犹豫不决,过度依赖他人建议;
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感到模糊,常常陷入“别人都这样,所以我也应该这样”的思维模式……
这必然也会对自己有着以下危害!
1、形成“虚假自我”,导致自我意识水平较低,容易使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混淆。
2、过分在意外界评价,自己的行为和情绪都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无法全然做自己。
3、人际边界混乱,难保持清晰自我,形成讨好型人格。
4、缺乏自我决定的力量,难以分辨出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自然无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而只有你意识到了这些,并下定决心拿回自己的主体性,才能摆脱痛苦和焦虑,成为自己的主人。
这也需要你能够从以下三点上改变自己!
1、认知上能准确了解自己的感受和能力。
2、态度上能清楚知道自己对某事物的看法,能做出独立于他人的判断。
3、行为上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决定和选择。
因此,你要明白你才是自己人生的第一责任人,所以一定要将人生的方向盘紧紧的握在自己手里。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之所以无解,便在于遇到问题总会都习惯性的找外因,将所有的不幸归于外界,不相信自己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主体性便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超能力,当你坚定的相信“我能改变,我可以”,你的大脑便会生长出新的神经突触,三个月内智力也会极大的提升。
所以,你就是自己人生的编剧,而非演员,你的人生就应该由自己定义!
接下来就给到你一些重建主体性的小建议!
1、从小事开始练习做决定,比如:今天穿什么、吃什么……
2、了通过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真实想法。
3、 区分“我需要”和“别人觉得我需要”。
4、允许自己犯错,并将错误看作自身成长机会。
5、寻找1-2个真正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性的探索。
最后,分享一段波伏瓦曾经说过的一段话,这正是这段话一直鼓舞着我!
我能确定的是,我一定会走出困境。人生最初的十八年时光塑造了我,我不会背叛那一切。
无法想象我会抛弃自己的雄心壮志和自己的希望,抛弃那些为我的生命赋予意义的东西。
总有一天我会拒绝一潭死水的生活,我会重拾学业,我会写作。
我必定得克服诸多障碍,逆境与顺境都会令我受益。
来源:玻璃树苗